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电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电流信号取样放大电路(1)的输入端有电阻(R1),与电流互感器(TA)次极线圈串连,输出端接电压比较第二保护设置电路(2),电路(2)的输出接继电器跳闸输出电路(3),放大电路(1)的另一路输出接电压频率变换器(4),电压频率变换器(4)的输出接符合、时钟电路(6),符合、时钟电路(6)的输出接记数译码、编码、对码第一保护设置电路(5),电路(5)的一路输出接显示器(7),一路输出接过流报警继电器输出电路(9),一路输出接延时跳闸时间设置电路(8),上述各电路接电源变换电路(10)。(*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电流继电器有关。
技术介绍
目前,电流继电器多为电磁式电流继电器,存在主要缺点是由于伏安特性曲线引起的非线性误差大,电气参数设置繁琐。也有采用电子电路设计的电流继电器。但性能不是十分理想,主要缺点A/D转换速度慢,易误动作。技术的内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灵敏度高,性能稳定,控制精度高,功能设置简单可靠,不会误动作的数控电流继电器。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数控电流继电器,其特征是电流信号取样放大电路(1)的输入端有电阻(R1),与电流互感器(TA)次极线圈串连,输出端接电压比较第二保护设置电路(2),电路(2)的输出接继电器跳闸输出电路(3),放大电路(1)的另一路输出接电压频率变换器(4),电压频率变换器(4)的输出接符合、时钟电路(6),符合、时钟电路(6)的输出接记数译码、编码、对码第一保护设置电路(5),电路(5)的一路输出接显示器(7),一路输出接过流报警继电器输出电路(9),一路输出接延时跳闸时间设置电路(8),上述各电路接电源变换电路(10)。电流信号取样放大电路(1)由电阻(R1)和集成块(IC2)组成,R1为0.01Ω的锰铜丝与电流互感(TA)次极线圈串联后接于IC2的2脚,IC2的7脚分两路输出,一路接电压比较器(IC3)的2脚,电阻(R16-R27)的一端并联与IC3的6、7脚连接,另一端分别接三组数字开关的8、4、2、1接线端,数字开关C端并联后接IC3的2脚组成电压比较第二设置保护电路(2),IC3的1脚经电阻(R14)接晶体管(BG7)的基极,BG7的发射极与晶体管(BG1,BG2)的发射极连接,BG1,BG2的集电极连接跳闸输出继电器(Km1)构成继电器跳闸输出电路(3),V/F电压频率变换器(4)为集成块(IC1),IC1的3脚接集成块(IC5)的1脚,由IC5、IC6与时钟电路集成块(IC4)构成符合、时钟电路(6),记数、译码、BCD编码,对码第一保护设置电路(5)由译码电路(IC11、IC12、IC13),集成块(IC7、IC8、IC9、IC10、IC14)和数字开关(1,2,3,4)组成,IC4的3脚接延时时间设置电路(IC9)的14脚,13脚接IC6的1脚,IC6的4脚接集成块(IC7)的14脚,IC17的2脚接IC5的2脚,IC5的3脚接IC10的2脚,IC10的1脚接IC6的10脚,IC7的1、4、5、6、7、10脚通过二极管(D3-D8)并接后接晶体管(BG6)的基极,BG6的集电极与译码电路(IC11、IC12、IC13)的5脚连接,发射极与显示电路(7)的LED数码管(1、2、3)的COM端连接,IC7的3脚接记数BCD、编码、对码电路(IC8)的7脚、15脚、IC10的7脚,数字开关(1)的尾端(1、2、4、8)分别经二极管(D9-D12)接IC8的14、13、12、11脚和IC11的1、2、6、7脚,数字开关(2)的尾端(1、2、4、8)分别经二极管(D13-D16)接IC8的3、4、5、6脚和IC12的1、2、6、7脚,数字开关(3)的尾端(1、2、4、8)分别经二极管(D17-D20)接IC10的14、13、12、11脚和IC13的1、2、6、7脚,数字开关(1、2、3)的C端经电阻R40接晶体管BG4的基极,BG4的集电极接过流报警信号继电器(Km2),其C端一路接IC5的9脚,一路接BG3的基极,BG3的发射极接IC5的13脚,时钟信号经IC9分频后由10脚送入IC5的12脚,IC5的11脚接IC10的10脚,IC6的6脚接IC10的9脚,数字开关4的C端接IC5的8脚,IC5的4脚接BG2的基极,IC5的8脚接IC6的9脚,IC5的9脚接IC6的13脚和BG3、BG4的基极,IC5的5、6脚与10脚连接,数字开关(4)尾端(1、2、4、8)分别经二极管(D21-D24)接(IC10的3、4、5、6脚构成延时跳闸时间设置电路(8),并且接IC14的1、2、6、7脚,IC11,IC12,IC13,IC14的9、10、11、12、13、14、15脚分别接数码管(1,2,3,4)的a、b、c、d、e、f、g脚,数码管4的COM端经R45接地。电源变换电路(10)由桥式整流电路和变压器组成,集成电路U1的D极接变压器的2脚,S极接地,C极接光耦(PC1),光耦PC1的一端接变压器的+5V,另一端经电阻限流后接集成块(U2)、电阻(R50,RP3)组成取样电路。采样电阻(R1)采用直径为2.5毫米的锰铜丝,电阻值为0.01Ω、IC1为专用V/F变换集成电路LM331,IC2、IC3为双运算放大器TL082,IC4为14级计数分频振荡器集成电路CD4060,IC5为四与非门电路ID4011,IC6为六非门电路,CD4069,IC7、IC9为十进制计数译码器CD4017,IC8、IC10为双BCD译码计数器CD4518,IC11、IC12、IC13、IC14为BCD7段译码器CD4543,显示用LED共阴数码管,U1为三端离线式脉宽调制单片开关电源集成电路TOP224,U2为三端取样集成电路TL431、PC1为光电耦合器PC817C。本技术克服了电磁式继电器存在的由于伏安特性曲线引起的非线线误差的缺点,灵敏度高,性能稳定。集电磁式电流电器、时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数显电流表等的各种基本功能于一身,具有控制精度高,功能设置简单可靠,不会误动作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框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一、电流信号取样放大;二、电压比较第二保护设置;三、继电器跳闸信号输出;四、V/F电压频率变换;五、记数译码BCD码编码、对码、第一保护设置;六、符合电路时钟电路;七、LED显示;八、延时跳闸时间设置;九、过流报警继电器输出;十、本机电源变换电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电流信号取样放大由R1及IC2组成,R1为0.01Ω的锰铜丝与电流互感器TA次级线圈串联后工作于5A回路中,与信号放大电路相接,信号放大电路由集成电路IC2及外围电路组成。IC2为双运算放大集成电路。R1回路有电流通过时产生交变电压信号。此信号经缓冲电阻R2送入IC2的2脚。接于3脚的电阻R8,5脚的电阻R6分别为两级放大器的对地反馈电阻。D1、D2、R3、R4、R5、R7分别接于1脚、2脚、6脚、7脚完成小信号放大以及将输入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由IC2的7脚分两路输出。一路经R9缓冲电阻接到电压比较电路IC3的2脚,R10接于3脚与地之间,C1为消振电容,R3为反馈电阻接于1脚与2脚之间,R1、R11、RP1串接于地-5V之间,RP1滑臂端接IC3的5脚,用于调整6、7脚输出电压,R16-R27一端并联与IC3的6脚、7脚连接,另一端分别接在三组数字开关的8、4、2、1接线端,数字开关C端并联后接到IC3的2脚组成第二保护设置电路2,R14接于IC3的1脚与继电输出跳闸电路的BG7的基极之间,R15接于+5V与BG7的集电极作为负载电阻,C2接于BG7的集电路与基极之间,KM1为跳闸输出继电器,接于+5V与BG1、BG2的集电极之间,BG1、BG1、BG7发射极接地。C3接于BG1集电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数控电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电流信号取样放大电路(1)的输入端有电阻(R1),与电流互感器(TA)次极线圈串连,输出端接电压比较第二保护设置电路(2),电路(2)的输出接继电器跳闸输出电路(3),放大电路(1)的另一路输出接电压频率变换器(4),电压频率变换器(4)的输出接符合、时钟电路(6),符合、时钟电路(6)的输出接记数译码、编码、对码第一保护设置电路(5),电路(5)的一路输出接显示器(7),一路输出接过流报警继电器输出电路(9),一路输出接延时跳闸时间设置电路(8),上述各电路接电源变换电路(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控电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电流信号取样放大电路(1)由电阻(R1)和集成块(IC2)组成,R1为0.01Ω的锰铜丝与电流互感(TA)次极线圈串联后接于IC2的2脚,IC2的7脚分两路输出,一路接电压比较器(IC3)的2脚,电阻(R16-R27)的一端并联与IC3的6、7脚连接,另一端分别接三组数字开关的8、4、2、1接线端,数字开关C端并联后接IC3的2脚组成电压比较第二设置保护电路(2),IC3的1脚经电阻(R14)接晶体管(BG7)的基极,BG7的发射极与晶体管(BG1,BG2)的发射极连接,BG1,BG2的集电极连接跳闸输出继电器(Km1)构成继电器跳闸输出电路(3),V/F电压频率变换器(4)为集成块(IC1),IC1的3脚接集成块(IC5)的1脚,由IC5、IC6与时钟电路集成块(IC4)构成符合、时钟电路(6),记数、译码、BCD编码,对码第一保护设置电路(5)由译码电路(IC11、IC12、IC13),集成块(IC7、IC8、IC9、IC10、IC14)和数字开关(1,2,3,4)组成,IC4的3脚接延时时间设置电路(IC9)的14脚,13脚接IC6的1脚,IC6的4脚接集成块(IC7)的14脚,IC17的2脚接IC5的2脚,IC5的3脚接IC10的2脚,IC10的1脚接IC6的10脚,IC7的1、4、5、6、7、10脚通过二极管(D3-D8)并接后接晶体管(BG6)的基极,BG6的集电极与译码电路(IC11、IC12、IC13)的5脚连接,发射极与显示电路(7)的LED数码管(1、2、3)的COM端连接,IC7的3脚接记数BCD、编码、对码电路(IC8)的7脚、15脚、IC10的7脚,数字开关(1)的尾端(1、2、4、8)分别经二极管(D9-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军,
申请(专利权)人:杨永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