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轴承润滑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35471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10:07
一种轴承润滑装置及方法,包括设置在左侧轴承和右侧轴承之间的润滑装置本体,所述润滑装置本体包括左侧挡油壁、右侧挡油壁、左侧内圈、右侧内圈、连接内圈和集油勺,所述连接内圈上、在润滑油槽内、均匀布设有多个以连接内圈的中心轴为中心对称布设的集油勺,所述集油环槽末端与供油槽相连,滑油在惯性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在输油通道中的流速更快,且有效地减小了倒流的问题,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滑油会集中在左、右集油环槽的末端并分别通过左、右供油槽流入左、右轴承内环上的输油通道,滑油在高速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至轴承腔内,以实现对两侧轴承内环、保持架、滚子进行润滑和冷却,保证轴承的稳定工作。保证轴承的稳定工作。保证轴承的稳定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承润滑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承润滑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轴承在传动过程中为轴及其他旋转件提供重要的支承,减速器中的轴承处于高速重载的条件下,工况复杂,运转过程中各部件之间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引起轴承元件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进而导致轴承失效和损坏。为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必须对高速滚动轴承进行合理地润滑和冷却。由于轴承转速较高,导致传统的喷油润滑在风阻和离心力的作用下,润滑油的穿透性较低,对轴承的润滑效果不利。
[0003]目前阶段的轴承润滑装置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润滑油浪费较多、供油时间较长、油量分布不均匀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润滑油利用率高、减少润滑时间、提高供油连续性的轴承润滑装置及方法。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首先提出了轴承润滑装置,包括设置在左侧轴承和右侧轴承之间的润滑装置本体,
[0006]所述润滑装置本体包括左侧挡油壁、右侧挡油壁、左侧内圈、右侧内圈、连接内圈和集油勺,所述连接内圈、左侧内圈和右侧内圈同轴布设,所述左侧挡油壁和右侧挡油壁分别密封固定在左侧内圈和右侧内圈相对的一侧上,所述连接内圈设置在左侧挡油壁和右侧挡油壁之间,将左侧内圈和右侧内圈密封连接,所述连接内圈、左侧和右侧挡油壁围合形成的环形空间构成润滑油槽,所述连接内圈上、在润滑油槽内、均匀布设有多个以连接内圈的中心轴为中心对称布设的集油勺,
[0007]所述集油勺的一端固定在连接内圈上,两侧与左、右侧挡油壁连接,所述集油勺另一端与连接内圈之间设有间距形成进油口,所述集油勺与连接内圈围合形成的空间构成进油口端大、出油口端小集油腔,所述左侧挡油壁和右侧挡油壁内、靠近底部设有沿圆周方向布设的集油环槽,在每个集油腔的出油口端所在位置设有引流通道与集油环槽连通,所述左侧内圈和右侧内圈内设有供油槽,所述供油槽的一端与同侧集油环槽的出油口连接,另一端与同侧轴承内的供油通道连通。
[0008]采用上述结构,集油腔的出油口设置在集油腔的末端,集油环槽的出油口设置在集油环槽的末端,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滑油首先会集中在集油腔的末端,然后通过引流通道进入左、右集油环槽,再集中在左、右集油环槽的末端,最后通过供油槽进入到轴承的输油通道内,滑油在高速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至轴承腔内,以实现对两侧轴承内环、保持架、滚子进行润滑和冷却。
[0009]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内圈上的集油勺设有两组,其中一组集油勺形成集油腔通过引流通道与设置在左侧的集油环槽连通,另一组集油勺形成集油腔通过引流通道与设
置在右侧的集油环槽连通。
[001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集油勺由沿连接内圈外壁切线方向、朝润滑油槽开口方向延长的挡片构成。
[001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集油勺周向中心线上设有贯穿所述集油勺的挡片收油槽,所述挡油收油槽将润滑油槽与集油腔相连。挡片收油槽使喷油嘴喷出的射流可以直接经所述挡片收油槽流入集油腔中,避免射流与集油勺外壁碰撞产生飞溅所造成的润滑油的浪费,以增加润滑油的利用率。
[001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内圈上、在每个集油腔的出油口端所在位置、沿径向设有蓄油槽,所述蓄油槽通过引流通道与集油环槽连通,采用上述结构,使得集油腔形成进油口大,中部连接腔体空间小,尾端出油口所在腔体大的形式,使得进入集油腔尾端的滑油不容易流出,防止进入集油腔后端的油倒流。
[001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通道的底部低于所述连接内圈,所述集油环槽的底部低于引流通道的底部,所述供油槽的底部低于所述集油环槽的底面,所述引流通道、集油环槽和供油槽形成阶梯式的输油通道,使得滑油在惯性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在输油通道中的流速更快,且有效地避免了滑油倒流的问题。
[001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润滑装置本体为一体成型。
[0015]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左、右挡油壁高于所述集油勺径向最外侧,从而减小滑油飞溅造成的浪费。
[0016]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种轴承润滑方法,采用上述轴承润滑装置,具体而言,将喷油装置的喷头固定在轴承润滑装置的润滑油槽正上方,润滑油通过喷头直接射入润滑油槽内,润滑油通过挡片收油槽以及集油勺进油口流入集油腔前端,滑油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流入集油腔后端,集中在集油腔后端内的润滑油依次通过引流通道、集油环槽和供油槽进入到左、右侧轴承内,完成润滑油向两侧轴承的分配,
[0017]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本专利技术在供油量相同的情况下,该润滑装置与其他轴承润滑装置相比可同时向两侧轴承提供有效润滑油量,并提高滑油利用率和为轴承供油的连续性,加快输油速度,缩短轴承未润滑的时间。
[0018]喷油装置固定在该轴承装置上方,润滑油通过直接射入集油腔前端或集油勺中心线上的挡片收油槽内以及集油勺前端切割喷嘴的射流使滑油流入集油腔前端,滑油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流入集油腔后端,集油腔中间高两边低的设计可防止已经流入集油腔后端的油倒流;
[0019]集中在集油腔后端内的润滑油通过与其分别联通的左、右引流通道在惯性和重力的作用下分别流入左、集油环槽,完成润滑油向两侧轴承的分配。
[0020]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滑油会集中在左、右集油环槽的末端并分别通过左、右供油槽流入左、右轴承内环上的输油通道,滑油在高速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至轴承腔内,以实现对两侧轴承内环、保持架、滚子进行润滑和冷却,并缩短轴承在无润滑状态下的运行时间,同时保证轴承工作时可获得持续稳定的供油,以使油量可满足高速高温条件下轴承工作所需。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安装到主轴上后的剖视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连接内圈横向的剖视图。
[0026]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纵向剖视图。
[0027]图中,10、润滑装置本体;20、左侧轴承;30、主轴;40、右侧轴承;50、喷油嘴;11、集油勺;12、右侧挡油壁;13、右侧内圈;14、引流通道;15、集油环槽;16、供油槽;17、左侧挡油壁;18、左侧内圈;111、挡片收油槽;112、集油腔;113、连接内圈;11a、第一集油勺;11b、第二集油勺;11c、第三集油勺;11d、第四集油勺;11e、第五集油勺;11f、第六集油勺。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另外,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左侧轴承(20)和右侧轴承(40)之间的润滑装置本体(10),所述润滑装置本体(10)包括左侧挡油壁(17)、右侧挡油壁(12)、左侧内圈(18)、右侧内圈(13)、连接内圈(113)和集油勺(11),所述连接内圈(113)、左侧内圈(18)和右侧内圈(13)同轴布设,所述左侧挡油壁(17)和右侧挡油壁(12)分别密封固定在左侧内圈(18)和右侧内圈(13)相对的一侧上,所述连接内圈(113)设置在左侧挡油壁(17)和右侧挡油壁(12)之间,将左侧内圈(18)和右侧内圈(13)密封连接,所述连接内圈(113)、左侧和右侧挡油壁(12)围合形成的环形空间构成润滑油槽,所述连接内圈(113)上、在润滑油槽内、均匀布设有多个以连接内圈(113)的中心轴为中心对称布设的集油勺(11),所述集油勺(11)的一端固定在连接内圈(113)上,两侧与左、右侧挡油壁(12)连接,所述集油勺(11)另一端与连接内圈(113)之间设有间距形成进油口,所述集油勺(11)与连接内圈(113)围合形成的空间构成进油口端大、末端出油口端小的集油腔(112),所述左侧挡油壁(17)和右侧挡油壁(12)内、靠近底部均设有沿圆周方向布设的集油环槽(15),每个集油腔(112)的末端出油口端所在位置设有引流通道(14)与集油环槽(15)连通,所述左侧内圈(18)和右侧内圈(13)内设有供油槽(16),所述供油槽(16)的一端与同侧集油环槽(15)的末端出油口连接,另一端与同侧轴承内的供油通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内圈(113)上的集油勺(11)设有两组,其中一组集油勺(11)形成集油腔(112)通过引流通道(14)与设置在左侧的集油环槽(15)连通,另一组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小舟王佳凝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