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电路和直流转直流变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5221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2:5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吸收电路和直流转直流变换器,通过第一蓄能电路与直流转直流变换器的开关电路连接,当开关电路截止时对开关电路进行电压钳位并将开关电路的第一直流电存储为第一电能,当开关电路导通时输出第一电能,第二蓄能电路分别与开关电路和第一蓄能电路连接,当开关电路截止时将存储的第二电能输出至开关电路,当开关电路导通时将输入的第一电能转换成第二电能,使开关电路从导通状态变成截止状态时,第一蓄能电路对开关电路进行电压钳位使得开关电路两端电压为零电压,实现了开关电路的零电压软关断,降低了开关电路在转换截止状态时的损耗,以及避免了开关电路出现振荡过压尖峰。荡过压尖峰。荡过压尖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收电路和直流转直流变换器


[0001]本申请属于直流变换器
,尤其涉及一种吸收电路和直流转直流变换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DC/DC(Direct Current Change Direct Current,直流电转直流电)变换器中,很大一部分拓扑的主开关管都是采用的硬关断,由于是硬关断,DC/DC变换器的主开关管关断时通常是Vds(主开关管的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Vds)电压先升高至关断电压,体电流Id(漏极电流Id)才开始下降,导致主开关管关断时管压降与体电流有较长的交叉时间,因此关断损耗比较严重,不利于DC/DC变换器效率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硬关断,造成Vds出现振荡过压尖峰,对开关管电压应力及系统EMC(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性)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进一步增加关断损耗,而且目前的DC/DC变换器的软关断无法很好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收电路,旨在解决问题当前直流转直流变换器关断控制存在着损耗严重、产生振荡尖峰电压的问题。
[0004]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吸收电路,用于直流转直流变换器,包括:
[0005]第一蓄能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器的开关电路连接,配置为当所述开关电路截止时对所述开关电路进行电压钳位并将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直流电存储为第一电能,当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时输出第一电能;
[0006]第二蓄能电路,分别与所述开关电路和所述第一蓄能电路连接,配置为当所述开关电路截止时将存储的第二电能输出至所述开关电路,当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时将输入的所述第一电能转换成所述第二电能。
[0007]在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蓄能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二极管以及第一电容;
[0008]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以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共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蓄能电路的第一电能输出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为所述第一蓄能电路的第一直流电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电源地连接。
[0009]在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第二蓄能电路包括第三二极管、第一电阻以及第二电容;
[0010]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构成所述第二蓄能电路的第一电能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蓄能电路的第二电能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电路连接。
[0011]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直流转直流变换器,包括所述开关电路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吸收电路;所述开关电路配置为将输入的直流电源转换成所述第一直流电和第二直流电。
[0012]在其中一实施例,所述开关电路为BOOST电路、BUCK电路、BUCK-BOOST电路和有源钳位反激变换电路中的一种。
[0013]在其中一实施例,所述BOOST电路包括第一场效应管、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二电感以及第四二极管;
[0014]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直流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共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直流电输出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电能输入端以及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直流电输出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均与电源地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为所述开关电路的使能端。
[0015]在其中一实施例,所述BUCK电路包括第二场效应管、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三电感以及第五二极管;
[0016]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以及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共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直流电源输入端和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电能输入端,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直流电输出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以及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共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直流电输出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均与电源地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为所述开关电路的使能端。
[0017]在其中一实施例,所述BUCK-BOOST电路包括第三场效应管、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四电感以及第六二极管;
[0018]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共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直流电源输入端,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以及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共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直流电输出端,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直流电输出端和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电能输入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均与电源地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为所述开关电路的使能端。
[0019]在其中一实施例,所述有源钳位反激变换电路包括第四场效应管、第五场效应管、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七二极管、第五电感以及变压器;
[0020]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第十电容的第一端、第五电感的第一端共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直流电源输入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电能输入端,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以及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源极共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直流电输出端,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和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均与电源地连接,所述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直流电输出端,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
[002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蓄能电路与直流转直流变换器的开关电路连接,当开关电路截止时对开关电路进行电压钳位并将开关电路的第一直流电存储为第一电能,当开关电路导通时输出第一电能,第二蓄能电路分别与开关电
路和第一蓄能电路连接,当开关电路截止时将存储的第二电能输出至开关电路,当开关电路导通时将输入的第一电能转换成第二电能,使开关电路从导通状态变成截止状态时,第一蓄能电路对开关电路进行电压钳位使得开关电路两端电压为零电压,实现了开关电路的零电压软关断,降低了开关电路在转换截止状态时的损耗,以及避免了开关电路出现振荡过压尖峰。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收电路的示例原理框图;
[0023]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收电路的示例电路原理图;
[0024]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转直流变换器的第一示例电路原理图;
[0025]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转直流变换器的第二示例电路原理图;
[0026]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直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收电路,用于直流转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蓄能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器的开关电路连接,配置为当所述开关电路截止时对所述开关电路进行电压钳位并将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直流电存储为第一电能,当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时输出第一电能;第二蓄能电路,分别与所述开关电路和所述第一蓄能电路连接,配置为当所述开关电路截止时将存储的第二电能输出至所述开关电路,当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时将输入的所述第一电能转换成所述第二电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能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二极管以及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以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共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蓄能电路的第一电能输出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为所述第一蓄能电路的第一直流电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电源地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蓄能电路包括第三二极管、第一电阻以及第二电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构成所述第二蓄能电路的第一电能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蓄能电路的第二电能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电路连接。4.一种直流转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开关电路和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吸收电路;所述开关电路配置为将输入的直流电源转换成所述第一直流电和第二直流电。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流转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为BOOST电路、BUCK电路、BUCK-BOOST电路和有源钳位反激变换电路中的一种。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流转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BOOST电路包括第一场效应管、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二电感以及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直流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共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直流电输出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构成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电能输入端以及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直流电输出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均与电源地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为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建蔡旗李恒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