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5192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包括:散热器本体,设有注入通道,注入通道的出口设置在散热器本体的底面上;至少两组夹持组件,其中至少一组夹持组件连接于散热器本体的一侧,至少一组夹持组件连接于散热器本体的另一侧,至少两组夹持组件适于将待散热结构夹持在散热器本体的底面。在对待散热结构进行散热时,通过散热器本体的夹持组件将待散热结构夹持在散热器本体的底部,且通过至少两组夹持组件将散热器本体与待散热结构夹持连接,使得散热器本体底部与待散热结构的上表面紧密贴合,待散热结构产生的热量会传导至散热器本体,散热器本体将热量散发出去,并且通过注入通道注入导热介质可以减少气泡以及杂质的引入。质可以减少气泡以及杂质的引入。质可以减少气泡以及杂质的引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散热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各种数据云的发展,服务器和个人电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于高性能的处理器来说,还需要搭配高效的散热器来保障长时间的正常温度运行,热量从CPU传递到散热器的鳍片时,要经过很多环节。
[0003]其中,从CPU盖板到散热器底面,这里会因为连接不紧密而降低散热效果,涂抹的硅脂就是强化导热能力的。但是,这种硅脂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有涂抹不均减弱散热能力或者涂抹过多溢出芯片表面的情况,人为涂抹后再安装还会引入一些杂质或者气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涂抹不均匀并且引入气泡和杂质或者涂抹过多溢出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散热器。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包括:
[0006]散热器本体,设有注入通道,注入通道的出口设置在散热器本体的底面上;
[0007]至少两组夹持组件,其中至少一组夹持组件连接于散热器本体的一侧,至少一组夹持组件连接于散热器本体的另一侧,至少两组夹持组件适于将待散热结构夹持在散热器本体的底面。
[0008]进一步地,夹持组件包括夹持部,夹持部的一端与散热器本体连接,另一端凸出于散热器本体的底面延伸。
[0009]进一步地,夹持组件还包括收纳槽,收纳槽设置在夹持部上,收纳槽的槽口位于夹持部的侧壁上,且槽口连通至散热器本体的底面与待散热结构之间。
[0010]进一步地,收纳槽背向散热器本体的底面的槽壁上设有凹槽。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活动组件,夹持组件通过活动组件与散热器本体的侧部活动连接。
[0012]进一步地,活动组件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夹持部连接,另一端与散热器本体的侧部连接。
[0013]进一步地,散热器本体内设有滑道,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滑道内;
[0014]活动组件还包括活动杆,活动杆的一端与夹持部连接,另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滑道内,并与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
[0015]进一步地,散热器本体的底面上设有多条第一引流通道,第一引流通道的一端与注入通道的出口连通,另一端向散热器本体的侧部延伸,多条第一引流通道沿注入通道的出口的周向分布。
[0016]进一步地,散热器本体的底面上还设有多条第二引流通道,第二引流通道为环形通道,每条第二引流通道与各条第一引流通道均连通,多条第二引流通道均沿注入通道的
出口的径向分布。
[0017]进一步地,注入通道的出口位于散热器本体的中心位置,第一引流通道为径向延伸的通道,且多条第一引流通道沿注入通道的出口均匀分布,第二引流通道为圆环形通道,且多条第二引流通道沿注入通道的出口的径向均匀分布。
[0018]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9]1、在对待散热结构进行散热时,通过夹持组件将待散热结构夹持在散热器本体的底部,且通过至少两组夹持组件将散热器本体与待散热结构夹持连接并固定,使得散热器本体的底面与待散热结构的上表面紧密贴合,对于贴合不紧密的地方,通过注入通道将导热介质注入进去,导热介质均匀向四周扩散,填充到贴合不紧密的空间,使得待散热结构产生的热量会传导至散热器本体,散热器本体将热量散发出去。
[0020]2、夹持组件包括夹持部,夹持部的一端与散热器本体连接,另一端凸出于散热器本体的底面延伸,其凸出部分可将待散热结构的侧边卡紧,进而实现待散热结构与散热器本体的固定连接,保证散热器本体的底面与待散热结构的上表面的紧密贴合。
[0021]3、夹持组件还包括收纳槽,收纳槽设置在夹持部上,并且收纳槽的槽口位于夹持部的侧壁上,槽口连通至散热器本体的底面与待散热结构之间,当导热介质通过散热器本体上的注入通道注入时,多余的导热介质会通过收纳槽的槽口流入至收纳槽中,防止导热介质因注入过多导致溢流而弄污待散热结构及其周围区域。
[0022]4、散热器还包括活动组件,夹持组件通过活动组件与散热器本体的侧部活动连接,夹持组件在活动组件的带动下可以进行轴向或者转向运动,便于对不同大小的待散热结构进行固定,提高了适用性。
[0023]5、散热器本体的底面上设有多条第一引流通道,第一引流通道的一端与注入通道的出口连通,另一端像散热器本体的侧部延伸,多条第一引流通道沿注入通道的出口的周向分布,当导热介质通过注入通道的入口注入时,导热介质会沿着注入通道向出口流动,当导热介质流动到注入通道的出口处时,会沿着多条第一引流通道向散热器本体的四周流动,使得导热介质均匀分布于散热器本体与待散热结构之间的空隙。
[0024]6、散热器本体的底面上还设有多条第二引流通道,第二引流通道为环形通道,每条第二引流通道与各条第一引流通道均连通,多条第二引流通道均沿着注入通道的出口的径向分布,导热介质通过注入通道的入口注入时,导热介质会沿着注入通道向出口流动,当导热介质流动到注入通道的出口处时,会首先沿着多条第一引流通道向散热器本体的四周流动,并且在第一引流通道流动的同时,会向第一引流通道所连接的第二引流通道流动,使得导热介质流动的方向更加均匀,导热介质均匀分布于散热器本体与待散热结构之间的空隙。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散热器与待散热结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散热器的仰视图;
[0029]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散热器的俯视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散热器本体;2、注入通道;3、夹持组件;4、待散热结构;5、导热介质;6、夹持部;7、收纳槽;8、凹槽;9、活动组件;10、弹性件;11、滑道;12、活动杆;13、第一引流通道;14、第二引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器本体(1),设有注入通道(2),所述注入通道(2)的出口设置在所述散热器本体(1)的底面上;至少两组夹持组件(3),其中至少一组所述夹持组件(3)连接于所述散热器本体(1)的一侧,至少一组所述夹持组件(3)连接于所述散热器本体(1)的另一侧,至少两组所述夹持组件(3)适于将待散热结构(4)夹持在所述散热器本体(1)的底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3)包括夹持部(6),所述夹持部(6)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器本体(1)连接,另一端凸出于所述散热器本体(1)的底面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3)还包括收纳槽(7),所述收纳槽(7)设置在所述夹持部(6)上,所述收纳槽(7)的槽口位于所述夹持部(6)的侧壁上,且所述槽口连通至所述散热器本体(1)的底面与所述待散热结构(4)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槽(7)背向所述散热器本体(1)的底面的槽壁上设有凹槽(8)。5.根据权利要求2

4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动组件(9),所述夹持组件(3)通过所述活动组件(9)与所述散热器本体(1)的侧部活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组件(9)包括弹性件(10),所述弹性件(10)的一端与所述夹持部(6)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器本体(1)的侧部连接。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亚辉马杨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