一种具有补强功能的咬合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0959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补强功能的咬合桩结构,包括包括:第一咬合桩和第二咬合桩,多个所述第一咬合桩和多个所述第二咬合桩交替咬合连接成咬合桩;所述咬合桩上部设置有冠梁,所述第一咬合桩内部环向设置有钢筋笼箍筋,垂直所述钢筋笼箍筋纵向设置有钢筋笼纵向钢筋;所述第一咬合桩内部还纵向设置有注浆管,用于向所述咬合桩内注浆补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咬合桩结构简单、受力科学合理,施工便捷,施工成本低,不增加施工周期,施工质量安全可靠。通过局部均匀布筋方式,调整钢筋笼纵向受力筋的间距,使咬合桩配筋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受力特点,解决因咬合桩设计原因、施工工艺或操作不当,导致的咬合桩咬合宽度不足造成基坑渗漏难题。足造成基坑渗漏难题。足造成基坑渗漏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补强功能的咬合桩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补强功能的咬合桩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随之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不断增强,深基坑支护为地下空间的开发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施工环境。在一些城市地下存在卵(砾)石和建筑垃圾,多数采用地下连续墙或咬合桩,咬合桩因施工工艺、设计或操作不当,容易造成桩身咬合宽度不足,造成基坑围护结构的渗漏,给施工带来施工不便,甚至重大安全隐患。目前,多少工程是在发现隐患采取坑外钻孔注浆堵漏方法进行补救,是一种事后应急措施,会给地下空间施工带来众多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补强功能的咬合桩结构,主要用于复杂卵(砾)石地下水丰富地层的咬合桩施工。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补强功能的咬合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咬合桩和第二咬合桩,多个所述第一咬合桩和多个所述第二咬合桩交替咬合连接成咬合桩;
[0005]所述咬合桩上部设置有冠梁,所述第一咬合桩内部环向设置有钢筋笼箍筋,垂直所述钢筋笼箍筋纵向设置有钢筋笼纵向钢筋;
[0006]所述第一咬合桩内部还纵向设置有注浆管,用于向所述咬合桩内注浆补漏。
[0007]进一步的,所述钢筋笼纵向钢筋沿所述第一咬合桩靠近基坑内的一侧设置有多组。
[0008]进一步的,所述钢筋笼纵向钢筋沿所述第一咬合桩靠近所述基坑外的一侧设置有多组。
[0009]进一步的,所述钢筋笼纵向钢筋靠近基坑内一侧的设置区域大于所述基坑外的一侧的设置区域。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咬合桩未设置有所述钢筋笼纵向钢筋处纵向设置有构造钢筋。
[0011]进一步的,所述注浆管设置于所述第一咬合桩和所述第二咬合桩的交界处。
[0012]进一步的,所述注浆管设置于所述第一咬合桩和所述第二咬合桩的交界处的所述构造钢筋上;
[0013]所述注浆管至少设置有一根。
[0014]进一步的,所述构造钢筋和所述钢筋笼纵向钢筋延伸至所述冠梁内;
[0015]所述注浆管伸出所述冠梁上方。
[0016]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该咬合桩结构设计简单、受力科学合理,施工便捷,用于复杂卵(砾)石地下水丰富
地层的咬合桩施工,工艺简单、施工成本低,不增加施工周期,施工质量安全可靠。
[0018]通过局部均匀布筋方式,调整钢筋笼纵向受力筋的间距,使咬合桩配筋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受力特点,解决因咬合桩设计原因、施工工艺或操作不当,导致的咬合桩咬合宽度不足造成基坑渗漏难题。
[0019]运用注浆管代替构造钢筋,即能达到构造要求,亦可满足注浆作用,不增加材料使用量。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咬合桩施工导墙平面图;
[0021]图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咬合桩施工导墙剖面图;
[0022]图3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咬合桩配筋平面图;
[0023]图4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咬合桩配筋立面图。
[0024]图中:
[0025]1、混凝土导墙
ꢀꢀꢀꢀꢀꢀꢀꢀꢀ
2、导墙钢筋
ꢀꢀꢀꢀꢀꢀꢀꢀ
3、咬合桩
[0026]3‑
1、荤桩
ꢀꢀꢀꢀꢀꢀꢀꢀꢀꢀꢀꢀꢀ3‑
2、素桩
ꢀꢀꢀꢀꢀꢀꢀꢀꢀꢀ
4、钢筋笼纵向钢筋
[0027]5、钢筋笼箍筋
ꢀꢀꢀꢀꢀꢀꢀꢀꢀ
6、注浆管
ꢀꢀꢀꢀꢀꢀꢀꢀꢀꢀ
7、混凝土冠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9]在基坑围护结构的咬合桩施工过程中,由于咬合桩荤桩桩体在基坑施工阶段坑内、外两侧受力不同,坑内多数是受拉区、坑内多数为受压区。根据受力特点不同,调整钢笼钢筋间距。受拉区配筋多于受压区,受拉区和受压区之外区域配筋适当减少,满足构造要求即可,在荤素桩咬合坑外交界处,用注浆管代替纵向构造钢筋,基坑开挖过程中发现渗漏部位,通过注浆管进行注浆补强封闭,达到防止渗漏的效果。
[0030]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

4所示中,一种具有补强功能的咬合桩结构,包括:第一咬合桩和第二咬合桩,多个第一咬合桩和多个第二咬合桩交替咬合连接成咬合桩3;其中咬合桩3上部还设置有混凝土冠梁7,咬合桩3和混凝土冠梁7均为浇筑件,第一咬合桩内部环向绑扎有钢筋笼箍筋5,垂直钢筋笼箍筋5的纵向设置有钢筋笼纵向钢筋4,钢筋笼箍筋5和钢筋笼纵向钢筋4共同构成咬合桩3的钢筋笼,第一咬合桩内部还纵向设置有注浆管6,当发生渗漏时,可以通过注浆管6进行注浆,达到防止渗漏的效果。
[0031]在本实施例中,定义第一咬合桩为荤桩3

1,第二咬合桩为素桩3

2。
[0032]如图3所示中,在荤桩3

1靠近基坑内的一侧设置有多组钢筋笼纵向钢筋4,荤桩3

1靠近基坑外的一侧设置有多组钢筋笼纵向钢筋4,且钢筋笼纵向钢筋4靠近基坑内一侧设置区域大于基坑外的一侧的设置区域。荤桩3

1未设置有钢筋笼纵向钢筋4处纵向设置有构造钢筋。注浆管6、构造钢筋和钢筋笼纵向钢筋4延伸至混凝土冠梁7内,且注浆管6伸出混凝土冠梁7。
[003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咬合桩荤桩桩体在基坑施工阶段坑内、外两侧受力不同,坑内多数是受拉区、坑内多数为受压区。因此根据受力特点不同,调整咬合桩配筋的间距。靠近基坑内一侧的120
°
范围内均匀设置有多组的钢筋笼纵向钢筋4,靠近基坑外一侧的60
°
范围
内均匀设置有多组的钢筋笼纵向钢筋4,钢筋笼纵向钢筋4根据受力计算布置,在荤桩3

1未设置有钢筋笼纵向钢筋4的区域均匀设置有构造钢筋,相较于之前在咬合桩内均匀布置钢筋,本实施例改变了咬合桩配筋的布置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受力效果,咬合桩3的结构更加稳固。
[0034]其中,构造钢筋主要设置于荤素桩咬合坑坑外侧的交界处,在荤桩3

1靠近基坑内和基坑外之外的位置不是主要的受力部位,因此均匀布设有构造钢筋即可,该构造钢筋不是受力钢筋,在本实施例中,沿间距不宽于250mm,左右布置一根构造钢筋即可,其中构造钢筋的尺寸大于12mm。
[0035]如图3、图4所示中,注浆管6设置于荤素桩咬合坑外交界处的构造钢筋上,且注浆管6沿构造钢筋至少设置有一根,如果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发现渗漏部位,通过注浆管6进行注浆补强封闭,达到防止渗漏的效果。可以想到,注浆管6可以用注浆管6代替纵向构造钢筋,对造价影响不大的同时也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
[0036]在本实施例中,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补强功能的咬合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咬合桩和第二咬合桩,多个所述第一咬合桩和多个所述第二咬合桩交替咬合连接成咬合桩;所述咬合桩上部设置有冠梁,所述第一咬合桩内部环向设置有钢筋笼箍筋,垂直所述钢筋笼箍筋纵向设置有钢筋笼纵向钢筋;所述第一咬合桩内部还纵向设置有注浆管,用于向所述咬合桩内注浆补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补强功能的咬合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纵向钢筋沿所述第一咬合桩靠近基坑内的一侧设置有多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补强功能的咬合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纵向钢筋沿所述第一咬合桩靠近所述基坑外的一侧设置有多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补强功能的咬合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纵向钢筋靠近基坑内一侧的设置区域大于所述基坑外的一侧的设置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太岗付成王洪新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