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金凤专利>正文

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5620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包括船体,所述船体顶部的四周均栓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栓接有顶棚,所述顶棚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雷达电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步进电机提供动力来源,通过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配合,可对螺纹杆进行转动,从而使螺纹杆带动第一移动板和顶杆进行升降移动,进而可利用第二移动板带动水下成像仪对不同深度的水位探测,降低了人工搜索救援的难度,同时扩大了水下成像仪在水下搜救范围,缩短了救援人员对受灾群众的搜救时间,提高了受灾群众的存活率,解决了传统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无法根据需要对不同深度的水位进行探测,从而无法对受困群众快速搜救的问题。受困群众快速搜救的问题。受困群众快速搜救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


[0001]本技术涉及船舶领域,具体为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

技术介绍

[0002]船舶是一种主要在地理水中运行的人造交通工具。另外,民用船一般称为船,军用船称为舰,小型船称为艇或舟,其总称为舰船或船艇。内部主要包括容纳空间、支撑结构和排水结构,具有利用外在或自带能源的推进系统。外型一般是利于克服流体阻力的流线性包络,材料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更新,早期为木、竹、麻等自然材料,近代多是钢材以及铝、玻璃纤维、亚克力和各种复合材料。
[0003]夏季是雨季多发时期,在江河流域地区易发生洪水灾害,在抗洪救灾中需要大量的船舶对受灾群众进行搜救并转移到安全地带,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大多使用无人驾驶船舶对受灾群众进行搜救,然而传统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在对洪水中的受灾群众进行搜救时,不能对水下成像仪在水下的深度进行调节,缩小了水下搜救的范围,从而导致水下搜救的不彻底,进而延长了对受灾群众的搜救时间,会导致受灾群众因搜救不及时而失去生命,提高了受灾群众的死亡率,加大了救援人员的搜救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包括船体,所述船体顶部的四周均栓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栓接有顶棚,所述顶棚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雷达电线,所述船体底部的左侧嵌设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腔的顶部横向栓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控制箱内腔的底部横向栓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控制箱的内腔设置有升降机构。
[0006]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步进电机、主动齿轮、从动齿轮、螺纹杆、顶杆、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和水下成像仪,所述控制箱内腔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轴贯穿第一支撑板并栓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的两侧均啮合有从动齿轮,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向一侧的两侧均嵌设有轴承,且轴承的内腔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表面的顶部与从动齿轮的内腔栓接,所述控制箱内腔的顶部滑动连接有第一移动板,所述第一移动板顶部的两侧均嵌设有螺纹套,且螺纹套的内腔与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板底部的四周均栓接有顶杆,所述顶杆远离第一移动板的一侧贯穿第二支撑板并栓接有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二移动板底部的中心处栓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远离第二移动板的一侧栓接有水下成像仪。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移动板底部的两侧均栓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部与控制箱内腔的底部栓接。
[0008]优选的,所述控制箱内腔两侧的顶部均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腔滑
动连接有与第一移动板配合使用的第一滑块。
[0009]优选的,所述控制箱内腔两侧的底部均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与第二移动板配合使用的第二滑块。
[0010]优选的,所述船体的正面和背面均栓接有固定座,且固定座的内腔系设有充气气囊。
[0011]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顶部栓接有挂钩,且挂钩的表面套设有救生圈。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通过步进电机提供动力来源,通过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配合,可对螺纹杆进行转动,从而使螺纹杆带动第一移动板和顶杆进行升降移动,进而可利用第二移动板带动水下成像仪对不同深度的水位探测,降低了人工搜索救援的难度,同时扩大了水下成像仪在水下搜救范围,缩短了救援人员对受灾群众的搜救时间,提高了受灾群众的存活率,解决了传统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无法根据需要对不同深度的水位进行探测,从而无法对受困群众快速搜救的问题。
[0014]2、本技术通过弹簧的配合,可对第二移动板和控制箱之间进行弹性缓冲,增强了第二移动板和控制箱之间的缓冲效果,通过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的配合,可对第一移动板进行滑动限位,增强了第一移动板的稳定性,通过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的配合,可对第二移动板的滑行轨迹进行限位,避免了第二移动板在移动过程中出现位移偏差,通过充气气囊的配合,扩大了船体在水面的接触面积,增强了船体在水面漂浮的稳定性,通过救生圈的配合,可对洪水中的受灾群众进行救援,提高了受灾群众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控制箱结构的剖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第二支撑板和螺纹杆结构的主视图。
[0018]图中:1、船体;2、支撑杆;3、顶棚;4、雷达电线;5、控制箱;6、第一支撑板;7、第二支撑板;9、升降机构;91、步进电机;92、主动齿轮;93、从动齿轮;94、螺纹杆;95、顶杆;96、第一移动板;97、第二移动板;98、水下成像仪;8、弹簧;10、第一滑槽;11、第一滑块;12、第二滑槽;13、第二滑块;14、充气气囊;15、救生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2]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包括船体1,船体1顶部的四周均栓接有支撑杆2,支撑杆2的顶部栓接有顶棚3,顶棚3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雷达电线4,船体1底部的左侧嵌设有控制箱5,控制箱5内腔的顶部横向栓接有第一支撑板6,控制箱5内腔的底部横向栓接有第二支撑板7,控制箱5的内腔设置有升降机构9,本技术通过步进电机91提供动力来源,通过主动齿轮92和从动齿轮93的配合,可对螺纹杆94进行转动,从而使螺纹杆94带动第一移动板96和顶杆95进行升降移动,进而可利用第二移动板97带动水下成像仪98对不同深度的水位探测,降低了人工搜索救援的难度,同时扩大了水下成像仪98在水下搜救范围,缩短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包括船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顶部的四周均栓接有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的顶部栓接有顶棚(3),所述顶棚(3)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雷达电线(4),所述船体(1)底部的左侧嵌设有控制箱(5),所述控制箱(5)内腔的顶部横向栓接有第一支撑板(6),所述控制箱(5)内腔的底部横向栓接有第二支撑板(7),所述控制箱(5)的内腔设置有升降机构(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9)包括步进电机(91)、主动齿轮(92)、从动齿轮(93)、螺纹杆(94)、顶杆(95)、第一移动板(96)、第二移动板(97)和水下成像仪(98),所述控制箱(5)内腔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步进电机(91),所述步进电机(91)的输出轴贯穿第一支撑板(6)并栓接有主动齿轮(92),所述主动齿轮(92)的两侧均啮合有从动齿轮(93),所述第二支撑板(7)相向一侧的两侧均嵌设有轴承,且轴承的内腔转动连接有螺纹杆(94),所述螺纹杆(94)表面的顶部与从动齿轮(93)的内腔栓接,所述控制箱(5)内腔的顶部滑动连接有第一移动板(96),所述第一移动板(96)顶部的两侧均嵌设有螺纹套,且螺纹套的内腔与螺纹杆(94)的表面螺纹连接,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凤
申请(专利权)人:张金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