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婷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BIM与AR的模型交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31554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行业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BIM与AR的模型交底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外部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框、底座和套筒,所述装置本体套设于支撑框内部,所述套筒固接于支撑框的底端中部,所述底座顶端两侧皆固接有侧板,两组所述侧板之间固接有转杆,且套筒套设于转杆外部;所述侧板与套筒之间设置有扭簧,且扭簧环绕在转杆上;所述套筒底端安装有柱形杆,所述柱形杆两侧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支撑框内壁的两侧皆胶粘有橡胶封边;通过对支撑框的角度进行调节,以便于在建筑工程中对装置本体的使用,提高了观众的观感,同时可对装置本体整体进行支撑以及防护。撑以及防护。撑以及防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BIM与AR的模型交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行业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BIM与AR的模型交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BIM是通过对建筑工程各项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以构建三维立体化的建筑模型,AR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利用图像技术,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套入虚拟世界,进而实现对于建筑本身特征的仿真模拟。
[0003]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兴起,结合了BIM与AR技术,彻底改变实际施工过程的工作方式方法,帮助人们获得了极高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工作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
[0004]目前基于BIM与AR的模型方式通过交底装置将其展示在大众的视野,但在展示过程中,不能将其支撑的同时不能对其角度进行调节,会影响到观众的观看体验;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BIM与AR的模型交底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目前的基于BIM与AR的模型交底装置不能进行支撑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基于BIM与AR的模型交底装置。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BIM与AR的模型交底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外部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框、底座和套筒,所述装置本体套设于支撑框内部,所述套筒固接于支撑框的底端中部,所述底座顶端两侧皆固接有侧板,两组所述侧板之间固接有转杆,且套筒套设于转杆外部;所述侧板与套筒之间设置有扭簧,且扭簧环绕在转杆上;所述套筒底端安装有柱形杆,所述柱形杆两侧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支撑框内壁的两侧皆胶粘有橡胶封边,通过支撑组件的设计,确保了操作人员观看时的便捷性。
[0007]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螺母环和固定杆,所述螺母环固接于侧板的内侧壁,所述侧板内部通过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柱形杆外圈开设有内凹环形槽,所述螺母环的一侧安装有固定杆,且固定杆远离螺母环的一端卡接在内凹环形槽内部,确保了装置本体在调节角度后使用的稳定效果。
[0008]优选的,所述内凹环形槽外壁胶粘有稳定垫,所述固定杆外部套设有防护套,且防护套与稳定垫相互贴合,提高了对柱形杆的固定效果。
[0009]优选的,所述防护套内部胶粘有凸杆,所述固定杆内部开设有插槽,且凸杆插设在相匹配的插槽内部,提高了防护套在安装后的稳定性。
[0010]优选的,所述支撑框内部两侧皆设置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防护垫、T形杆和缓冲板,所述防护垫胶粘在支撑框内壁底端,所述支撑框两侧皆水平开设有活动槽,且T形杆活动安装于活动槽内部;所述缓冲板固接于T形杆的一侧,所述缓冲板内表面设置有防滑层,且防滑层与装置本体外壁相互贴合;所述缓冲板与支撑框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对
受到的挤压力进行缓冲,进而对活动中的装置本体进行防护作用。
[0011]优选的,所述防护垫内壁两侧皆胶粘有缓冲块,且缓冲块远离防护垫的一端与装置本体侧壁相互贴合,提高放置空间的同时,可对装置本体侧壁进行防护。
[0012]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0013]1.通过将底座放置在工作台面上后,紧接着将装置本体放置在装置本体内部,当柱形杆处于活动状态时,此时可前后转动支撑框整体,可带动套筒在转杆上进行前后转动,当调节至合适角度时,通过扭簧弹力的作用,对支撑框整体进行限位作用,通过对支撑框的角度进行调节,以便于在建筑工程中对装置本体的使用,提高了观众的观感,同时可对装置本体整体进行支撑以及防护;
[0014]2.通过将装置本体放置在支撑框内部,此时装置本体底端与防护垫相互贴合,避免了在下压的过程中与支撑框内壁相碰撞,装置本体与支撑框内壁产生相互的挤压力,同时由于支撑框内部宽度大于装置本体的宽度,以便于提高装置本体的放置空间,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带动T形杆在活动槽内部向远离装置本体的一端进行移动,对缓冲弹簧挤压,使得缓冲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恢复原状,对受到的挤压力进行缓冲,对活动中的装置本体进行防护作用,避免装置本体发生损坏。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6]图1为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0017]图2为实施例一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实施例一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实施例一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实施例二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装置本体;2、支撑框;201、橡胶封边;202、防护垫;203、缓冲块;204、活动槽;205、T形杆;206、缓冲板;207、防滑层;208、缓冲弹簧;3、底座;4、侧板;401、螺母环;404、螺纹杆;405、转杆;406、套筒;407、扭簧;408、柱形杆;5、固定杆;501、内凹环形槽;502、稳定垫;503、防滑套;504、插槽;505、凸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实施例一
[0024]请参阅图1

4所示,一种基于BIM与AR的模型交底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装置本体1外部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框2、底座3和套筒406,所述装置本体1
套设于支撑框2内部,所述套筒406固接于支撑框2的底端中部,所述底座3顶端两侧皆固接有侧板4,两组所述侧板4之间固接有转杆405,且套筒406套设于转杆405外部;所述侧板4与套筒406之间设置有扭簧407,且扭簧407环绕在转杆405上;所述套筒406底端安装有柱形杆408,所述柱形杆408两侧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支撑框2内壁的两侧皆胶粘有橡胶封边201;工作时,在工作人员使用交底装置时,通过将底座3放置在工作台面上,此时底座3与平面相接触,紧接着将装置本体1放置在装置本体1内部,由于橡胶封边201为橡胶材质制成,易产生形变,可将装置本体1放置于支撑框2内部,在作用力消失时,使得橡胶封边201恢复原状,进而对支撑框2进行上端的两侧进行包裹,以避免在调节角度的过程中装置本体1产生位移,紧接着,通过转动螺纹杆404,由于螺纹杆404通过螺纹连接于螺母环401内部,螺母环401固接于侧板4上,此时在转动螺纹杆404的过程中,带动螺纹杆404在螺母环401内部向远离柱形杆408的一端进行移动,当螺纹杆404向远离柱形杆408的一端进行移动时,由于螺纹杆404同一固定杆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IM与AR的模型交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装置本体(1)外部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框(2)、底座(3)和套筒(406),所述装置本体(1)套设于支撑框(2)内部,所述套筒(406)固接于支撑框(2)的底端中部,所述底座(3)顶端两侧皆固接有侧板(4),两组所述侧板(4)之间固接有转杆(405),且套筒(406)套设于转杆(405)外部;所述侧板(4)与套筒(406)之间设置有扭簧(407),且扭簧(407)环绕在转杆(405)上;所述套筒(406)底端安装有柱形杆(408),所述柱形杆(408)两侧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支撑框(2)内壁的两侧皆胶粘有橡胶封边(2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与AR的模型交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螺母环(401)和固定杆(5),所述螺母环(401)固接于侧板(4)的内侧壁,所述侧板(4)内部通过螺纹连接有螺纹杆(404),所述柱形杆(408)外圈开设有内凹环形槽(501),所述螺母环(401)的一侧安装有固定杆(5),且固定杆(5)远离螺母环(401)的一端卡接在内凹环形槽(501)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BIM与AR的模型交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环形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婷徐振
申请(专利权)人:王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