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合辅助平台及具有拉合辅助平台的沉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0648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沉管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拉合辅助平台及具有拉合辅助平台的沉管。其中拉合辅助平台包括上支撑组件和下支撑组件,下支撑组件的一端用于与中隔墙相连接,下支撑组件的另一端底部连接有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柱用于支撑下支撑组件靠近第一支撑柱的端部;上支撑组件的一端用于与中隔墙相连接,下支撑组件的另一端底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用于支撑上支撑组件靠近第二支撑柱的端部,第二支撑柱下端与下支撑组件相连接。本申请的一种拉合辅助平台,相比较现有的盘扣脚手架来说,在使用时稳定性更强,同时大大优化了下支撑组件的受力,同时稳定性更好,安全系数更高。安全系数更高。安全系数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合辅助平台及具有拉合辅助平台的沉管


[0001]本技术涉及沉管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拉合辅助平台及具有拉合辅助平台的沉管。

技术介绍

[0002]沉管隧道中通常会有涉及短管节拉合工艺,在此工艺的拉合横梁安装中,涉及拉合千斤顶的放置等诸多问题,
[0003]现有沉管普遍包括沉管本体,所述沉管本体内延其纵向设置有两个中隔墙,两个中隔墙之间间隔设置。
[0004]现有技术是通过搭设大型的盘扣脚手架,形成放置平台,用来放置拉合千斤顶,但由于盘扣脚手架以地面作为支撑和受力基础,其稳定性较差,导致该方案危险系数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通过搭设大型的盘扣脚手架,形成放置平台,用来放置拉合千斤顶,但由于盘扣脚手架以地面作为支撑和受力基础,其稳定性较差,导致该方案危险系数大的问题,提供一种拉合辅助平台和一种具有所述的拉合辅助平台的沉管。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拉合辅助平台,包括上支撑组件和下支撑组件,其中,
[0008]所述下支撑组件的一端用于与中隔墙相连接,所述下支撑组件的另一端底部连接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用于支撑所述下支撑组件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柱的端部;
[0009]所述上支撑组件的一端用于与中隔墙相连接,所述下支撑组件的另一端底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用于支撑所述上支撑组件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柱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撑柱下端与所述下支撑组件相连接。
[0010]本申请所述的一种拉合辅助平台,在施工过程中,所述下支撑组件的一端与中隔墙相连接,利用中隔墙来提供下支撑组件的支持力,其相比较现有的以地面作为支撑和受力基础的盘扣脚手架来说,其在使用时稳定性更强,同时,所述下支撑组件的另一端(即远离中隔墙的一端)底部连接有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柱支撑至地面,所述第一支撑柱支撑所述下支撑组件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柱的端部,使得下支撑组件受力从悬臂受力模式改变为一端固定,一端简支的简支梁受力模式,大大优化了下支撑组件的受力,
[0011]同理,所述上支撑组件的一端与中隔墙相连接,利用中隔墙来提供上支撑组件的支持力,其相比较现有的以地面作为支撑和受力基础的盘扣脚手架来说,其在使用时稳定性更强,同时,所述上支撑组件的另一端底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柱,第二支撑柱支撑至地面,所述第一支撑柱支撑所述下支撑组件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柱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撑柱下端与所述下支撑组件相连接,使得上支撑组件受力从悬臂受力模式改变为一端固定,一端简支的简支梁受力模式,大大优化了上支撑组件的受力,
[0012]同时,中隔墙、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和下支撑组件和上支撑组件共同形成框架结构,使得本申请所述的一种拉合辅助平台整体稳定性更好,安全系数更高。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柱在竖向上对应设置。
[0014]优选地,所述下支撑组件包括两根第一纵向支撑梁,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用于与中隔墙相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用于与另一个中隔墙相连接,两根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和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柱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底部,所述第二支撑柱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顶部。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悬臂梁,进而增大下支撑组件的承载范围。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悬臂梁与所述第一连接梁对应设置。
[0017]优选地,所述上支撑组件包括两根第二纵向支撑梁,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纵向支撑梁用于与中隔墙相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纵向支撑梁用于与另一个中隔墙相连接,两根所述第二纵向支撑梁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二支撑柱和所述第二纵向支撑梁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柱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底部。
[0018]优选地,所述第二纵向支撑梁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梁的一侧连接有第二悬臂梁,进而增大下支撑组件的承载范围。
[0019]优选地,所述第二悬臂梁与所述第二连接梁对应设置。
[0020]优选地,所述上支撑组件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柱的端部连接有用于人员站立的操作平台,所述操作平台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出所述上支撑组件。
[0021]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具有本申请所述的拉合辅助平台的沉管,包括沉管本体,所述沉管本体内延其纵向设置有两个中隔墙,所述中隔墙上均设置有第一预埋件和第二预埋件,所述第一预埋件与所述下支撑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二预埋件与所述上支撑组件相连接。
[0022]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具有本申请所述的拉合辅助平台的沉管,在施工过程中,所述下支撑组件的一端与中隔墙相连接,利用中隔墙来提供下支撑组件的支持力,其相比较现有的以地面作为支撑和受力基础的盘扣脚手架来说,其在使用时稳定性更强,同时,所述下支撑组件的另一端底部连接有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柱支撑至地面,所述第一支撑柱支撑所述下支撑组件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柱的端部,使得下支撑组件受力从悬臂受力模式改变为一端固定,一端简支的简支梁受力模式,大大优化了下支撑组件的受力,
[0023]同理,所述上支撑组件的一端与中隔墙相连接,利用中隔墙来提供上支撑组件的支持力,其相比较现有的以地面作为支撑和受力基础的盘扣脚手架来说,其在使用时稳定性更强,同时,所述上支撑组件的另一端底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柱,第二支撑柱支撑至地面,所述第一支撑柱支撑所述下支撑组件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柱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撑柱下端与所述下支撑组件相连接,使得上支撑组件受力从悬臂受力模式改变为一端固定,一端简支的简支梁受力模式,大大优化了上支撑组件的受力,
[0024]同时,中隔墙、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和下支撑组件和上支撑组件共同形成框架结构,使得本申请所述的一种拉合辅助平台整体稳定性更好,安全系数更高。
[0025]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6]1、本申请所述的一种拉合辅助平台,在施工过程中,所述下支撑组件的一端与中
隔墙相连接,利用中隔墙来提供下支撑组件的支持力,其相比较现有的以地面作为支撑和受力基础的盘扣脚手架来说,其在使用时稳定性更强,同时,所述下支撑组件的另一端底部连接有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柱支撑至地面,所述第一支撑柱支撑所述下支撑组件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柱的端部,使得下支撑组件受力从悬臂受力模式改变为一端固定,一端简支的简支梁受力模式,大大优化了下支撑组件的受力,同理,所述上支撑组件的一端与中隔墙相连接,利用中隔墙来提供上支撑组件的支持力,其相比较现有的以地面作为支撑和受力基础的盘扣脚手架来说,其在使用时稳定性更强,同时,所述上支撑组件的另一端底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柱,第二支撑柱支撑至地面,所述第一支撑柱支撑所述下支撑组件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柱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撑柱下端与所述下支撑组件相连接,使得上支撑组件受力从悬臂受力模式改变为一端固定,一端简支的简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合辅助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组件(1)和下支撑组件(2),其中,所述下支撑组件(2)的一端用于与中隔墙(3)相连接,所述下支撑组件(2)的另一端底部连接有第一支撑柱(4),所述第一支撑柱(4)用于支撑所述下支撑组件(2)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柱(4)的端部;所述上支撑组件(1)的一端用于与中隔墙(3)相连接,所述下支撑组件(2)的另一端底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柱(14),所述第二支撑柱(14)用于支撑所述上支撑组件(1)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柱(14)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撑柱(14)下端与所述下支撑组件(2)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合辅助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4)与所述第二支撑柱(14)在竖向上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拉合辅助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组件(2)包括两根第一纵向支撑梁(5),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5)用于与中隔墙(3)相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5)用于与另一个中隔墙(3)相连接,两根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5)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梁(6),所述第一支撑柱(4)、所述第二支撑柱(14)和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5)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柱(4)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5)底部,所述第二支撑柱(14)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5)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拉合辅助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5)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梁(6)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悬臂梁(7)。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钊佳伍昌林晓越刘轩源欧伟山朱成张涛陈健斌吴子健王疆峰易卫军刘志坚唐嘉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