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3683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包括螺口底座接头、密封塞和外壳,所述螺口底座接头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连的锥形管、定位柱和鲁尔接头,所述锥形管的外壁面上沿其圆周方向开设有一环形的柱子凹槽;所述密封塞的底端向上开设有锥形管安装槽,所述锥形管安装槽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柱子凹槽相适配的密封塞内卡圈;所述螺口底座接头的锥形管插入在所述密封塞的锥形管安装槽内,且所述密封塞内卡圈卡接在所述柱子凹槽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结构简单,三个配件组合就可以实现正压输液,且使药液在疏通中残余药液无法遗留在其中,残留量小,避免浪费。避免浪费。避免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静脉输液急速的发展,无针密闭输液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临床,无针输液指的是不需要穿刺可以反复向输液管路输送或者抽取液体的一类器械,采用无针无针加药接头为输液提供流道和注射口。目前无针无针加药接头大多结构复杂、操作繁琐,同时密闭性较差,以及无法消除接头内残余药液,给患者带来在输液过程中指数级受感染的几率。
[0003]同时无针接头密闭残余间隙导致在输液中,总会或多或少残存在无针加药接头内;使再次使用中药液掺杂上一轮残余药液,从而影响本次药液输送的安全,影响后续再次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结构简单,三个配件组合就可以实现正压输液,且使药液在疏通中残余药液无法遗留在其中,残留量小,避免浪费。
[0005]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包括螺口底座接头、密封塞和外壳,其中:
[0006]所述螺口底座接头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连的锥形管、定位柱和鲁尔接头,所述锥形管的外壁面上沿其圆周方向开设有一环形的柱子凹槽,所述柱子凹槽将所述锥形管分成上、下两部分;所述定位柱和鲁尔接头的中部分别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且所述锥形管、定位柱的通孔和鲁尔接头的通孔从上至下依次连通形成直通输液流道;
[0007]所述密封塞的底端向上开设有锥形管安装槽,所述锥形管安装槽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柱子凹槽相适配的密封塞内卡圈,所述密封塞内卡圈将所述锥形管安装槽分成上、下两部分,所述锥形管安装槽的上部分呈与所述锥形管的上部分相适配的锥形形状;所述密封塞的顶端设置有密封缝;
[0008]所述密封塞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密封塞的顶端面与所述外壳的顶端面齐平;
[0009]所述螺口底座接头的锥形管插入在所述密封塞的锥形管安装槽内,且所述密封塞内卡圈卡接在所述柱子凹槽内;
[0010]所述螺口底座接头的定位柱位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密封塞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定位柱的顶端;
[0011]所述外壳的底端位于所述鲁尔接头的顶端。
[0012]上述的一种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其中,所述定位柱的外壁面上沿其圆周方向设置有一环形的卡扣凸台,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卡扣凸台相适配的卡扣凹槽,所述卡扣凸台卡接在所述卡扣凹槽内。
[0013]上述的一种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其中,所述锥形管位于所述密封缝的正下
方,所述密封缝在自然状态下闭合。
[0014]上述的一种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其中,所述柱子凹槽位于所述直通输液流道的顶端开口的下方。
[0015]上述的一种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其中,所述密封塞采用弹性硅胶制成。
[0016]本专利技术的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结构简单,三个配件组合就可以实现正压输液,且使药液在疏通中残余药液无法遗留在其中,残留量小,避免浪费。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的剖视图;
[0018]图2为螺口底座接头的结构图;
[0019]图3为密封塞的结构图;
[0020]图4为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螺口底座接头和密封塞的连接示意图;
[0022]图6为初始状态/恢复状态时的容腔体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压缩状态时的容腔体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
的技术人员能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0025]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一种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包括螺口底座接头1、密封塞2和外壳3。
[0026]请参阅图2,螺口底座接头1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连的锥形管11、定位柱12和鲁尔接头13,锥形管11的外壁面上沿其圆周方向开设有一环形的柱子凹槽1a,柱子凹槽1a将锥形管11分成上、下两部分;定位柱12和鲁尔接头13的中部分别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且锥形管11、定位柱12的通孔和鲁尔接头13的通孔从上至下依次连通形成直通输液流道14;定位柱12的外壁面上沿其圆周方向设置有一环形的卡扣凸台15。柱子凹槽1a位于直通输液流道14的顶端开口的下方。
[0027]请参阅图3,密封塞2的底端向上开设有锥形管安装槽21,锥形管安装槽21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与柱子凹槽1a相适配的密封塞内卡圈2a,密封塞内卡圈2a将锥形管安装槽21分成上、下两部分,锥形管安装槽21的上部分2b呈与锥形管11的上部分相适配的锥形形状;密封塞2的顶端设置有密封缝22,密封缝22在自然状态下闭合。
[0028]请参阅图4,外壳3的内壁面上开设有与卡扣凸台15相适配的卡扣凹槽31。
[0029]再请参阅图1和图5,密封塞2设置在外壳3内,密封塞2的顶端面与外壳3的顶端面齐平;螺口底座接头1的锥形管11插入在密封塞2的锥形管安装槽21内,且密封塞内卡圈2a卡接在柱子凹槽1a内;螺口底座接头1的定位柱12位于外壳3内,卡扣凸台15卡接在卡扣凹槽31内,且密封塞2的底端设置在定位柱12的顶端;外壳3的底端位于鲁尔接头13的顶端。密封塞2采用弹性硅胶制成
[0030]请参阅图6和图7,锥形管11位于密封缝22的正下方,密封缝22在自然状态下闭合,阻断直通输液流道14,在使用状态下,锥形管11向上顶开密封缝22,使得直通输液流道15向
外输液。
[0031]本专利技术的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由于柱子凹槽1a的存在,留出了液体的容腔体积,在初始状态或恢复状态时(见图6),容腔体积为S1,容腔体积S1越小,残留量越小,此时,密封塞内卡圈2a卡接在柱子凹槽1a内,容腔体积S1很小,可以节约液体,避免浪费;在压缩状态(见图7,即使用状态),锥形管11向上移动后,密封塞内卡圈2a脱离柱子凹槽1a,此时,容腔体积为S2,容腔体积S2大于容腔体积S1;在锥形管11向下移动复位,密封塞内卡圈2a卡入柱子凹槽1a,在密封塞2弹性恢复过程中,密封塞内卡圈2a将液体推向人体形成正压,实现正压输液。
[0032]本专利技术的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锥形管安装槽21的上部分2b呈与锥形管11的上部分相适配的锥形形状,这样,锥形管11的上部分插入在锥形管安装槽21的上部分2b时,可以进一步减少容腔体积的初始体积(即S1),从而减少液体残留,避免浪费。柱子凹槽1a位于直通输液流道14的顶端开口的下方,在复位时,有利于将液体直接挤向人体。
[0033]本专利技术的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密封塞内卡圈2a的作用主要有:
[0034](1),复位过程中,将柱子凹槽内的液体挤向人体,实现正压输液;
[0035](2),密封塞内卡圈卡接在柱子凹槽内,实现初始状态下的紧固密封;
[0036](3),减少液体残留量,避免浪费。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残留正压无针加药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螺口底座接头、密封塞和外壳,其中:所述螺口底座接头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连的锥形管、定位柱和鲁尔接头,所述锥形管的外壁面上沿其圆周方向开设有一环形的柱子凹槽,所述柱子凹槽将所述锥形管分成上、下两部分;所述定位柱和鲁尔接头的中部分别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且所述锥形管、定位柱的通孔和鲁尔接头的通孔从上至下依次连通形成直通输液流道;所述密封塞的底端向上开设有锥形管安装槽,所述锥形管安装槽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柱子凹槽相适配的密封塞内卡圈,所述密封塞内卡圈将所述锥形管安装槽分成上、下两部分,所述锥形管安装槽的上部分呈与所述锥形管的上部分相适配的锥形形状;所述密封塞的顶端设置有密封缝;所述密封塞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密封塞的顶端面与所述外壳的顶端面齐平;所述螺口底座接头的锥形管插入在所述密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星张宇曹妃妃李展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