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方法及装置和生产低硫轻质油品的方法,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方法包括来自催化裂化分馏塔的粗汽油和富气分别引入第一脱硫反应器和第二脱硫反应器,在临氢条件下分别与第一股脱硫吸附剂和第二股脱硫吸附剂接触脱硫并向上流动;反应后气固分离得到的待生脱硫吸附剂、脱硫后的粗汽油和脱硫后的富气;脱硫后的富气和粗汽油分别送至吸收稳定系统进行分离,得到脱硫后的干气、液化气和稳定汽油。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操作灵活,适用于处理催化裂化分馏塔得到的富气和粗汽油,得到的低硫汽油收率高、辛烷值损失少。辛烷值损失少。辛烷值损失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方法及装置和生产低硫轻质油品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石油化工领域,涉及一种烃油脱硫方法和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催化裂化富气和粗汽油脱硫和分离方法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炼油厂的催化裂化装置是低碳烯烃、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来源,在现有的催化裂化工艺流程中,催化裂化装置反应产物经过分馏后可以得到富气、粗汽油、轻柴油、重柴油和油浆等组分。富气经过吸收脱吸塔以及再吸收塔得到干气产品,干气经脱硫后可以作为炼厂燃料气。粗汽油经吸收稳定塔分离后可以得到液化气和催化裂化稳定汽油,催化裂化汽油经过脱硫后作为产品出厂,液化气经过脱硫后可以作为产品出厂,同时也可以作为原料为其它装置提供丙烯和丁烯等高高价值组分。
[0003]受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以及下游工艺的要求所限,不论是干气、液化气还是催化裂化汽油都必须经过脱硫处理。目前受脱硫工艺限制,干气、液化气和催化汽油的脱硫过程分别进行,而且干气和液化气常用的碱洗脱硫等工艺过程还会再次产生大量废液、废渣等。而且,现行的液化气脱硫工艺还存在脱硫深度不足,导致其硫含量过高,进而限制其进一步应用的问题。
[0004]烃油的吸附脱硫方法是在临氢条件下对轻质烃油进行吸附脱硫的工艺方法,临氢的条件下,将油品中的硫捕捉到吸附剂上,含硫吸附剂通过连续再生循环使用,该方法具有脱硫深度高、氢耗低等特点,可以生产硫含量为30微克/克以下的燃料油。该工艺用于催化裂化稳定汽油脱硫,存在催化裂化产品液收低,汽油辛烷值损失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在现有技术存在催化裂化装置生产的稳定汽油经过脱硫后液收低、辛烷值损失大的情况下,提供一种催化裂化轻质产物脱硫并分离的方法和装置。
[0006]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催化裂化生产低硫轻质油品的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方法,包括:
[0008](1)来自催化裂化分馏塔的粗汽油由底部引入第一脱硫反应器,在临氢条件下与第一股脱硫吸附剂接触脱硫并向上流动;反应后气固分离得到第一股待生脱硫吸附剂,分离得到的反应油气为脱硫后的粗汽油;
[0009](2)来自催化裂化分馏塔的富气由底部引入第二脱硫反应器中,与脱硫吸附剂接触脱硫并向上流动,在上部的沉降区进行气固分离得到第二股待生脱硫吸附剂,分离得到的反应油气为脱硫后的富气;
[0010](3)脱硫后的富气和粗汽油分别送至吸收稳定系统进行分离,得到脱硫后的干气、液化气和稳定汽油。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生产低硫轻质油品的方法,将催化裂化原料引入提升管反应器中,与催化裂化催化剂接触,在催化裂化反应条件下进行反应,在提升管反应器顶部进行气固分离,得到的反应油气进入催化裂化分馏塔中,经分馏得到富气、粗汽油、轻柴油、柴油和油浆;分离得到的催化裂化催化剂经再生后返回提升管反应器中循环使用;
[0012]将来自催化裂化分馏塔的粗汽油和富气分别引入吸附脱硫反应单元的第一脱硫反应器和第二脱硫反应器,采用上述的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方法进行吸附脱硫,以及吸收稳定分离,得到脱硫后的干气,脱硫后液化气和稳定汽油。
[001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催化裂化轻质产品分离和脱硫装置,该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吸附脱硫单元和吸收稳定单元;所述的吸附脱硫单元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脱硫反应器和第二脱硫反应器、反应器接收器、闭锁料斗、再生器进料罐、吸附剂再生器和再生器接收器,所述的再生器接收器经闭锁料斗连通还原器,所述的还原器与所述的第一脱硫反应器和第二脱硫反应器底部连通;所述的吸收稳定单元由顺序连通的吸收塔、解吸塔、再吸收塔和稳定塔组成。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催化裂化轻质产物脱硫和分离方法的有益效果为: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催化裂化轻质产物脱硫和分离方法,催化裂化富气和粗汽油先经过吸附脱硫,然后再经过吸收稳定,可以最大化的减少传统方法所导致的汽油收率的损失。在吸附脱硫反应器中,富气中的氢气作为反应氢气参与反应,节省氢气消耗。富气和粗汽油经过吸附脱硫后,经过分馏-吸收-稳定系统后得到的脱硫后干气、液化气和稳定汽油硫含量可以达到10ppm以下,甚至1ppm以下。富气和粗汽油经过吸附脱硫,富气中的低碳烯烃损失少。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催化裂化轻质产物脱硫和分离方法,节省了传统炼厂所需的干气、液化气脱硫等装置,没有了传统脱硫方法可能产生的废液、废渣等问题。
[0016]另外,第一脱硫反应器和第二脱硫反应器中的两股脱硫吸附剂分别与还原器连接实现相对独立控制,解决了部分工况下,富气脱硫负荷(富气硫含量乘以处理量)与粗汽油脱硫负荷(粗汽油硫含量乘以处理量)相差巨大时,脱硫吸附剂在两个脱硫反应器中串联走向时,吸附剂再生循环量调节对反应造成的不良影响。例如当富气脱硫负荷数倍于粗汽油脱硫负荷时,为了保证富气脱硫合格,吸附剂再生循环量超出粗汽油所需数倍以上,造成粗汽油脱硫反应时吸附剂活性过高,造成额外的辛烷值损失。当两个脱硫反应器中两股吸附剂独立控制时,可以准确控制每个脱硫反应器中吸附剂的再生循环量,使得各反应器反应条件处于最佳状态,减少粗汽油脱硫辛烷值损失。
附图说明
[0017]附图1为吸附脱硫单元的流程示意图。
[0018]附图2为吸收稳定单元的流程示意图。
[0019]其中:
[0020]2-第一脱硫反应器
ꢀꢀꢀꢀꢀꢀꢀꢀꢀꢀꢀꢀꢀꢀ
5-第一脱硫反应器接收器
[0021]8-第二脱硫反应器
ꢀꢀꢀꢀꢀꢀꢀꢀꢀꢀꢀꢀꢀꢀ
11-第二脱硫反应器接收器
[0022]13-第一闭锁料斗
ꢀꢀꢀꢀꢀꢀꢀꢀꢀꢀꢀꢀꢀꢀꢀ
17-再生器进料罐
[0023]19-吸附剂再生器
ꢀꢀꢀꢀꢀꢀꢀꢀꢀꢀꢀꢀꢀꢀꢀ
23-再生剂接收器
[0024]25-第二闭锁料斗
ꢀꢀꢀꢀꢀꢀꢀꢀꢀꢀꢀꢀꢀꢀꢀ
29-第一脱硫反应器还原器
[0025]30-第二脱硫反应器还原器
ꢀꢀꢀꢀꢀꢀꢀ
38-吸收塔
[0026]39-解吸塔
ꢀꢀꢀꢀꢀꢀꢀꢀꢀꢀꢀꢀꢀꢀꢀꢀꢀꢀꢀꢀꢀ
40-再吸收塔
[0027]41-稳定塔
[0028]1、3、4、6、7、9、10、12、14、15、16、18、20、21、22、24、26、27、28、31、32、33、34、35、36、37、42、43、44、45-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方法,包括:
[0031](1)来自催化裂化分馏塔的粗汽油由底部引入第一脱硫反应器,在临氢条件下与第一股脱硫吸附剂接触脱硫并向上流动;反应后气固分离得到第一股待生脱硫吸附剂,分离得到的反应油气为脱硫后的粗汽油;
[0032](2)来自催化裂化分馏塔的富气由底部引入第二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来自催化裂化分馏塔的粗汽油由底部引入第一脱硫反应器,在临氢条件下与第一股脱硫吸附剂接触脱硫并向上流动;反应后气固分离得到第一股待生脱硫吸附剂,分离得到的反应油气为脱硫后的粗汽油;(2)来自催化裂化分馏塔的富气由底部引入第二脱硫反应器中,与脱硫吸附剂接触脱硫并向上流动,在上部的沉降区进行气固分离得到第二股待生脱硫吸附剂,分离得到的反应油气为脱硫后的富气;(3)脱硫后的富气和粗汽油分别送至吸收稳定系统进行分离,得到脱硫后的干气、液化气和稳定汽油。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方法,其特征在于,分离得到的第一股待生脱硫吸附剂和第二股待生脱硫吸附剂与含氧气体进行焙烧再生,再生后的脱硫吸附剂经还原后分为两股,分别返回至第一脱硫反应器和第二脱硫反应器中循环使用。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脱硫后的富气由底部进入吸收塔中,与吸收塔顶引入的脱硫后的粗汽油接触吸收,吸收塔塔顶物流由底部进入再吸收塔,与来自催化裂化分馏塔的轻柴油逆流接触吸收,再吸收塔塔顶得到脱硫后的干气,再吸收塔塔底得到的富轻柴油返回催化裂化分馏塔;吸收塔塔底产物经过解吸塔后送往稳定塔,在稳定塔中分馏得到脱硫后液化气和稳定汽油,解吸塔塔顶气返回到吸收塔中。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脱硫反应器的操作温度为200~550℃,绝对压力为0.5~5MPa,油气原料的重时空速为0.1~100h-1
,氢油摩尔比为0.01~1000;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脱硫反应器的操作温度为300~500℃,绝对压力为1.0~3.5MPa,油气原料的重时空速为1~10h-1
,氢油摩尔比为0.05~500。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脱硫反应器的操作温度为300~550℃,绝对压力为0.1~3MPa,油气原料的重时空速为1~100h-1
,氢油摩尔比为0.01~500;优选地,所述的第二脱硫反应器的操作温度为350~500℃,绝对压力为0.2~2.5MPa,油气原料的重时空速为2~20h-1
,氢油摩尔比为0.05~300。6.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方法,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器的操作条件为:再生温度为300~800℃,再生压力0.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寿,毛安国,张执刚,徐莉,刘玉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