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及砌筑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29635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1 0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及砌筑方法,包括再生混凝土平台排水沟、再生建筑粒料渗沟、再生混凝土底座、再生建筑材料垫层和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砌于平整后的边坡外侧,再生建筑材料渗沟置于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和边坡之间;再生建筑材料垫层上依次砌有再生混凝土底座、再生建筑材料渗沟,边坡迎水面设透水土工布层;再生建筑材料渗沟和再生混凝土底座间设透水管,透水管的轴向垂直于地下水流向,透水管上预留有多个渗水孔;再生混凝土平台排水沟砌于再生建筑粒料渗沟上方,可排除边坡表面汇集水流。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针对性强、施工效率高、经济效益显著优点,可以解决边坡浅层富集排水问题,施工方便。施工方便。施工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及砌筑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公路工程边坡浅层排水
,具体涉及一种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及砌筑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路基的排水设施对工程的稳定、使用性能至关重要。尤其在道路改扩建过程中,要对原路基排水设施进行拆除,并设置符合新建工程规模的排水设施。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分析原有排水设施是否满足工程需要,从设置形式及尺寸标准进行探析,另一方面对拆除的圬工材料如何进行处治,也是改扩建工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路线经过浅层富集水分的土质或岩质边坡,常规的解决方式往往是采用附带有排水功能的圬工式护坡,例如拱形骨架护坡中的骨架排水通道该种方式主要可解决边坡表面水分,对边坡内富集水分处治效果有限。而采用仰斜式排水孔可伸入至边坡内部,但不适合浅层的排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及砌筑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包括再生混凝土平台排水沟、再生建筑粒料渗沟、再生混凝土底座、再生建筑材料垫层和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
[0005]所述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砌筑于平整后的边坡外侧,所述再生建筑材料渗沟置于所述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和所述边坡之间;
[0006]所述再生建筑材料垫层上砌筑有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上方砌筑有所述再生建筑材料渗沟,平整后的所述边坡的迎水面设置有透水土工布层;
[0007]所述再生建筑材料渗沟和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之间还设置有透水管,所述透水管的轴向垂直于地下水流向,且所述透水管上预留有多个渗水孔;
[0008]所述再生混凝土平台排水沟砌筑于所述再生建筑粒料渗沟上方,用于及时排除边坡表面汇集的水流。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平整后的所述边坡的坡率与所述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的坡率一致,所述坡率为1:0.15~1:0.25;
[0010]所述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采用混凝土砌块破碎而成的集料,所述集料的粒径为3.75mm~31.5mm;
[0011]所述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的等级强度不低于C25。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再生建筑材料渗沟中粒径小于2.36mm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5%;
[0013]所述透水土工布层为涤纶短纤针刺土工布。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再生建筑材料垫层的垫层厚度为10cm~20cm,所述再生建筑材料垫层的垫层宽度为1.5m~2.0m;
[0015]所述再生建筑材料垫层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砌块经破碎、筛分后形成的圬工粒料,所述圬工粒料的粒径不大于37.5mm。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采用掺配再生粒料的混凝土砌筑而成,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中的再生混凝土粒径为3.75mm~31.5mm;
[0017]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的宽度为1.5m~2.0m,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的高度为20cm~25cm,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的等级强度不小于C25;
[0018]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两侧侧壁的坡度与所述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的坡度一致。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的上部预留有2cm~3cm高度的安置槽,所述透水管置于所述安置槽内;
[0020]所述安置槽底部向内侧均倾斜一定坡度,使所述透水管位于所述安置槽的最下部,所述坡度一般不小于10%。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水管为带渗水孔的HDPE透水管,所述HDPE透水管的外径不小于20cm;
[0022]所述HDPE透水管的下部管壁预留有4个直径不小于Φ10mm的渗水孔,4个所述渗水孔的间距不小于75mm,且4个所述渗水孔呈梅花状分布。
[002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多个所述透水管可通过采用热熔对接或电容连接。
[002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再生混凝土平台排水沟采用再生混凝土砌筑,所述再生混凝土的粒径为3.75mm~31.5mm,所述再生混凝土的等级强度不小于C25;
[0025]所述再生混凝土平台排水沟的平台宽度为1.5~2.5m,且所述平台与所述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0026]所述再生混凝土平台排水沟的排水沟尺寸为40cm*40cm。
[0027]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的砌筑方法,包括:
[0028]步骤S1、对边坡进行开挖平整,并在平整后的边坡外侧砌筑与所述边坡坡率一致的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所述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与所述边坡间构成填筑区域;
[0029]步骤S2、在开挖平整后的所述边坡的迎水面铺设一层透水土工布,并在所述填筑区域底部分层铺设再生建筑材料垫层,并进行充分夯实;
[0030]步骤S3、在夯实后的再生建筑材料垫层上方砌筑再生混凝土底座,并在再生混凝土底座上方预留用于放置透水管的安置槽,将透水管置于所述安置槽内,且保证所述透水管的轴向垂直于地下水流向;
[0031]步骤S4、在砌筑好的再生混凝土底座上方分层回填经过分类、清洗、破碎机筛分等工艺后形成的填筑料,并对每层填筑料进行压实,从而构成再生建筑粒料渗沟;
[0032]步骤S5、在砌筑好的再生建筑粒料渗沟上方砌筑再生混凝土平台排水沟,使所述再生混凝土平台排水沟的混凝土平台与所述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00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34]本专利技术中的再生混凝土平台排水沟、再生建筑粒料渗沟、再生混凝土底座、再生建筑材料垫层和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均采用了建筑垃圾再生填料及建筑垃圾再生集料混凝
土,可有效减少垃圾处理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及人力、物力浪费。并且减少自然资源的损耗,缓解了对天然石料的依赖,从而实现了绿色公路建设;
[0035]本专利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排水方式,具有针对性强、施工效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可以有效解决边坡浅层富集排水问题。思路明晰,结构简易,施工方便。
附图说明
[0036]图1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的再生混凝土底座结构示意图;
[0038]图3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的透水管结构示意图;
[0039]图4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及砌筑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0040]图中:
[0041]1、边坡;2、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3、再生建筑材料垫层;4、再生混凝土底座;4

1、安置槽;5、透水土工布层;6、透水管;6

1、渗水孔;7、再生建筑粒料渗沟;8、再生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再生混凝土平台排水沟、再生建筑粒料渗沟、再生混凝土底座、再生建筑材料垫层和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所述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砌筑于平整后的边坡外侧,所述再生建筑材料渗沟置于所述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和所述边坡之间;所述再生建筑材料垫层上砌筑有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上方砌筑有所述再生建筑材料渗沟,平整后的所述边坡的迎水面敷设有透水土工布层;所述再生建筑材料渗沟和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之间还设置有透水管,所述透水管的轴向垂直于地下水流向,且所述透水管上预留有多个渗水孔;所述再生混凝土平台排水沟砌筑于所述再生建筑粒料渗沟上方,用于及时排除边坡表面汇集的水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平整后的所述边坡的坡率与所述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的坡率一致,所述坡率为1:0.15~1:0.25;所述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采用混凝土砌块破碎而成的集料,所述集料的粒径为3.75mm~31.5mm;所述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的等级强度不低于C2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建筑材料渗沟中粒径小于2.36mm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5%;所述透水土工布层为涤纶短纤针刺土工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建筑材料垫层的垫层厚度为10cm~20cm,所述再生建筑材料垫层的垫层宽度为1.5m~2.0m;所述再生建筑材料垫层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砌块经破碎、筛分后形成的圬工粒料,所述圬工粒料的粒径不大于37.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采用掺配再生粒料的混凝土砌筑而成,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中的再生混凝土粒径为3.75mm~31.5mm;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的宽度为1.5m~2.0m,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的高度为20cm~25cm,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的等级强度不小于C25;所述再生混凝土底座两侧侧壁的坡度与所述掺配再生集料挡土墙的坡度一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道路改扩建用再生资源边坡浅层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辉王瑛张泳樊建兴李晓娟冯玉荣赵海森周俊屠彬李耀龙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公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