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食用菌原种制备用防隐性污染的装置及方法,包括:菌种培养器和顶盖,菌种培养器顶部开设有开口一,顶盖与开口一配合连接,还包括:底盖,菌种培养器底部开设有开口二,且底盖与开口二配合连接;制备食用菌原种的方法为:在无菌的条件下,从开口一处植入食用菌母种,并盖上顶盖,留有呼吸缝隙,置于培养室中培养食用菌原种;待食用菌原种长满菌种培养器后,打开底盖取种;该方法可以防止在采取菌种时干净菌种受到隐性污染;该装置结构合理,方便菌种的植入、培养及取用,可以洗干净反复使用。复使用。复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食用菌原种制备用防隐性污染的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原种制备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食用菌原种制备用防隐性污染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原种(primary spawn)是由母种作为种源扩接培养而成的菌种,原种是扩接栽培种的上级种源,也称为二级种。近年来菌种生产中的巨大损失常常源于原种隐性污染。
[0003]隐性污染是指菌种表观正常,但含有肉眼看不到的杂菌。原种的隐性污染因其潜伏性、隐蔽性高,扩接倍数大,对栽培种的生产危害极大。特别是在采用翻袋工艺的透气袋栽培种生产中,带隐性污染的原种其杂菌更容易在透气袋中扩散,造成成品率的急剧下降,几无成品。因此确保原种的纯净是菌种生产的关键。为此需要较高的硬件投入确保空气洁净和严格的操作规范确保避免二次污染。然而,目前,并没有有效地预防原种制备过程中隐性污染的装置和方法。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食用菌原种制备用防隐性污染的装置及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食用菌原种制备用防隐性污染的装置,并以该装置培养食用菌原种,有效避免了隐性污染,提高了食用菌原种的质量,节约了防隐性污染的成本。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食用菌原种制备用防隐性污染的装置,包括:菌种培养器和顶盖,所述菌种培养器顶部开设有开口一,所述顶盖与所述开口一配合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盖,所述菌种培养器底部开设有开口二,且所述底盖与所述开口二配合连接。
[0008]以上技术方案达到的技术效果是:由于原种的隐性污染的杂菌绝大部分潜伏在菌种上段(离顶盖0
‑
5cm部分),可以把上段菌种视为杂菌的过滤层,通过本专利技术底盖可打开取种的装置和不去触动离顶盖0
‑
5cm高风险区的接种方法,可确保取出纯净的原种,大大提升栽培种生产的成品率。而传统的原种一般采用玻璃瓶、塑料罐等容器,只有上开口,接种和取种都通过这个上开口,取种时虽然抠除上段菌种,但还是无法避免对高风险区的触动,将隐性污染带入下段菌种的概率大增。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开口二为缩颈开口。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缩颈开口的外壁设有与所述底盖连接的螺纹。
[0011]以上技术方案达到的技术效果是:螺纹连接便于实现底盖与开口二的可拆卸连接,便于取种。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底盖内侧套设有密封圈。
[0013]以上技术方案达到的技术效果是:密封圈可以防止菌种漏出,增强密封性。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菌种培养器由透明材料制备而成。
[0015]以上技术方案达到的技术效果是:透明的菌种培养器便于观察菌种的生长情况。
[0016]作为与上述技术方案相同的专利技术构思,本专利技术还请求保护一种食用菌原种制备时防隐性污染的方法,以所述的防隐性污染的装置制备食用菌原种。
[00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技术方案,具体过程包括:在无菌的条件下,从所述开口一处植入食用菌母种,并盖上所述顶盖,留有呼吸缝隙,置于培养室中培养食用菌原种;待食用菌原种长满所述菌种培养器后,打开所述底盖取种。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取种为从所述开口二底端开始采取食用菌原种,弃除离所述顶盖0
‑
5cm的原种。
[00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培养为:将接种后的原种置于20
‑
25℃的培养室中,使其萌发走菌。
[00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留有呼吸缝隙为缝隙大小200
‑
300μm,中间放置孔径1
‑
10μm的微孔滤膜。
[0021]综上所述,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成本低,效果好,操作简便,大大提升成品率和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附图为本专利技术的防隐性污染的装置图;
[0024]其中,图中,
[0025]1‑
菌种培养器;2
‑
顶盖;3
‑
底盖;4
‑
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实施例1
[0028]一种食用菌原种制备用防隐性污染的装置,见图1,包括:菌种培养器1和顶盖2,菌种培养器1顶部开设有开口一,顶盖2与开口一配合连接,还包括:底盖3,菌种培养器1底部开设有开口二,且底盖3与所述开口二配合连接;其中,开口二为缩颈开口,缩颈开口的外壁设有与底盖3连接的螺纹;底盖3内侧套设有密封圈4;菌种培养器1由透明塑料制备而成。
[0029]实施例2
[0030]以实施例1的装置进行食用菌原种的制备,方法为:向菌种培养器1中装入食用菌菌种培养基;在无菌的条件下,从开口一植入食用菌原种,并盖上顶盖,留有呼吸缝隙;待食
用菌栽培种长满菌种培养器后,打开底盖;采取出干净的食用菌栽培种,用以生产食用菌。
[0031]该方法下制备的原种,用其作为透气袋栽培种生产的种源,污染率可稳定控制在5%以下;而采用普通方法制作的原种,用其作为透气袋栽培种生产的种源,如果原种发生隐性污染,栽培种的污染率常常超过50%。
[0032]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33]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专利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专利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菌原种制备用防隐性污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菌种培养器(1)和顶盖(2),所述菌种培养器(1)顶部开设有开口一,所述顶盖(2)与所述开口一配合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盖(3),所述菌种培养器(1)底部开设有开口二,且所述底盖(3)与所述开口二配合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菌原种制备用防隐性污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二为缩颈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食用菌原种制备用防隐性污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缩颈开口的外壁设有与所述底盖(3)连接的螺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菌原种制备用防隐性污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3)内侧套设有密封圈(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菌原种制备用防隐性污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菌种培养器(1)由透明材料制备而成。6.一种食用菌原种制备时防隐性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权利要求1
‑
5任一所述的防隐性污染的装置制备食用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建清,曾志恒,蔡志欣,陈美元,曾辉,廖剑华,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