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声波专利>正文

一种电动举升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6071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举升杆,包括电机组件、连接头、弹簧以及安装在电机内管中的阻尼机构、螺杆和螺母导管,所述电机组件固定在所述电机内管的一端,所述阻尼机构与所述电机内管固定连接,且所述阻尼机构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机组件传动连接,所述阻尼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螺杆传动连接,所述螺母导管套与所述螺杆相螺合,所述螺母导管与所述电机内管滑动连接,且所述螺母导管可相对于电机内管伸出或缩回,所述连接头固定在所述螺母导管上相对于所述电机组件的端部,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电机内管外,且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电机内管相抵接,另一端与述连接头相抵接;该单向阻尼机构具有可提高举升杆耐用性和可靠性的优点。具有可提高举升杆耐用性和可靠性的优点。具有可提高举升杆耐用性和可靠性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举升杆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用品
,具体涉及一种电动举升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的汽车电动尾门举升杆,大部分是电机直接通过变速箱传动,驱动多头丝杆伸长与收缩,实现尾门的电动开闭;撑杆上的压簧起到辅助作用,但弹簧由于长期处于最大压缩状态,弹簧衰减严重,导致尾门在打开后支撑力不足,即容易出现尾门往下掉或者举升杆在使用时不易悬停的情况。具体来说,有部分撑杆,是采用离合结构组装撑杆,但是市面上的单向离合为方形不锈钢,有两个弊端,一是方形线与内套为面接触,耐磨性没有圆形的线性接触强,所以使用寿命没有那么好,而且在撑杆伸长和收缩的过程,阻尼器都在做功,所以每开关一次汽车尾门,阻尼器相当于工作了两次,而且电机出力就大,对电机也是有很大损伤的。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举升杆存在着使用可靠性或耐用性不足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电动举升杆。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使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电动举升杆,包括电机组件、连接头、弹簧以及安装在电机内管中的阻尼机构、螺杆和螺母导管,所述电机组件固定在所述电机内管的一端,所述阻尼机构与所述电机内管固定连接,且所述阻尼机构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机组件传动连接,所述阻尼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螺杆传动连接,所述螺母导管套与所述螺杆相螺合,所述螺母导管与所述电机内管滑动连接,且所述螺母导管可相对于电机内管伸出或缩回,所述连接头固定在所述螺母导管上相对于所述电机组件的端部,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电机内管外,且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电机内管相抵接,另一端与述连接头相抵接。
[0006]作为对所述举升杆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上导管和下导管,所述下导管套设在所述电机内管外,且所述下导管与所述电机内管固定连接,所述上导管套设在所述螺母导管外,且所述上导管的一端位于所述下导管内,并一端与端与所述连接头固定连接。
[0007]作为对所述举升杆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阻尼机构包括第一连接轴、离合外套、第一扭簧、离合内套、第二扭簧和第二连接轴,所述离合外套套设于所述第一扭簧外,且所述第一扭簧的外壁与所述离合外套的内壁紧密接触,所述离合内套套设于所述第二扭簧外,且所述述二扭簧的外壁与所述离合内套的内壁紧密接触,所述第一扭簧套设于所述离合内套外并与其相连接,所述第二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轴外并与其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连接轴传动连接。
[0008]作为对所述举升杆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花键,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二端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轴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凸块与所述第一连接轴固定连接,且在轴向方向上所述凸块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花键的端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0009]作为对所述举升杆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花键,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二端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轴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凸块与所述第一连接轴固定连接,且在轴向方向上所述凸块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花键的端部相抵接。
[0010]作为对所述举升杆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连接轴的第一端设置有轴套,所述轴套与所述第二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轴套上相对于其径向方向开设有缺口,所述轴套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二端上,且所述凸块置于所述缺口内,所述第二连接轴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花键。
[0011]作为对所述举升杆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缺口的长度大于所述凸块长度。
[0012]作为对所述举升杆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缺口的两端处还分别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扭簧的两端分别卡持于所述凹槽内;在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二扭簧的一端的端部向所述轴套内延伸,且所述第一连接轴转动后所述凸块与所述第二扭簧的一端的端部相抵,或者,所述第一连接轴转动后所述第二扭簧的一端的端部从所述间隙内穿过。
[0013]作为对所述举升杆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离合内套的外壁上沿其圆周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凹陷部,所述大扭簧的两端皆卡持于凹陷部内。
[0014]作为对所述举升杆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位于同一轴心线上,且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连接轴通过销钉形成转动连接。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通过在举升杆中设置了阻尼机构,减小举升杆对弹簧的要求,具体来说当车尾门因为弹簧的弹力不作时而将重力作用在举升杆上时,相当于反向输入,从而触发阻尼机构进行动作,即增加了举升杆受压时的阻力,避免因弹簧弹力不足而导致尾门往下落的问题,进而提高了举升杆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6]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技术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技术的主旨。
[0017]图1为本技术中阻尼机构的结构剖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中阻尼机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中一种用于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中一种电动举升杆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2]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
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安装”、“一端”、“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3]如图1

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举升杆,包括电机组件81、连接头82、弹簧83以及安装在电机内管84中的阻尼机构85、螺杆86和螺母导管 87,电机组件81通过螺栓或压铆的方式固定在电机内管84的一端,阻尼机构 85的离合外套与电机内管84过盈配合或通过螺栓固定,且阻尼机构85的输入端与电机组件81传动连接,阻尼机构85的输出端与螺杆86传动连接,螺母导管87套与螺杆86相螺合,螺母导管87与电机内管84滑动连接;具体来说螺杆86在电机组件81的驱动下相对于螺母导管87进行转动,从而转换成螺母导管87相对于螺杆86的直线运动,即,螺母导管87可相对于电机内管84伸出或缩回,进一步来说,螺母导管87一端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凸块(未图示),而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举升杆,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组件、连接头、弹簧以及安装在电机内管中的阻尼机构、螺杆和螺母导管,所述电机组件固定在所述电机内管的一端,所述阻尼机构与所述电机内管固定连接,且所述阻尼机构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机组件传动连接,所述阻尼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螺杆传动连接,所述螺母导管套与所述螺杆相螺合,所述螺母导管与所述电机内管滑动连接,且所述螺母导管可相对于电机内管伸出或缩回,所述连接头固定在所述螺母导管上相对于所述电机组件的端部,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电机内管外,且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电机内管相抵接,另一端与述连接头相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举升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导管和下导管,所述下导管套设在所述电机内管外,且所述下导管与所述电机内管固定连接,所述上导管套设在所述螺母导管外,且所述上导管的一端位于所述下导管内,并一端与端与所述连接头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举升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机构包括第一连接轴、离合外套、第一扭簧、离合内套、第二扭簧和第二连接轴,所述离合外套套设于所述第一扭簧外,且所述第一扭簧的外壁与所述离合外套的内壁紧密接触,所述离合内套套设于所述第二扭簧外,且所述第二扭簧的外壁与所述离合内套的内壁紧密接触,所述第一扭簧套设于所述离合内套外并与其相连接,所述第二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轴外并与其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连接轴传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举升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声波
申请(专利权)人:蒋声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