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超薄微热管的方形吸液芯,包括微热管主体,以及设置在微热管主体内的吸液芯(4),所述微热管主体包括蒸发段(5)、冷凝段(1)以及设置在蒸发段(5)与冷凝段(1)之间的绝热段(2),所述吸液芯(4)布设在蒸发段(5)内,吸液芯(4)为一个截面为方形的吸液芯(4),其靠近冷凝段一侧设置一个散热边框(3),散热边框(3)上靠近冷凝段(1)一侧具有一个开口的进液收集腔(8),散热边框(3)与吸液芯(4)外壁面均部分嵌入至微热管主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吸液芯的进液回流方向设置一个方形的散热边框,将回流的冷凝液进行收集后集中分配,使得整个吸液芯的工质分部更加的均匀。使得整个吸液芯的工质分部更加的均匀。使得整个吸液芯的工质分部更加的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超薄微热管的方形吸液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微热管,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超薄微热管的方形吸液芯。
技术介绍
[0002]微型热管是一种非常小的热管,其水利学半径大于或等于热管中工质的汽液界面的毛细半径(其汽液界面的平均曲率在大小与总流道水力学半径的倒数相当)。常用的微型热管主要有脉动热管、微槽平板热管和环路热管。微型热管被广泛用于冷却航天、航空、军用武器、车辆、计算机等众多领域的电子设备,是有效冷却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主要途径之一,已成为现代热管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0003]微热管在密闭的高度真空的管子或筒体内壁镶套着一层多孔毛细结构的吸液芯,浸满液相工质。外部热源在蒸发段输入热量,使工质蒸发、汽化。蒸汽流向冷凝段进行凝结,释放出来的汽化潜热送至外界。凝液缩进吸液芯里面,靠毛细压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完成工质的自动循环。
[0004]但是目前的吸液芯的体积小,储液量不够,导致蒸发率低,散热效率变差,但是如果加厚或者加长吸液芯的长度,那么内侧或者加厚部分的吸液芯很难吸附回流的冷凝液,导致整个吸液芯内部的工质分布不均匀,进而导致散热的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应用于超薄微热管的方形吸液芯,在吸液芯的进液回流方向设置一个方形的散热边框,将回流的冷凝液进行收集后集中分配,使得整个吸液芯的工质分部更加的均匀。
[0006]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应用于超薄微热管的方形吸液芯,包括微热管主体,以及设置在微热管主体内的吸液芯,所述微热管主体包括蒸发段、冷凝段以及设置在蒸发段与冷凝段之间的绝热段,所述吸液芯布设在蒸发段内,所述吸液芯为一个截面为方形的吸液芯,其靠近冷凝段一侧设置一个散热边框,散热边框上靠近冷凝段一侧具有一个开口的进液收集腔,散热边框与吸液芯外壁面均部分嵌入至微热管主体内,所述进液收集腔的的其中一个面与微热管主体内壁面平齐,冷凝液回流进入到进液收集腔内后进行液体分配,所述吸液芯的内壁面凸出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方形加厚凸环,吸液芯内布设有一根以上的导液散热管,导液散热管将进液收集腔内的冷凝液分配至各个加厚凸环上。
[000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微热管主体内壁面开设有一条以上的倾斜导液沟槽,倾斜导液沟槽向着散热边框一侧倾斜,将冷凝液导入到进液收集腔内。
[000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液散热管内部设置有一个导液通道,导液散热管上靠近加厚凸环一侧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导液出口。
[000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液通道的进液口端与进液收集腔的另一个面平齐,且导液通道呈倾斜状,其倾斜面朝着导液散热管的导液出口方向。
[00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边框采用铜制材料制成,其中间具有一个贯穿的通槽。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吸液芯的进液回流方向设置一个散热边框,将冷凝液进行集中收集后再进行均匀分配至吸液芯的各个位置,使得工质的分布可以更加的均匀,能够更好的实现冷凝液的分布;
[0012]通过加厚设置方形的加厚凸环,可增加吸液芯的吸液量,提升散热效率,又能实现工质的均匀分布,同时通过一根以上的导液散热管,实现冷凝液导向的同时又能增加散热吸热能力,达到更好的散热。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散热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0018]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00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上”、“内侧”、“水平”、“同轴”、“中央”、“端部”、“长度”、“外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0]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1]本技术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
[002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套接”、“连接”、“贯
穿”、“插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3]如图1
‑
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超薄微热管的方形吸液芯,包括微热管主体,以及设置在微热管主体内的吸液芯4,所述微热管主体包括蒸发段5、冷凝段1以及设置在蒸发段5与冷凝段1之间的绝热段2,所述吸液芯4布设在蒸发段5内,吸液芯4为一个截面为方形的吸液芯4,其靠近冷凝段一侧设置一个散热边框3,散热边框3上靠近冷凝段1一侧具有一个开口的进液收集腔8,散热边框3与吸液芯4外壁面均部分嵌入至微热管主体内,所述进液收集腔8的的其中一个面与微热管主体内壁面平齐,冷凝液回流进入到进液收集腔8内后进行液体分配,所述吸液芯4的内壁面凸出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方形加厚凸环7,吸液芯4内布设有一根以上的导液散热管6,导液散热管6将进液收集腔8内的冷凝液分配至各个加厚凸环7上。
[0024]本实施例中,微热管主体内壁面开设有一条以上的倾斜导液沟槽,倾斜导液沟槽向着散热边框3一侧倾斜,将冷凝液导入到进液收集腔8内,进入到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超薄微热管的方形吸液芯,包括微热管主体,以及设置在微热管主体内的吸液芯(4),所述微热管主体包括蒸发段(5)、冷凝段(1)以及设置在蒸发段(5)与冷凝段(1)之间的绝热段(2),所述吸液芯(4)布设在蒸发段(5)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4)为一个截面为方形的吸液芯(4),其靠近冷凝段一侧设置一个散热边框(3),散热边框(3)上靠近冷凝段(1)一侧具有一个开口的进液收集腔(8),散热边框(3)与吸液芯(4)外壁面均部分嵌入至微热管主体内,所述进液收集腔(8)的其中一个面与微热管主体内壁面平齐,冷凝液回流进入到进液收集腔(8)内后进行液体分配,所述吸液芯(4)的内壁面凸出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方形加厚凸环(7),吸液芯(4)内布设有一根以上的导液散热管(6),导液散热管(6)将进液收集腔(8)内的冷凝液分配至各个加厚凸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礼政,张礼英,
申请(专利权)人:锘威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