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用于电饭煲、电压力锅等电加热蒸煮产品中的热管式锅体,其包括:锅体主体以及位于锅体主体外的外层体,锅体主体与外层体之间形成有复合区和中空腔体,其中,所述的复合区位于锅体主体的底部区域,所述的中空腔体环绕与复合区外围;于所述的中空腔体内注入有传热介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热管的高导热和均温原理,实现对锅体的整体均匀加热,并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省却保护装置,具有加工简便、成本低、底部及周围环绕并且均匀温度加热、工作过程稳定可靠等优点。工作过程稳定可靠等优点。工作过程稳定可靠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管式锅体
[0001]本技术涉及锅体产品
,特别是一种可用于电饭煲、电压力锅等电加热蒸煮产品中的热管式锅体。
技术介绍
[0002]超导热管作为一种成熟的高导热技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领域。其工作原理是在封闭空间内形成负压,内部液态工质在负压状态下沸点降低,供热端(蒸发段)的液态工质在吸收了大量的汽化热转变工质蒸气,工质蒸汽流向冷凝段输出热量凝结为液态工质,液态工质再回流。通常为了利于工质回流在热管内壁布设有毛细效应沟槽、或烧结陶瓷层、或者无机有机金属棉网类的毛细效应吸液芯,液态工质再回流到蒸发段再次吸热蒸发。如此往复循环,通过工质液气相变将热能从蒸发段高速传递到冷凝段形成了超高效导热体,其导热系数甚至可高达铜的5万倍。
[0003]热管技术已经被用于电饭煲、电压力锅等产品的锅体上。例如,见专利文献1:专利申请号为201611092448.6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热管效应煮食器锅胆,该专利申请是利用汽液相变的液态工作介质在负压环境下有较低的蒸发温度以及冷凝放热的物理性能,通过工作介质的蒸发和冷凝过程将热源提供的热量以热管效应方式快速均匀传递到容器内对食物或食材进行加热的热管效应煮食锅胆。见专利文献2:专利申请号为201811141739.9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加热容器及电饭锅的技术,其特点是导热壳体为封闭的真空环境的加热腔,加热腔内有相变传热材料的吸液芯及导向架等,以及隔热腔之间的阀片和高压安全保护装置等。
[0004]上述的专利文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都是利用热管传热原理,并应用在电饭锅内胆中。但是,这些现有技术但都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对于专利文献1而言,其夹层内壁表面未经过处理或设置吸液芯,使用过程中夹层内的相变工质放热后冷凝在内壁的液滴大小是随机事件,附着量难以定量定性,导致难以保证吸放热过程中工质回流的有效性和均匀性,进而使相变传热循环低效或失效。对于专利文献2而言,在电饭锅有限空间加热腔内设置吸液芯难以实现稳定的工作,因为其在日常使用和清洗过程中的磕碰和振动吸液芯容易脱落损坏,而且其制造和工艺成本高昂。同时,该技术方案中,锅体内胆的底部为上拱结构,这将导致工作时大量液态工质冷凝后会吊附在上面层底部,产生少回流或不回流现象,致相变传热循环中断使传热低效或失效。最后,其在加热腔和隔热腔的阀门及其高压保护装置很难阻止空气的渗入,从而保证传热腔内长期的真空度,而真空度的变低也会导致热管传热的失效。
[0005]另外,为了实现对锅体底部和侧面的全方位加热,目前高性能的电饭煲、电压力锅等蒸煮食物产品会采用高性能电磁加热,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内胆底及周边的外围设置有大面积的电磁线圈,目的在于使饭锅内胆底部及周边环绕加热,以使达到更好的煮饭质量。但是这种产品也存在电磁加热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昂,能耗高等局限性。
[000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人经过不断改进和测试,提出了以下技术
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目前产品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无需设置吸液芯,并且可实现控温的热管式锅体。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管式锅体,其包括:锅体主体以及位于锅体主体外的外层体,锅体主体与外层体之间形成有复合区和中空腔体,其中,所述的复合区位于锅体主体的底部区域,所述的中空腔体环绕与复合区外围;于所述的中空腔体内注入有传热介质。
[0009]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体主体外壁成型有用于形成中空腔体的凹陷部。
[0010]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凹陷部自锅体主体的侧壁起始向下延伸至复合区,令锅体主体于复合区为位置形成相对于凹陷部的凸起部。
[0011]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外层体自凹陷部的起始位置向下包覆于锅体主体外侧,并且外层体与锅体主体的凸起部相互复合形成复合区。
[0012]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外层体上设置有传热介质注入口,注入口在传热介质注入中空腔体后密封。
[0013]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中空腔体内壁附着有无机纳米氧化物的表面活性膜层。
[0014]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传热介质为纯净水、甲醇、乙醇、丙酮任意一种或其混和物。
[0015]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复合区的下投影区域与锅体主体的下投影区域比为:1:0.5
‑
0.9。
[0016]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其应用热管的高导热和均温原理,并改进传热介质的回流方式和构造,使用纳米氧化物涂层、不需吸液芯和毛细回流结构等,通过精确控制回流液滴粘附量,进而精确使用相变工质的灌注量,并达到电饭锅主动控温的目的。同时,本技术可以省却保护装置,使其成为加工简便、成本低、底部及周围环绕并且均匀温度加热、工作过程稳定可靠等优点。将其用于电饭锅中,其煮饭比常规电饭锅更优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9]本技术为一种可控温无吸液芯的热管式锅体,其可以用于电饭煲、电压力锅等产品的锅体上。见图1所示,该热管式锅体包括:锅体主体1以及位于锅体主体1外的外层体2,锅体主体1与外层体2之间形成有复合区3和中空腔体4,其中,所述的复合区3位于锅体主体1的底部区域,所述的中空腔体4环绕与复合区3外围;于所述的中空腔体4内注入有传热介质5。
[0020]所述的锅体主体1和外层体2可采用食用级304不锈钢冲压拉伸制作。锅体主体1大致呈圆柱体。所述的复合区3是锅体主体1和外层体2通过压焊复合成为一个整体,该复合区3作用为:如电饭煲底部的加热盘,其产生的热量大部分通过复合区3后直接传导至锅体主体1内,对锅体主体1内的食物进行加热。即便长期使用后,如果中空腔体4中的传热介质5因机械损坏而泄漏,使其相变传热功能失效,整个锅体仍可以通过复合区3直接传递大部份热量,即锅体仍可以具有普通锅体性能,并可以继续使用。所述复合区3的下投影区域与锅体主体1的下投影区域比为:1:0.5
‑
0.9,较佳的比例为:1:0.5
‑
0.75。
[0021]所述的锅体主体1的外壁成型有用于形成中空腔体4的凹陷部11,所述的凹陷部11自锅体主体1的侧壁起始向下延伸至复合区3,令锅体主体1于复合区3为位置形成相对于凹陷部11的凸起部12。所述的外层体2自凹陷部11的起始位置向下包覆于锅体主体1外侧,并且外层体2与锅体主体1的凸起部12相互复合形成复合区3。锅体主体1的外壁和内层体2的外缘之间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一起,从而形成中空腔体4。所述的外层体2上设置有传热介质5注入口21,首先通过注入口21对中空腔体4抽真空到适当真空度,并灌注适量的传热介质5。当传热介质5注入中空腔体4后将注入口21密封,密封时可采用无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式锅体,其包括:锅体主体(1)以及位于锅体主体(1)外的外层体(2),其特征在于:锅体主体(1)与外层体(2)之间形成有复合区(3)和中空腔体(4),其中,所述的复合区(3)位于锅体主体(1)的底部区域,所述的中空腔体(4)环绕与复合区(3)外围;于所述的中空腔体(4)内注入有传热介质(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式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体主体(1)外壁成型有用于形成中空腔体(4)的凹陷部(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管式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陷部(11)自锅体主体(1)的侧壁起始向下延伸至复合区(3),令锅体主体(1)于复合区(3)为位置形成相对于凹陷部(11)的凸起部(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管式锅体,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斌,
申请(专利权)人:何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