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供油系统,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中部设有喉管,所述主体设有油道,主体内还设有阀体和喷油部,阀体设置在油道中段,喷油部一端与油道一端连通且喷油部另一端与位于喉管内。采用该机油供油系统可以适用于各种内燃机,提高了燃油化油器的性能稳定性。油化油器的性能稳定性。油化油器的性能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供油系统
[0001]本技术申请涉及内燃机
,具体涉及一种供油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二冲程内燃机中在对内燃机进行润滑时,需要预先将燃油与机油按比例配制好,但因为量具的误差,经常会出现混合液比例配制不精确或配制好的混合液放置过久变质的现象,从而导致发动机工作状态不佳,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容易在汽油燃烧结束时缺机油而拉缸,机油汽油混合后没用完长期放置会堵塞油路造成机器损伤。现有技术中也有通过燃油化油器搭载机油混合燃烧使用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上述结构由于设置机构孔位太多,机油量很难合理控制,同时该机构严重依赖燃油化油器而存在,也影响到了燃油化油器的负压性能稳定性,影响流量和燃油混合比,降低了燃油雾化程度,严重影响到了机器油汽混合比的稳定性,而且该机构在柱塞式化油器上难以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油系统,采用该机油供油系统可以适用于各种内燃机,提高了燃油化油器的性能稳定性。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基础方案如下:一种供油系统,包括主体,所述主体设有喉管,所述主体设有油道,所述主体还设有喷油部,喷油部一端与油道一端连通且喷油部另一端与位于喉管内。
[0005]采用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采用方案的供油系统时,本系统用于与内燃机连接后使用,即将该系统的喉管与内燃机的进气孔连通。在内燃机做功时,机油从油道端部进入到油道并沿着油道流动,机油在油道内流动时会经过阀体然后从油道端部进入到喷油部并经喷油部雾化后进入到喉管内。被雾化后的机油又从喉管进入到内燃机的对内燃机进行润滑。
[0006]采用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1.采用本系统时,不再需要将机油与汽油混合使用,既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步骤,又避免了机油和汽油混合比例不合理而导致的机油浪费或机油量少而导致的拉缸的问题。
[0007]2.采用本系统时,可以单独的向内燃机内供给机油,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依赖化油器而存在,不会影响化油器的性能稳定性,也不会影响机器的怠速最佳油汽混合比的稳定性。
[0008]3.采用本方案的供油系统时,机油在喷油部处被雾化后在喉管内流动时又进一步被雾化,使得进入内燃机内的机油的雾化效果更好,更均匀的到内燃机的内壁,润滑效果也更好。
[0009]进一步地,所述油道内设有阀体,阀体位于油道中段。设置阀体可以使得机油只能沿喷油部方向单向流动,防止机油回流。
[0010]进一步地,主体还设有调节供油量的调节结构。设置调节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调节
进入到喉管内的机油的量,并进一步调节进入到内燃机的机油量,这样既能保证有内燃机内的润滑效果又可以避免机油的浪费。
[0011]进一步地,调节结构包括调节部,调节部包括调节段和驱动调节段移动的驱动段,调节段位于油道和喷油部之间;调节段远离驱动段端部的面积小于另一端。驱动段用于驱动调节段移动,当调节段向油道方向移动时,调节段与油道的间隙就小,可以降低机油的流量进而减少机油的供给,而当驱动段驱动调节段向反方向移动时,调节段与油道的间隙就增大,可以提高机油的流量进而增大机油的供给。即采用本方案的调节结构可以根据需要便捷的调整机油的流量。
[0012]进一步地,主体设有分别与油道和喷油部连通的调节孔,调节孔一端设有内螺纹;驱动段设有外螺纹,驱动段的外螺纹与调节孔螺纹配合且不自锁。当需要调整机油流量时,转动驱动段就可以使得调节段横向滑动,达到移动驱动段进而达到调节机油供油量的效果。
[0013]螺纹配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只需要转动驱动段就可以达到水平移动调节段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方便通过控制驱动段转动的圈数实现控制调节段精确移动的目的。此外,驱动段的外螺纹与调节孔螺纹配合可以起到密封效果,避免机油从调节孔处泄露。
[0014]进一步地,调节段包括一个以上的调节单元,调节单元一端的面积小于另一端。
[0015]进一步地,所述喷油部为喷头。
[0016]进一步地,供油部包括油箱,油道远离喷油部的端部与油箱连接。机油存放在油箱内,内燃机工作时,机油从油箱进入到油道内并沿油道流动到喷油部内进行工作。
[0017]进一步地,供油部包括油箱和油管,油管一端与油道远离喷油部的端部连接,油管另一端与油箱连接。机油存放在油箱内,内燃机工作时机油从油箱进入到油管内并沿油管流动进入到油道后再经过喷油部雾化后进入到内燃机内对内燃机进行润滑。本方案中的供油部包括油箱和油管,油箱用于储存机油,油管两端分别用于连接油箱和油道。增加了油管则可以根据需要将油箱放置离主体较远的地方,更方便整个供油系统的安装。
[0018]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另一种结构的供油系统,包括与内燃机连接的喉管,喉管设有油道和喷油部,喷油部和油道出油端连通。采用本系统时,不再需要将机油与汽油混合使用,既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步骤,又避免了机油和汽油混合比例不合理而导致的机油浪费或机油量少而导致的拉缸的问题。采用本方案的供油系统时,机油在喷油部处被雾化后在喉管内流动时又进一步被雾化,使得进入内燃机内的机油的雾化效果更好,更均匀的到内燃机的内壁,润滑效果也更好
[0019]进一步的,还包括阀体,阀体设置在油道内。
[0020]进一步的,还包括调节结构,调节结构位于油道和喷油部的连接处。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一种供油系统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一种供油系统实施例一中调节部的立体图;
[0023]图3是本技术一种供油系统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技术一种供油系统实施例三的立体图;
[0025]图5是本技术一种供油系统实施例三的剖视图;
[0026]图6是本技术一种供油系统实施例四的立体图;
[0027]图7是本技术一种供油系统实施例四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油箱1、油管2、主体本体3、止回阀4、调节结构5、喷头6、喉管7、第一供油段8、第三调节单元9、调节段10、外螺纹11、槽体12、第三供油段13、第二供油段14、油道15、盖体16、第二调节单元17、第一调节单元18、调节孔19、通孔20。
[0030]实施例一
[0031]本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供油系统,包括主体和供油部,主体包括主体本体3和盖体16,盖体16位于主体本体3上端且通过螺栓与主体本体3连接,在盖体16与主体本体3连接处还设有密封垫。本实施例中的供油部包括油箱1,机油存放在油箱1内。主体本体3中部设有喉管7,主体本体3设有油道15,主体本体3内还设有阀体和喷油部,油道15两端分别与油箱1和喷油部连接。具体的,阀体可以采用使机油只能单向流动的阀门,如止回阀、单向阀、逆止阀、回流阀或隔离阀中的一种,本实施例中采用止回阀4,喷油部可以采用起到雾化效果的结构,如管腔逐渐缩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所述主体设有喉管,所述主体设有油道,所述主体还设有喷油部,喷油部一端与油道一端连通且喷油部另一端与位于喉管内;所述油道内设有阀体,阀体位于油道中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主体还设有调节供油量的调节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油道连通的供油部。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调节结构包括调节部,调节部包括调节段和驱动调节段移动的驱动段,调节段位于油道和喷油部之间;调节段远离驱动段端部的面积小于另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主体设有分别与油道和喷油部连通的调节孔,调节孔一端设有内螺纹;驱动段设有外螺纹,驱动段的外螺纹与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永华,赵永顺,
申请(专利权)人:赵永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