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流真空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1827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流真空接触器,包括真空灭弧室外壳,所述真空灭弧室外壳的内部底部设置有电磁线圈板和绝缘限位柱,所述电磁线圈板位于绝缘限位柱的一侧,且电磁线圈板的顶部中央位置处设置有定触点,所述真空灭弧室外壳的内部顶部设置有金属波纹管,所述金属波纹管的底端设置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底部中央位置处设置有动触点,所述移动块的顶部和真空灭弧室外壳的内部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该交流真空接触器,通过定触点和动触点的相互配合,可以通过自身的形变挤压,使得定触点和动触点牢固稳定的连接在一起,保证触点接触的紧密,避免电弧电击传统触点造成形变影响后续连接紧密性的问题。连接紧密性的问题。连接紧密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流真空接触器


[0001]本技术涉及真空接触器
,具体为一种交流真空接触器。

技术介绍

[0002]真空接触器利用真空灭弧室灭弧,用以频繁接通和切断正常工作电流,通常用于远距离接通和断开中、低压频繁起停的6kV、380V交流电动机,真空接触器主要由真空灭弧室和操作机构组成。
[0003]为了保证交流真空接触器工作的稳定性,中国专利“一种交流真空接触器”(专利号:201420644715.6),该交流真空接触器采用整体框架结构,具有性能稳定、使用可靠、结构紧凑、休积小等显著特点,但是,由于交流真空接触器内的触点在接触时会产生电弧,电弧会电击触点造成形变,影响后续触点接触的紧密性,触点接触后难以实现锁紧,进而造成触点连接处不够紧密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流真空接触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交流真空接触器内的触点在接触时会产生电弧,电弧会电击触点造成形变,影响后续触点接触的紧密性,触点接触后难以实现锁紧,进而造成触点连接处不够紧密稳定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交流真空接触器,包括真空灭弧室外壳,所述真空灭弧室外壳的内部底部设置有电磁线圈板和绝缘限位柱,所述电磁线圈板位于绝缘限位柱的一侧,且电磁线圈板的顶部中央位置处设置有定触点,所述真空灭弧室外壳的内部顶部设置有金属波纹管,所述金属波纹管的底端设置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底部中央位置处设置有动触点,所述移动块的顶部和真空灭弧室外壳的内部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真空灭弧室外壳的顶部中央位置处嵌入有第一接头,且真空灭弧室外壳的底部中央位置处嵌入有第二接头,所述移动块的底部靠近动触点的外侧位置处设置有衔铁块。
[0006]优选的,所述真空灭弧室外壳的一侧外壁上靠近动触点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电磁线圈柱,且真空灭弧室外壳的一侧外壁上靠近电磁线圈柱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杆套,所述杆套上远离真空灭弧室外壳的一端嵌入有衔铁杆,所述衔铁杆的一端与杆套的一侧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真空灭弧室外壳的一侧外壁上和真空灭弧室外壳的底部均嵌入有线圈接头。
[0007]优选的,所述绝缘限位柱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绝缘限位柱对称设置在真空灭弧室外壳的内部。
[0008]优选的,所述定触点和动触点的一侧外壁上均设置有弧形部,且定触点和动触点均采用Cu/Pd复合弹性触点材料。
[0009]优选的,所述动触点和第一接头之间通过线缆连接,所述定触点和第二接头之间通过线缆连接,所述电磁线圈板和电磁线圈柱与线圈接头之间均通过线缆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电磁线圈板和电磁线圈柱的内部均设置有电磁线圈。
[0011]优选的,所述绝缘限位柱贯穿通过移动块。
[0012]优选的,所述衔铁杆的一端在杆套的内部做活塞式运动。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交流真空接触器,通过定触点和动触点的相互配合,可以通过自身的形变挤压,使得定触点和动触点牢固稳定的连接在一起,保证触点接触的紧密,避免电弧电击传统触点造成形变影响后续连接紧密性的问题,通过电磁线圈柱、杆套和衔铁杆的相互配合,通过衔铁杆的横向移动实现动触点的限位,实现动触点位置上的固定,从而避免定触点和动触点松动影响电路连通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内部正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内部侧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移动块仰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动触点主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杆套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真空灭弧室外壳;2、电磁线圈板;3、绝缘限位柱;4、定触点;5、金属波纹管;6、移动块;7、动触点;8、第一弹簧;9、第一接头;10、第二接头;11、电磁线圈柱;12、杆套;13、衔铁杆;14、第二弹簧;15、线圈接头;16、衔铁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交流真空接触器,包括真空灭弧室外壳1,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内部底部设置有电磁线圈板2和绝缘限位柱3,绝缘限位柱3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绝缘限位柱3对称设置在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内部,电磁线圈板2位于绝缘限位柱3的一侧,且电磁线圈板2的顶部中央位置处设置有定触点4,定触点4和动触点7的一侧外壁上均设置有弧形部,且定触点4和动触点7均采用Cu/Pd60复合弹性触点材料,保证定触点4和动触点7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力,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内部顶部设置有金属波纹管5,金属波纹管5的底端设置有移动块6,移动块6的底部中央位置处设置有动触点7,移动块6的顶部和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内部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8,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顶部中央位置处嵌入有第一接头9,动触点7和第一接头9之间通过线缆连接,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底部中央位置处嵌入有第二接头10,定触点4和第二接头10之间通过线缆连接,移动块6的底部靠近动触点7的外侧位置处设置有衔铁块16,绝缘限位柱3贯穿通过移动块6。
[0022]进一步的: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一侧外壁上靠近动触点7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电磁线圈柱11,且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一侧外壁上靠近电磁线圈柱11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杆套12,杆套12上远离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一端嵌入有衔铁杆13,衔铁杆13的一端在杆套12的内部做活塞式运动,衔铁杆13的一端与杆套12的一侧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4,真空灭弧
室外壳1的一侧外壁上和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底部均嵌入有线圈接头15,电磁线圈板2和电磁线圈柱11与线圈接头15之间均通过线缆连接,电磁线圈板2和电磁线圈柱11的内部均设置有电磁线圈。
[0023]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将第一接头9与交流电的火线连接,将第二接头10与交流电的零线接触,当需要将交流电形成回路时,接通电磁线圈板2内的电磁线圈电源,电磁线圈板2通电后产生磁性,通过磁性吸附性,衔铁块16在磁性吸附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在绝缘限位柱3的限位下,移动块6在稳定的向下移动,金属波纹管5拉伸,定触点4和动触点7接触挤压在一起,保证零线和火线实现连接,进而实现交流电的回路,在完成定触点4和动触点7的接触后,接通电磁线圈柱11的电源,电磁线圈柱11产生磁性后将衔铁杆13吸至移动,衔铁杆13贯穿通过动触点7,通过衔铁杆13对动触点7的限位,进而实现动触点7位置上的固定,从而避免定触点4和动触点7松动影响电路连通的稳定性。
[0024]综上所述:该交流真空接触器,通过定触点4和动触点7的相互配合,可以通过自身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流真空接触器,包括真空灭弧室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内部底部设置有电磁线圈板(2)和绝缘限位柱(3),所述电磁线圈板(2)位于绝缘限位柱(3)的一侧,且.电磁线圈板(2)的顶部中央位置处设置有定触点(4),所述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内部顶部设置有金属波纹管(5),所述金属波纹管(5)的底端设置有移动块(6),所述移动块(6)的底部中央位置处设置有动触点(7),所述移动块(6)的顶部和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内部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8),所述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顶部中央位置处嵌入有第一接头(9),且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底部中央位置处嵌入有第二接头(10),所述移动块(6)的底部靠近动触点(7)的外侧位置处设置有衔铁块(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流真空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一侧外壁上靠近动触点(7)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电磁线圈柱(11),且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一侧外壁上靠近电磁线圈柱(11)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杆套(12),所述杆套(12)上远离真空灭弧室外壳(1)的一端嵌入有衔铁杆(13),所述衔铁杆(13)的一端与杆套(12)的一侧内壁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慕华潘振中黄强
申请(专利权)人:沪川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