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毂及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9881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轮毂及摩托车,包括轮辋、轮辐和轮毂圈,轮辐的一部分相对于轮辋和轮毂圈在轴向上向外凸出,且向外凸出的最高点超过轮辋的外侧边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轮辐的一部分相对于轮辋和轮毂圈在轴向上向外凸出且向外凸出的最高点超过轮辋的外侧边缘的结构,外凸的结构从视觉上与内侧的传动和支撑结构相平衡,对外观美感具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外凸的结构超出轮辋,在受到冲击力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受力分解,增加凸出最高点所承受的垂直弯矩,则在满足承载的同时形成有效的缓冲,提高行走舒适性;对于转矩来说,与通常的轮毂相比,该结构延长转矩传递路径,降低行走顿挫感,增强承载大扭矩的能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观感的同时,能够增加承载能力,结构简单,不增加整车成本。成本。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毂及摩托车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附属部件及摩托车,尤其涉及一种轮毂及摩托车。

技术介绍

[0002]摩托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结构上有两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根据驱动动力源的不同常见的有发动机驱动的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摩托车的轮毂为较为重要也为必要部件,承载着整车以及驾乘人员的重量,具有保证安全以及驾乘舒适性的作用。现有技术中,摩托车轮毂的轮辐均位于轮辋的内侧或平齐;该结构对于电动摩托车或者单悬臂摩托车来说,轮毂外侧(可以理解为传动的一侧为外侧)相对于传动的一侧显得单薄空荡,整体上不美观;同时,内侧为传动的一侧,而对单悬臂来说,内侧还起到支撑的作用,而外侧由于轮毂没有经过特殊设计,在转矩方向的受力并不理想,且在受到冲击力的时候承载能力也有限。
[0003]因此,需要对摩托车的轮毂进行改进,解决观感的同时,能够增加承载能力,结构简单,不增加整车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轮毂,解决观感的同时,能够增加承载能力,结构简单,不增加整车成本。
[000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轮毂,包括轮辋、轮辐和轮毂圈,所述轮辐的一部分相对于轮辋和轮毂圈在轴向上向外凸出,且向外凸出的最高点超过轮辋的外侧边缘;外凸的结构从视觉上与内侧的传动和支撑结构相平衡,对外观美感具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外凸的结构超出轮辋,在受到冲击力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受力分解,增加凸出最高点所承受的垂直弯矩,则在满足承载的同时形成有效的缓冲,提高行走舒适性;对于转矩来说,与通常的轮毂相比,该结构延长转矩传递路径,降低行走顿挫感,增强承载大扭矩的能力。
[0006]进一步,所述轮辐向外凸出的最高点向轮辋的过渡为外鼓的平滑曲线过渡,消除应力集中,比提高整体的传力能力。
[0007]进一步,所述平滑曲线由内向外包括第一曲线、第二曲线和第三曲线,所述第二曲线用于平滑连接第一曲线和第三曲线;形成多段式曲线连接结构,保证了外观的美感,同时保证承载能力。
[0008]进一步,所述轮辐向外凸出的最高点向轮毂圈通过第四曲线过渡,所述第四曲线为直线或近似直线的曲线;近似直线指的是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稍有外凸的曲线;第四曲线近似于直线,利于力矩的传递,提高传动效率。
[0009]进一步,所述轮毂圈的轴向尺寸小于轮辋的轴向尺寸,且轮毂圈的外侧边缘相对于轮辋的外侧边缘向内凹进,如图所示,向外凸出的最高点在径向上基本位于轮毂圈和轮辋之间的中部,本结构使得最高点与轮毂圈之间的距离增加,视觉上具有较大的内凹,进一步提高力矩传递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缓冲效果。
[0010]进一步,所述轮辐靠近轮辋的位置开设有在径向上外大内小的三角形孔,所述三角形孔的各边之间平滑过渡,所述三角形孔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所述轮辐靠近轮毂圈的位置开设有在径向上外大内小的梯形孔,所述梯形孔的各边之间平滑过渡,所述梯形孔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三角形孔和梯形孔的开设可大大降低轮毂的整体重量,同时,形成框架结构,保证传力过程中抵抗扭矩的能力;如图所示,在圆周方向的位置上,梯形孔位于两个三角形孔之间,整体上互相协调,保证轮毂的承载能力。
[0011]进一步,所述三角形孔位于凸出最高点与轮辋之间,所述梯形孔位于凸出最高点与轮毂圈之间,整体上分布较为美观,并保证承载能力。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曲线和第三曲线近似于直线,第二曲线为外鼓的弧线,通过近似于直线的第一曲线和近似直线的第二曲线的设置,形成外鼓的结构的同时近似于直线设置,提高传递扭矩的能力,同时利用弧线过渡,避免应力集中,保持较好的整体强度;近似直线指的是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稍有外凸的曲线,在此不再赘述;如图所示,第一曲线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三曲线,更利于力矩的传递以及冲击力的缓冲。
[0013]进一步,所述三角形孔在径向上由外到内向前进方向倾斜,使得三角形孔之间的肋结构迎向前进旋转过程中来力方向,从而有效承载
[0014]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所述摩托车安装有所述的轮毂。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轮毂即摩托车,采用轮辐的一部分相对于轮辋和轮毂圈在轴向上向外凸出且向外凸出的最高点超过轮辋的外侧边缘的结构,外凸的结构从视觉上与内侧的传动和支撑结构相平衡,对外观美感具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外凸的结构超出轮辋,在受到冲击力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受力分解,增加凸出最高点所承受的垂直弯矩,则在满足承载的同时形成有效的缓冲,提高行走舒适性;对于转矩来说,与通常的轮毂相比,该结构延长转矩传递路径,降低行走顿挫感,增强承载大扭矩的能力;本技术解决观感的同时,能够增加承载能力,结构简单,不增加整车成本。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7]图1为整车图;
[0018]图2为去掉覆盖件的整车图;
[0019]图3为图2的立体图;
[0020]图4为图2的后视图;
[0021]图5为仪表、转向组件的爆炸图;
[0022]图6为本技术的仪表总成爆炸示意图;
[0023]图7为仪表总成的安装爆炸图;
[0024]图8为仪表的翻转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5]图9为安装基座的安装结构俯视图;
[0026]图10为安装基座的后视图;
[0027]图11为安装基座的仰视图;
[0028]图12为安装基座的左侧视图;
[0029]图13为安装基座(包括安装附件)的立体图;
[0030]图14为充电装置剖面图;
[0031]图15为图14的垂直仰视图;
[0032]图16为电路组合的硬件安装爆炸图;
[0033]图17为电路组合的电路图;
[0034]图18为轮毂的剖面图;
[0035]图19为轮毂的平面图;
[0036]图20为后挡泥板组件结构图;
[0037]图21为尾灯安装结构爆炸图;
[0038]图22为多连杆悬架安装结构图;
[0039]图23为多连杆悬架后视图;
[0040]图24为多连杆悬架铰接结构图;
[0041]图25为驱动电机、控制器安装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如图18、图19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轮毂4,轮毂4包括轮辋401、轮辐403和轮毂圈402,所述轮辐403的一部分相对于轮辋401和轮毂圈402在轴向上向外凸出,且向外凸出的最高点超过轮辋的外侧边缘;使用时,该轮毂一般用于后轮,在此不再赘述;
[0043]外凸的结构从视觉上与内侧的传动和支撑结构相平衡,对外观美感具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外凸的结构超出轮辋,在受到冲击力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受力分解,增加凸出最高点所承受的垂直弯矩,则在满足承载的同时形成有效的缓冲,提高行走舒适性;对于转矩来说,与通常的轮毂相比,该结构延长转矩传递路径,降低行走顿挫感,增强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毂,其特征在于:包括轮辋、轮辐和轮毂圈,所述轮辐的一部分相对于轮辋和轮毂圈在轴向上向外凸出,且向外凸出的最高点超过轮辋的外侧边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向外凸出的最高点向轮辋的过渡为外鼓的平滑曲线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滑曲线由内向外包括第一曲线、第二曲线和第三曲线,所述第二曲线用于平滑连接第一曲线和第三曲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向外凸出的最高点向轮毂圈通过第四曲线过渡,所述第四曲线为直线或近似直线的曲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圈的轴向尺寸小于轮辋的轴向尺寸,且轮毂圈的外侧边缘相对于轮辋的外侧边缘向内凹进。6.根据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榆棉彭湃何进胡泊程涛高旭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隆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