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电荷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36857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间电荷测量装置,其包括:上电极系统,包括上壳体和上电极组件,上壳体具有上容纳腔,上电极组件包括加热绝缘部和上电极本体,加热绝缘部和上电极本体均设置在上容纳腔内,且加热绝缘部位于上电极本体的上方,上电极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测试端,上电极本体的连接端与加热绝缘部连接,加热绝缘部用于对上电极本体加热;下电极系统,位于上电极系统的下方,被检测件位于上电极系统和下电极系统之间;检测组件,设置在下电极系统上,检测组件用于获取被检测件的检测数据。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电极和与其配合的金属屏蔽罩之间容易发生短路的问题。间容易发生短路的问题。间容易发生短路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间电荷测量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空间电荷测量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间电荷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温控型的空间电荷测量装置通常包括独立设置的上电极和下电极、直流电压导入模块、脉冲电压导入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并且,上电极和下电极外均罩设有金属屏蔽罩。测试时,需要将被检测件夹在上电极和下电极之间,通过上电极对被检测件施加直流电压和脉冲电压,被检测件中的电荷在脉冲场的作用下引起静电力,并产生压力波,压力波经被检测件传递至下电极,并由传感器检测模块将检测到的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常情况下,上电极和下电极均为中空结构,且通过给中空的上电极和下电极引入高/低温循环浴来改变上电极和下电极的温度,以改变被检测件的上下表面的温度。通过上述结构来检测被检测件中电荷分布与温度的影响。但是,当被检测件被击穿时,上电极和与其配合的金属屏蔽罩之间容易发生短路,造成设备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空间电荷测量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电极和与其配合的金属屏蔽罩之间容易发生短路的问题。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间电荷测量装置,其包括:上电极系统,包括上壳体和上电极组件,上壳体具有上容纳腔,上电极组件包括加热绝缘部和上电极本体,加热绝缘部和上电极本体均设置在上容纳腔内,且加热绝缘部位于上电极本体的上方,上电极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测试端,上电极本体的连接端与加热绝缘部连接,加热绝缘部用于对上电极本体加热;下电极系统,位于上电极系统的下方,被检测件位于上电极系统和下电极系统之间;检测组件,设置在下电极系统上,检测组件用于获取被检测件的检测数据。
[0005]进一步地,上电极组件具有供绝缘流体流通的第一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穿设在上电极本体的连接端和加热绝缘部上,上壳体还具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排液口,第一进液口和第一排液口均与第一流通通道连通。
[0006]进一步地,上电极本体的连接端具有容纳槽,加热绝缘部的一端与上电极本体的连接端抵接,第一流通通道包括:进液通道,设置在加热绝缘部上,且进液通道的一端与第一进液口连通,进液通道的另一端与容纳槽连通;排液通道,设置在加热绝缘部上,且排液通道的一端与第一排液口连通,排液通道的另一端与容纳槽连通。
[0007]进一步地,加热绝缘部的部分穿设在容纳槽内,并与上电极本体螺纹连接。
[0008]进一步地,上电极系统还包括填充部,填充部填充在上容纳腔内,且加热绝缘部和部分上电极本体埋设在填充部内。
[0009]进一步地,下电极系统包括:下壳体,具有下容纳腔,下壳体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排液口;下电极本体,设置在下容纳腔内,并与上电极本体配合以对被检测件的两侧加热,下电极本体具有供流体流通的第二流通通道,第二进液口和第二排液口均与第二流通
通道连通。
[0010]进一步地,下电极本体具有检测区域和控温区域,控温区域设置在检测区域的外周,检测区域对应上电极本体设置,第二流通通道设置在控温区域内,检测组件设置在下电极本体的远离上电极组件的一侧,且检测组件与检测区域相对设置。
[0011]进一步地,空间电荷测量装置还包括:密封部,密封部为环形,密封部设置在上电极系统和下电极系统之间,密封部的一端与上电极系统密封连接,密封部的另一端与下电极系统密封连接。
[0012]进一步地,空间电荷测量系统还包括:直流电压导入模块,直流电压导入模块设置在上容纳腔内并与上电极本体连接,以对上电极本体施加直流电压;脉冲电源导入模块,脉冲电源导入模块设置在上容纳腔内并与上电极本体连接,以对上电极本体施加脉冲电压。
[0013]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测试时,测试件被夹持在上电极本体与下电极系统之间,并且通过加热绝缘部将热量传递至上电极本体上,以通过上电极本体来改变被检测件的顶面的温度。在对被检测件施加电压时,可能存在被检测件被高电压击穿的现象,加热绝缘部的设置,能够避免上电极本体与上壳体之间相互接触并导通,增加了上电极本体与外界的绝缘距离,进而能够避免测量装置短路,保证测试过程的顺畅性。
附图说明
[0014]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5]图1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空间电荷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上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下电极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19]10、上电极系统;
[0020]11、上壳体;12、上电极组件;121、加热绝缘部;1211、进液通道;1212、排液通道;122、上电极本体;1221、容纳槽;13、填充部;
[0021]20、下电极系统;21、下壳体;22、下电极本体;221、第二流通通道;
[0022]30、检测组件;31、压电传感器薄膜;32、有机玻璃;33、铝外壳;
[0023]40、密封部;
[0024]50、放大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间电荷测量装置,其包括上电极系统
10、下电极系统20和检测组件30。其中,上电极系统10包括上壳体11和上电极组件12,上壳体11具有上容纳腔,上电极组件12包括加热绝缘部121和上电极本体122,加热绝缘部121和上电极本体122均设置在上容纳腔内,且加热绝缘部121位于上电极本体122的上方,上电极本体122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测试端,上电极本体122的连接端与加热绝缘部121连接,加热绝缘部121用于对上电极本体122加热。下电极系统20位于上电极系统10的下方,被检测件位于上电极系统10和下电极系统20之间。检测组件30设置在下电极系统20上,检测组件30用于获取被检测件的检测数据。
[0027]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测试时,测试件被夹持在上电极本体122与下电极系统20之间,并且通过加热绝缘部121将热量传递至上电极本体122上,以通过上电极本体122来改变被检测件的顶面的温度。在对被检测件施加电压时,可能存在被检测件被高电压击穿的现象,加热绝缘部121的设置,能够避免上电极本体122与上壳体11之间相互接触并导通,增加了上电极本体122与外界的绝缘距离,进而能够避免测量装置短路,保证测试过程的顺畅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间电荷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电荷测量装置包括:上电极系统(10),包括上壳体(11)和上电极组件(12),所述上壳体(11)具有上容纳腔,所述上电极组件(12)包括加热绝缘部(121)和上电极本体(122),所述加热绝缘部(121)和所述上电极本体(122)均设置在所述上容纳腔内,且所述加热绝缘部(121)位于所述上电极本体(122)的上方,所述上电极本体(122)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测试端,所述上电极本体(122)的连接端与所述加热绝缘部(121)连接,所述加热绝缘部(121)用于对所述上电极本体(122)加热;下电极系统(20),位于所述上电极系统(10)的下方,被检测件位于所述上电极系统(10)和所述下电极系统(20)之间;检测组件(30),设置在所述下电极系统(20)上,所述检测组件(30)用于获取所述被检测件的检测数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间电荷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极组件(12)具有供绝缘流体流通的第一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穿设在所述上电极本体(122)的连接端和所述加热绝缘部(121)上,所述上壳体(11)还具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排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排液口均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间电荷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极本体(122)的连接端具有容纳槽(1221),所述加热绝缘部(121)的一端与所述上电极本体(122)的连接端抵接,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包括:进液通道(1211),设置在所述加热绝缘部(121)上,且所述进液通道(12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所述进液通道(1211)的另一端与所述容纳槽(1221)连通;排液通道(1212),设置在所述加热绝缘部(121)上,且所述排液通道(12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液口连通,所述排液通道(1212)的另一端与所述容纳槽(1221)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间电荷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绝缘部(121)的部分穿设在所述容纳槽(1221)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佳乐刘若溪桂媛姚玉海王智晖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