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墙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28331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端墙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其中,该端墙结构包括:端墙面板和端墙外框;所述端墙面板包括多个型材;所述端墙外框设置在所述端墙面板的边缘位置;所述端墙外框的内圈设有槽状的嵌套接口,所述端墙面板的边缘插接在所述嵌套接口内;所述端墙外框的外圈设有搭接接口,所述搭接接口用于连接其他车体结构。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端墙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能够以插接的方式将端墙面板插入该嵌套接口中实现连接,该嵌套接口在车厢内外侧均可覆盖该端墙面板,从而能够提升端墙面板与端墙外框之间连接部位的气密性与隔声性;且通过嵌套结构可以提升外框区域的局部强度,不会增加端墙面板的型材厚度,可以达到轻量化的效果。可以达到轻量化的效果。可以达到轻量化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端墙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端墙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轨道车辆的车体一般包括底架、侧墙、端墙和车顶,端墙位于车体的端部,是同时连接车顶、侧墙、底架的结构大部件;端墙中间具有门字形空间,其可称为门区,供乘客通过。
[0003]为了方便模块化地安装端墙、侧墙、车顶等,可以为端墙与侧墙、车顶等之间设置框架状的连接件,但连接件主要起到固定连接的作用。随着轨道交通车辆(例如市域列车、城际列车、动车、高铁、磁悬浮列车等)设计速度等级的不断提升,对现有列车端墙气密性、隔声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置连接件容易导致端墙的气密性、隔声性较差。并且,为了满足车体的轻量化要求,端墙一般不是实心结构,端墙的整体强度较差,承载能力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墙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端墙结构,包括:端墙面板和端墙外框;
[0006]所述端墙面板包括多个型材;所述端墙外框设置在所述端墙面板的边缘位置;
[0007]所述端墙外框的内圈设有槽状的嵌套接口,所述端墙面板的边缘插接在所述嵌套接口内;
[0008]所述端墙外框的外圈设有搭接接口,所述搭接接口用于连接其他车体结构。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端墙面板包括:横梁型材、左立柱型材和右立柱型材;
[0010]所述左立柱型材和所述右立柱型材均设置在所述横梁型材的下方;
[0011]所述左立柱型材和所述右立柱型材间隔设置,且所述左立柱型材与所述右立柱型材之间形成门区。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横梁型材的下部中心区域设有与所述门区的宽度相一致的凹陷区域;
[0013]所述左立柱型材靠近所述门区的一侧与所述凹陷区域的左边缘对齐,所述右立柱型材靠近所述门区的一侧与所述凹陷区域的右边缘对齐。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横梁型材内设有横向的筋条;
[0015]其中一条所述横向的筋条的部分结构为所述凹陷区域的上边缘。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横梁型材包括:上下设置的上横梁型材和下横梁型材;
[0017]所述左立柱型材和所述右立柱型材均包括:左右设置的内立柱型材和外立柱型材;
[0018]所述内立柱型材和所述外立柱型材的上边缘均与所述下横梁型材的下边缘相连;
与所述外立柱型材相比,所述内立柱型材更靠近所述门区。
[00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型材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二面板之间的筋条;
[0020]所述第一面板中用于安装贯通道的位置为条状的加厚区域,所述加厚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板靠近所述第二面板的内侧,所述加厚区域的截面为凸向所述第二面板的凸台结构;
[0021]所述加厚区域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贯通道。
[00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凸台结构的至少一侧为过渡至所述第一面板内侧的斜面,且所述斜面的边角处为圆角。
[00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墙结构还包括安装背板;
[0024]所述第一面板中用于安装多个螺栓的位置设有与所述螺栓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
[0025]所述第二面板中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对应的位置处开有背板槽,所述安装背板设置在所述背板槽内,且所述安装背板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一一对应的第三安装孔。
[002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搭接接口包括:搭接板、连接板和限位板;
[0027]所述连接板用于连接所述搭接板和所述限位板,形成h形的所述搭接接口;
[0028]所述连接板倾斜设置,且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限位板的一端比连接所述搭接板的一端更靠近所述其他车体结构;
[0029]所述搭接板用于搭接所述其他车体结构的外板的内侧,所述限位板用于对所述其他车体结构的内板进行限位。
[003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墙结构还包括:调节垫块;
[0031]所述调节垫块配置在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其他车体结构的内板之间,并抵接所述限位板和所述其他车体结构的内板。
[003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端墙外框为通过将条状型材弯折成与所述端墙面板的边缘形状相一致所得到的结构;
[0033]在弯折半径小于预设值的位置处,所述端墙外框的嵌套接口设有开槽。
[003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端墙外框包括:上外框、左外框和右外框;
[0035]所述左外框和所述右外框分别与所述上外框的两端相连,形成U形的所述端墙外框。
[0036]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作如上所述的端墙结构的方法,包括:
[0037]将多个型材拼接成原始面板;
[0038]根据所需的端墙轮廓形状对所述原始面板进行切割,得到端墙面板;
[0039]将条状型材弯折成与所述端墙面板的边缘形状相一致,得到端墙外框;
[0040]插接所述端墙面板和所述端墙外框的嵌套接口,生成所述端墙结构。
[004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案中,利用多个型材形成端墙面板,方便制作得到所需形状的端墙面板;端墙外框的内圈设有槽状的嵌套接口,从而能够以插接的方式将端墙面板插入该嵌套接口中实现连接,该嵌套接口在车厢内外侧均可覆盖该端墙面板,从而能够提升端墙面板与端墙外框之间连接部位的气密性与隔声性,使得该端墙结构具有较好的气密性与隔声性。并且,槽状的嵌套接口使得端墙面板与端墙外框可以实现均
匀连接,优化了端墙,提高了端面强度,且该端墙结构能够确保将纵向力均匀的传递至侧墙、底架、车顶等各大部件,能够提高车体整体承载。此外,由于端墙结构外沿与车顶、侧墙连接,相对端墙面板需要较高的结构强度,通过嵌套结构可以提升该区域的局部强度,而不会增加端墙面板的型材厚度,可以达到轻量化的效果。
[0042]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4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4]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端墙结构车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端墙结构车外侧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端墙外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47]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原始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48]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下横梁型材的一种结构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端墙面板(1)和端墙外框(2);所述端墙面板(1)包括多个型材;所述端墙外框(2)设置在所述端墙面板(1)的边缘位置;所述端墙外框(2)的内圈设有槽状的嵌套接口(201),所述端墙面板(1)的边缘插接在所述嵌套接口(201)内;所述端墙外框(2)的外圈设有搭接接口(202),所述搭接接口(202)用于连接其他车体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墙面板(1)包括:横梁型材(11)、左立柱型材(12)和右立柱型材(13);所述左立柱型材(12)和所述右立柱型材(13)均设置在所述横梁型材(11)的下方;所述左立柱型材(12)和所述右立柱型材(13)间隔设置,且所述左立柱型材(12)与所述右立柱型材(13)之间形成门区(1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型材(11)的下部中心区域设有与所述门区(14)的宽度相一致的凹陷区域(141);所述左立柱型材(12)靠近所述门区(14)的一侧与所述凹陷区域(141)的左边缘对齐,所述右立柱型材(13)靠近所述门区(14)的一侧与所述凹陷区域(141)的右边缘对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型材(11)内设有横向的筋条(103);其中一条所述横向的筋条(103)的部分结构为所述凹陷区域(141)的上边缘。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型材(11)包括:上下设置的上横梁型材(111)和下横梁型材(112);所述左立柱型材(12)和所述右立柱型材(13)均包括:左右设置的内立柱型材(121)和外立柱型材(122);所述内立柱型材(121)和所述外立柱型材(122)的上边缘均与所述下横梁型材(112)的下边缘相连;与所述外立柱型材(122)相比,所述内立柱型材(121)更靠近所述门区(14)。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意一项所述的端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包括第一面板(101)、第二面板(10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板(101)与所述第二面板(102)之间的筋条(103);所述第一面板(101)中用于安装贯通道的位置为条状的加厚区域(104),所述加厚区域(104)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板(101)靠近所述第二面板(102)的内侧,所述加厚区域(104)的截面为凸向所述第二面板(102)的凸台结构;所述加厚区域(104)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1011),所述第一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茁计梦男梁森沃少帅孙维超张小龙陈旭刘凯武舒然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