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3812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公开了一种起重设备,其中,起重设备包括转台(10)、桅杆(20)、超起装置(30)和支撑机构(40),超起装置包括与转台铰接的超起桅杆(31),桅杆通过第一承拉件(21)与超起桅杆连接,支撑机构的一端与超起桅杆的末端铰接,支撑机构分别通过第二承拉件(41)和第三承拉件(42)与桅杆和超起桅杆连接,支撑机构通过承压件(43)与超起桅杆连接,以使支撑机构与超起桅杆保持固定的夹角,从而使支撑机构能够承压并在承压时通过转台支撑。当不起吊或吊重较轻时,超起配重的重量可以通过支撑机构传递到转台上,从而保持超起配重不落地,可以适于更多工作场合且提高效率。可以适于更多工作场合且提高效率。可以适于更多工作场合且提高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起重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具体地涉及起重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起重设备在超起工况下,在通过超起配重进行起吊作业时可以保证桅杆与超起桅杆间拉板拉紧,但由于桅杆与超起桅杆间拉板只能承拉不能承压,当吊重卸载后,为避免过载失效,必须将超起配重落地。因此,在不起吊时,一方面需要起重机后方必须有地面支撑超起配重,使得作业场地受限,需要频繁将超起配重落地,另一方面每个工作循环完成后都需要拆卸、码放超起配重,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超起配重在不起吊或吊重较轻时需要落地问题,提供一种起重设备,该起重设备能够使得超起配重保持不落地。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起重设备,其中,所述起重设备包括转台、桅杆、超起装置和支撑机构,所述超起装置包括与所述转台铰接的超起桅杆,所述桅杆通过第一承拉件与所述超起桅杆连接,所述支撑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超起桅杆的末端铰接,所述支撑机构分别通过第二承拉件和第三承拉件与所述桅杆和所述超起桅杆连接,所述支撑机构通过承压件与所述超起桅杆连接,以使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超起桅杆保持固定的夹角,从而使所述支撑机构能够承压并在承压时通过所述转台支撑。
[0005]可选的,所述支撑机构为桁架结构,以承受沿所述桁架结构的延伸方向的压力,所述第一承拉件为第一拉板并穿设地布置在所述桁架结构中。
[0006]可选的,所述第二承拉件和/或所述第三承拉件为钢丝绳。
[0007]可选的,所述桅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转台,所述桅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承拉件连接于所述支撑机构,所述第三承拉件和所述承压件设置在所述桅杆与所述支撑机构的连接位置和所述超起桅杆与所述支撑机构的铰接位置之间。
[0008]可选的,所述承压件包括长度可调的杆状件。
[0009]可选的,所述转台设置有用于枢转地支撑所述支撑机构的支撑座。
[0010]可选的,所述支撑机构的末端具有销轴P,所述支撑座具有用于抵接所述销轴P的开口向上的弧形支撑槽。
[0011]可选的,所述超起装置包括通过第二拉板与所述超起桅杆的末端连接的超起配重。
[0012]可选的,所述起重设备包括超起配重变幅装置,所述超起配重变幅装置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转台,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拉板。
[0013]可选的,所述起重设备为履带式起重机。
[00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机构能够在桅杆和超起桅杆之间起到承压作用,当不起吊或吊重较轻时,超起配重的重量可以通过支撑机构传递到转台上,从而保持超起配重不
落地。因此,通过使超起配重始终不落地,可以适于更多工作场合且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申请的起重设备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显示图1中超起桅杆、桅杆和支撑结构的连接关系的局部视图;
[0017]图3至图11是说明图1的起重设备的组装过程的示意图;
[0018]图12是说明图1的起重设备在起吊重物时支撑结构与转台的关系的示意图;
[0019]图13是说明图1的起重设备在起吊重量较小的重物或非起吊时支撑结构与转台的关系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10

转台,11

支撑座,111

弧形支撑槽,20

桅杆,21

第一承拉件,30

超起装置,31

超起桅杆,32

第二拉板,33

超起配重,34

超起桅杆防后倾杆,40

支撑机构,41

第二承拉件,42

第三承拉件,43

承压件,50

超起配重变幅装置,51

第一折臂,52

第二折臂,53

油缸,60

主臂,70

超起变幅滑轮组,80

吊钩,P

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3]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24]本申请提供一种起重设备,其中,所述起重设备包括转台10、桅杆20、超起装置30和支撑机构40,所述超起装置30包括与所述转台10铰接的超起桅杆31,所述桅杆20通过第一承拉件21与所述超起桅杆31连接,所述支撑机构40的一端与所述超起桅杆31的末端铰接,所述支撑机构40分别通过第二承拉件41和第三承拉件42与所述桅杆20和所述超起桅杆31连接,所述支撑机构40通过承压件43与所述超起桅杆31连接,以使所述支撑机构40与所述超起桅杆31保持固定的夹角,从而使所述支撑机构40能够承压并在承压时通过所述转台10支撑。
[0025]使用本申请的起重设备,支撑机构40能够在桅杆20和超起桅杆31之间起到承压作用,当不起吊或吊重较轻时,超起配重的重量可以通过支撑机构40传递到转台10上,从而保持超起配重不落地。因此,通过使超起配重始终不落地,可以适于更多工作场合且提高效率。
[0026]其中,第一承拉件21、第二承拉件41、第三承拉件42和承压件43使支撑机构40能够相对于超起桅杆31保持固定的夹角,从而能够实现:
[0027]1、支撑机构40与超起桅杆31等相关部件不会发生干涉;
[0028]2、在支撑机构40与超起桅杆31之间留有恒定的空间,以安装第二承拉件41、第三承拉件42和承压件43等相关部件;
[0029]3、确保支撑机构40的运动轨迹固定,从而使支撑机构40与转台10的接触位置固定,以便在转台10上设置相应的接触位置。
[0030]具体的,在组装、使用过程中,当支撑机构40随超起桅杆31移动到不同位置时,第二承拉件41、第三承拉件42和承压件43的状态不同。具体的,当支撑机构40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90
°
(即超起桅杆31的末端朝向起重设备的前方)时,第二承拉件41受拉,承压件43受压;当支撑机构40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90
°
(即超起桅杆31的末端朝向起重设备的后方)时,第三承拉件42受拉,承压件43受压。
[0031]本申请中,为通过支撑机构40承压,可以使支撑机构40为各种适当形式。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机构40可以为桁架结构,由此,支撑机构40可以承受沿所述桁架结构的延伸方向的压力。并且,由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设备包括转台(10)、桅杆(20)、超起装置(30)和支撑机构(40),所述超起装置(30)包括与所述转台(10)铰接的超起桅杆(31),所述桅杆(20)通过第一承拉件(21)与所述超起桅杆(31)连接,所述支撑机构(40)的一端与所述超起桅杆(31)的末端铰接,所述支撑机构(40)分别通过第二承拉件(41)和第三承拉件(42)与所述桅杆(20)和所述超起桅杆(31)连接,所述支撑机构(40)通过承压件(43)与所述超起桅杆(31)连接,以使所述支撑机构(40)与所述超起桅杆(31)保持固定的夹角,从而使所述支撑机构(40)能够承压并在承压时通过所述转台(10)支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40)为桁架结构,以承受沿所述桁架结构的延伸方向的压力,所述第一承拉件(21)为第一拉板并穿设地布置在所述桁架结构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拉件(41)和/或所述第三承拉件(42)为钢丝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桅杆(20)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转台(10),所述桅杆(20)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承拉件(41)连接于所述支撑机构(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春良张玉柱杨威陆鹏飞朱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