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4772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含阳极、阴极、阳极以及阴极之间的发光层,发光层包含具有至少1个氘原子的延迟荧光性的化合物M2、与具有至少1个氘原子的化合物M3,化合物M2的单重态能量S1(M2)与化合物M3的单重态能量S1(M3)满足数学式(数1)。S1(M3)>S1(M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若向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下有时称为“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则空穴从阳极被注入发光层,而电子从阴极被注入发光层。然后,在发光层中,被注入的空穴与电子复合,形成激子。这时,根据电子自旋的统计定理,单重态激子以25%的比例生成,以及三重态激子以75%的比例生成。
[0003]使用来自单重态激子的发光的荧光型有机EL元件正应用于手机以及电视机等全彩显示器,但内量子效率25%被称为极限。因此,正在进行用于提高有机EL元件的性能的研究。
[0004]例如,期待除单重态激子以外还利用三重态激子,从而使有机EL元件更有效地发光。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有利用了热活化延迟荧光(以下有时简称为“延迟荧光”)的高效的荧光型有机EL元件并进行研究。
[0005]TADF(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热活化延迟荧光)机制(mechanism)是在使用单重态能级与三重态能级的能量差(

ST)较小的材料的情况下,利用在热作用下产生从三重态激子向单重态激子的逆系间窜越的现象的机制。关于热活化延迟荧光,例如记载于“安达千波矢编,《有机半导体的器件物性》,讲谈社,2012年4月1日发行,261~268页”。
[0006]例如,专利文献1、2中公开有利用了TADF机制的有机EL元件。此外,专利文献1、2中公开有具有氘原子的化合物作为能够用于有机EL元件的化合物。
[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86885号
[0010]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9/212287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2]为了提高显示器等电子设备的性能,期望有机EL元件进一步长寿命化。
[001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长寿命化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提供一种具备该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电子设备。
[0014]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含:阳极、阴极、包含在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之间的发光层,
[0016]所述发光层包含具有至少1个氘原子的延迟荧光性的化合物M2、与具有至少1个氘原子的化合物M3,
[0017]所述化合物M2的单重态能量S1(M2)与所述化合物M3的单重态能量S1(M3)满足下述数学式(数1)的关系。
[0018]S1(M3)>S1(M2)

(数1)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搭载有上述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可提供一种能够长寿命化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提供一种具备该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一例的概略构成的图。
[0022]图2是测量过渡PL的装置的概略图。
[0023]图3是示出过渡PL的衰减曲线的一例的图。
[0024]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一例的发光层中的化合物M3以及化合物M2的能级和能量转移的关系的图。
[0025]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一例的发光层中的化合物M3、化合物M2以及化合物M1的能级和能量转移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第一实施方式〕
[0027]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构成进行说明。
[0028]有机EL元件在阳极以及阴极的两个电极之间具备有机层。该有机层至少包含一层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层。或者,该有机层是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多个层层叠而成的。有机层可以还包含无机化合物。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中,有机层中的至少一层为发光层。因此,有机层例如可以由一层发光层构成,也可以包含可在有机EL元件中采用的层。作为可在有机EL元件中采用的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例举从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以及阻挡层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任一种层。
[0029]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具有包含在阳极与阴极之间的发光层。
[0030]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有机EL元件的一例的概略构成。
[0031]有机EL元件1包含透光性的基板2、阳极3、阴极4、配置于阳极3与阴极4之间的有机层10。有机层10自阳极3侧依次层叠有空穴注入层6、空穴传输层7、发光层5、电子传输层8以及电子注入层9而构成。
[0032]阴极4与发光层5之间的有机层属于电子传输区域。电子传输区域例如由从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以及空穴阻挡层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1个以上的层构成。
[0033]图1的情况下,电子传输区域由电子传输层8以及电子注入层9构成。电子传输层8与发光层5相邻。
[0034]阳极3与发光层5之间的有机层属于空穴传输区域。空穴传输区域例如由从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以及电子阻挡层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1个以上的层构成。
[0035]图1的情况下,空穴传输区域由空穴注入层6以及空穴传输层7构成。空穴传输层7与发光层5相邻。
[0036]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方案中,发光层可以包含金属络合物。
[003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方案中,发光层优选为不包含磷光发光性材料(掺杂剂材料)。
[003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方案中,发光层优选为不包含重金属络合物以及磷光发光性的稀土类金属络合物。在此,作为重金属络合物,例如可例举铱络合物、锇络合物以及铂络合物等。
[003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方案中,发光层还优选为不包含金属络合物。
[0040]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中,发光层包含具有至少1个氘原子的延迟荧光性的化合物M2、与具有至少1个氘原子的化合物M3。
[0041]在本实施方式中,化合物M2优选为掺杂剂材料(有时也称为客体材料、发射体、发光材料),化合物M3优选为主体材料(有时也称为基质材料)。
[004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使发光层中包含氘化的TADF材料的有机EL元件的寿命提高这一内容。TADF材料利用从三重态激子向单重态激子的逆系间窜越,因此作为不稳定的激子存在的时间较长。因此,可认为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有机EL元件中,通过将TADF材料中的C

H键取代为更稳定的C

D键,从而元件寿命提高。另外,D表示氘原子。
[0043]另一方面,与TADF材料一起包含于发光层的主体材料的能隙较大,因此难以从TADF材料吸收能量,难以成为不稳定的激发状态。因此,可认为即使将与TADF材料一起使用的主体材料氘化,也难以有助于提高元件寿命,且可认为也不存在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阳极;阴极;发光层,包含在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之间,所述发光层包含具有至少1个氘原子的延迟荧光性的化合物M2、与具有至少1个氘原子的化合物M3,所述化合物M2的单重态能量S1(M2)与所述化合物M3的单重态能量S1(M3)满足下述数学式(数1)的关系。S1(M3)>S1(M2)

(数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还包含荧光发光性的化合物M1,所述化合物M2的单重态能量S1(M2)与所述化合物M1的单重态能量S1(M1)满足下述数学式(数2)的关系。S1(M2)>S1(M1)

(数2)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M3在一个分子中包含以下述通式(31)~(48)表示的局部结构中的至少任一个,其中,在所述化合物M3分别具有多个以所述通式(31)~(34)表示的局部结构的情况下,多个以所述通式(31)表示的局部结构相同或不同,多个以所述通式(32)表示的局部结构相同或不同,多个以所述通式(33)表示的局部结构相同或不同,多个以所述通式(34)表示的局部结构相同或不同,[化1]
在所述通式(31)中,A
31
~A
36
分别独立地为氮原子、CR
31
、或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碳原子,其中,A
31
~A
36
中的至少1个以上是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碳原子,R
31
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或者相邻的R
31
彼此构成的组中的任意1个以上的组互相键合而形成环,在所述通式(32)中,A
41
~A
44
分别独立地为氮原子、CR
32
、或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碳原子,R
32
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或者相邻的R
32
彼此构成的组中的任意1个以上的组互相键合而形成环,X
30
为NR
33
、CR
34
R
35
、SiR
36
R
37
、氧原子、硫原子、与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氮原子、分别相对于R
38
以及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碳原子、或者分别相对于R
39
以及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硅原子,其中,A
41
~A
44
中的碳原子、X
30
中的氮原子、X
30
中的碳原子以及X
30
中的硅原子中至少1个
以上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R
33
~R
39
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或者相邻的R
34
以及R
35
的组、还有R
36
以及R
37
的组中的任意1个以上的组互相键合而形成环,在所述通式(33)~(34)中,R
331
~R
333
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或者相邻的R
331
以及R
332
的组互相键合而形成环,在所述通式(31)~(34)中,作为取代基的R
31
~R
39
以及R
331
~R
333
分别独立地为,卤素原子、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原子数为5~30的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卤代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3~30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2~30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2~30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3~30的烷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60的芳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60的芳基磷酰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30的芳氧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2~30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60的芳基氨基、硫醇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烷硫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30的芳硫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7~30的芳烷基、取代锗基、取代氧化膦基、硝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羰基、或者取代硼基,多个R
31
彼此相同或不同,多个R
32
彼此相同或不同,*是与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部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通式(31)表示的局部结构由以下述通式(31a)~(31f)表示的基团;和以下述通式(31g)~(31k)、(31m)、(31n)、(31p)以及(31q)表示的化合物所衍生的一价以上的残基中的任一个表示,[化2][化3]
在所述通式(31a)~(31f)中,Y
12
~Y
16
分别独立地为氮原子或CR
31
,R
31
分别独立地与所述通式(31)中的R
31
同义,*是与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部位,在所述通式(31g)~(31k)、(31m)、(31n)以及(31p)中,Y
11
~Y
14
、Y
17
~Y
39
以及Y
70
~Y
95
分别独立地为氮原子或CR
31
,或者为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碳原子,R
31
分别独立地与所述通式(31)中的R
31
同义,Y
11
~Y
14
、Y
17
~Y
39
以及Y
70
~Y
95
中的至少1个以上是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碳原子,在所述通式(31q)中,Y
11
~Y
14
以及Y
21
~Y
24
分别独立地为氮原子或CR
31
,或者为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碳原子,R
31
分别独立地与所述通式(31)中的R
31
同义,X
32
以及X
33
分别独立地与所述通式(32)中的X
30
同义,且Y
11
~Y
14
中的碳原子、Y
21
~Y
24
中的碳原子、X
32
以及X
33
中的氮原子、X
32
以及X
33
中的碳原子、还有X
32
以及X
33
中的硅原子中至少1个以上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是与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部位。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31a)~(31k)、(31m)、(31n)、(31p)以及(31q)中,CR
31
中的R
31
中至少1个以上是氘原子。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以所述通式(32)表示的局部结构由以下述通式(32a)~(32f)表示的基团;和以下述通式(32g)~(32k)、(32m)、(32n)以及(32p)表示的化合物所衍生的一价以上的残基中的任一个表示,[化4]在所述通式(32a)~(32f)中,Y
410
~Y
413
分别独立地为氮原子或CR
32
,R
32
分别独立地与所述通式(32)中的R
32
同义,X
30
与所述通式(32)中的X
30
同义,*是与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部位,在所述通式(32g)中,Y
410
~Y
411
以及Y
45
~Y
48
分别独立地为氮原子或CR
32
,或者为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碳原子,R
32
分别独立地与所述通式(32)中的R
32
同义,X
30
与所述通式(32)中的X
30
同义,其中,Y
410
~Y
411
以及Y
45
~Y
48
中的碳原子、X
30
中的氮原子、X
30
中的碳原子以及X
30
中的硅原子中至少1个以上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在所述通式(32h)中,Y
41
~Y
48
分别独立地为氮原子或CR
32
,或者为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碳原子,R
32
分别独立地与所述通式(32)中的R
32
同义,X
30
与所述通式(32)中的X
30
同义,其中,Y
41
~Y
48
中的碳原子、X
30
中的氮原子、X
30
中的碳原子以及X
30
中的硅原子中至少1个以上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是与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部位,
[化5]在所述通式(32i)~(32k)、(32m)、(32n)以及(32p)中,Y
41
~Y
48
以及Y
61
~Y
64
分别独立地为氮原子或CR
32
,或者为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碳原子,R
32
分别独立地与所述通式(32)中的R
32
同义,X
30
以及X
31
分别独立地与所述通式(32)中的X
30
同义,Y
41
~Y
48
以及Y
61
~Y
64
中的碳原子、X
30
以及X
31
中的氮原子、X
30
以及X
31
中的碳原子、还有X
30
以及X
31
中的硅原子中至少1个以上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32a)~(32k)、(32m)、(32n)以及(32p)中,CR
32
中的R
32
中至少1个以上是氘原子。8.如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M3具有至少1个:氰基、氨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2~30的烷基氨基、以及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60的芳基氨基中的任一基团,或者具有至少1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取代或未取代的芴、以下述通式(36a)表示的化合物、取代或未取代的三嗪、取代或未取代的嘧啶、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取代或未取代的哒嗪、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嗪、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咪唑、取代或未取代的菲、取代或未取代的蒽、取代或未取代的三亚苯、取代或未取代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荧蒽、以及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中的任一个所衍生的一价以上的残基,[化6]在所述通式(36a)中,R
36
~R
38
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或者相邻的R
38
彼此构成的组、还有R
36
以及R
37
的组中的任意1个以上的组互相键合而形成环,作为取代基的R
36
~R
38
分别独立地为,卤素原子、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原子数为5~30的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卤代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3~30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2~30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2~30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3~30的烷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60的芳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60的芳基磷酰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30的芳氧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2~30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60的芳基氨基、硫醇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烷硫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30的芳硫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7~30的芳烷基、取代锗基、取代氧化膦基、硝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羰基,多个R
38
彼此相同或不同。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M3具有:氰基,或者具有至少1个: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取代或未取代的芴、以所述通式(36a)表示的化合物、取代或未取代的三嗪、取代或未取代的嘧啶、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以及取代或未取代的三亚苯中的任一个所衍生的一价以上的残基。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M3具有至少1个: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
取代或未取代的三嗪、以及取代或未取代的嘧啶中的任一个所衍生的一价以上的残基。11.如权利要求8~10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M3具有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所衍生的一价以上的残基。12.如权利要求8~11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M3具有以下述通式(3

100)表示的结构所衍生的一价以上的残基,[化7]在所述通式(3

100)中,D1~D8为氘原子,R
310
为取代基,其中,D1~D8以及R
310
中的至少1个以上是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单键,作为取代基的R
310
为,卤素原子、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原子数为5~30的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卤代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3~30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2~30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2~30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3~30的烷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60的芳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60的芳基磷酰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30的芳氧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2~30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60的芳基氨基、硫醇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烷硫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30的芳硫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7~30的芳烷基、
取代锗基、取代氧化膦基、硝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羰基、或者取代硼基。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M3为以下述通式(301)或下述通式(302)表示的化合物,[化8]在所述通式(301)中,Ar
301
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30的芳香族烃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原子数为5~30的杂环,m1为1、2、3、4、5或6,R
301
为供电子基团,R
301
分别与构成Ar
301
的元素键合,在m1为2以上的情况下,多个R
301
彼此相同或不同,其中,Ar
301
不为电子接受性的芳香族烃环以及杂环,在Ar
301
具有取代基的情况下的该取代基不为吸电子基团,在所述通式(302)中,Ar
302
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30的芳香族烃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原子数为5~30的杂环,n1为1、2、3、4、5或6,R
302
为吸电子基团,R
302
分别与构成Ar
302
的元素键合,在n1为2以上的情况下,多个R
302
彼此相同或不同,其中,Ar
302
不为供电子性的芳香族烃环以及杂环,在Ar
302
具有取代基的情况下的该取代基不为供电子基团。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301)中的R
301
分别独立地为,以下述通式(D1)~(D6)以及(D8)~(D10)表示的化合物中的任一个所衍生的一价以上的残基,或者为以下述通式(D7)表示的基团,所述通式(302)中的R
302
分别独立地为,以下述通式(A4)~(A18)以及(A22)~(A23)表示的化合物中的任一个所衍生的一价以上的残基,或者为以下述通式(A1)~(A3)、(A19)~(A21)以及(A24)表示的基团中的任一个,[化9]
在所述通式(D7)中,*分别表示与构成Ar
301
的元素键合的部位,[化10]
在所述通式(A1)中,n
A
为1、2或3,在所述通式(A22)~(A23)中,X1~X8分别独立地为CR
320
,或者为与所述化合物M3的分子中的其它原子或其它结构键合的碳原子,R
320
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或者相邻的R
320
彼此构成的组中的任意1个以上的组互相键合而形成环,其中,X1~X8中的碳原子中至少1个以上与构成Ar
302
的元素键合,在所述通式(A24)中,X1~X8分别独立地为氮原子或CR
320
,或者为与构成Ar
302
的元素键合的碳原子,R
320
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或者相邻的R
320
彼此构成的组中的任意1个以上的组互相键合而形成环,在所述通式(A1)~(A3)、(A19)~(A21)以及(A24)中,*分别表示与构成Ar
302
的元素键合的部位。15.如权利要求1~14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的组、R3以及R4的组、R5以及R6的组、R6以及R7的组、还有R7以及R8的组中的任意1个以上的组互相键合而形成环,作为取代基的R1~R8分别独立地为,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原子数为5~30的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卤代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3~30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3~30的烷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60的芳基甲硅烷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卤代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30的芳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2~30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60的芳基氨基、硫醇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烷硫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30的芳硫基,*表示与所述通式(2)中的苯环的碳原子键合的部位,[化13]在所述通式(2b)中,R
21
~R
28
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或者R
21
以及R
22
的组、R
22
以及R
23
的组、R
23
以及R
24
的组、R
25
以及R
26
的组、R
26
以及R
27
的组、还有R
27
以及R
28
的组中的任意1个以上的组互相键合而形成环,作为取代基的R
21
~R
28
分别独立地与所述通式(2a)中的R1~R8同义,A表示以下述通式(211)或下述通式(212)表示的环结构,该环结构A与相邻的环结构在任意位置缩合,p为1、2、3或4,在p为2、3或4的情况下,多个环结构A彼此相同或不同,
*表示与所述通式(2)中的苯环的碳原子键合的部位,[化14]在所述通式(2c)中,R
2001
~R
2008
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或者R
2001
以及R
2002
的组、R
2002
以及R
2003
的组、R
2003
以及R
2004
的组、R
2005
以及R
2006
的组、R
2006
以及R
2007
的组、还有R
2007
以及R
2008
的组中的任意1个以上的组互相键合而形成环,作为取代基的R
2001
~R
2008
分别独立地与所述通式(2a)中的作为取代基的R1~R8同义,B表示以下述通式(211)或下述通式(212)表示的环结构,该环结构B与相邻的环结构在任意位置缩合,px为1、2、3或4,在px为2、3或4的情况下,多个环结构B彼此相同或不同,C表示以下述通式(211)或下述通式(212)表示的环结构,该环结构C与相邻的环结构在任意位置缩合,py为1、2、3或4,在py为2、3或4的情况下,多个环结构C彼此相同或不同,*表示与所述通式(2)中的苯环的碳原子键合的部位,[化15]在所述通式(211)中,R
2009
以及R
2010
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或者与相邻的环结构的一部分互相键合而形成环,或者R
2009
以及R
2010
的组互相键合而形成环,在所述通式(212)中,X
201
为CR
2011
R
2012
、NR
2013
、硫原子或氧原子,R
2011
、R
2012
以及R
2013
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或者R
2011
以及R
2012
互相键合而形成环,作为取代基的R
2009
、R
2010
、R
2011
、R
2012
以及R
2013
分别独立地与所述通式(2a)中的作为取代基的R1~R8同义,[化16]
在所述通式(22)中,Ar1是从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6~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原子数为5~30的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30的氟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数为3~30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7~30的芳烷基、取代磷酰基、取代甲硅烷基、氰基、硝基、羧基以及以下述通式(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盐见拓史安川圭一中野裕美荻原俊成
申请(专利权)人: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