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监测生物附着的监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4876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8: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监测生物附着的监测器,包括带盖水箱和监测机构。带盖水箱内部由隔板分割为上下2层;水箱的上层侧壁设置出水口,下层侧壁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一端与外部待检测部位连接,另一端与设置在水箱下层内的分流器连接;监测机构包括试验管、筛管、试验挂片和支撑架,试验管和套管通过螺纹连接件与隔板连接并与水箱下层连通,筛管和试验挂片安装在套管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调节试管和套管内液体流速,能够模拟不同用水工况;通过内置的试管、筛管和试片,能够观测到污损生物在不同基体表面的附着状况;可通过旁路连接到待监测工程设备管路中,也可通过外接水泵对自然水域进行监测,为及时调整工程防生物附着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据。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监测生物附着的监测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监测生物附着的监测器。

技术介绍

[0002]生物在水处理设备、管道及其构筑物表面的附着生长,不仅会使水处理系统发生腐蚀、塞堵等运行阻碍,而且会为工业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因此防生物附着技术一直以来都是水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而要对生物附着实现有效、科学的防治,必须辅以必要的监检测手段。当前水处理领域的生物监/检测一般均针对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种群,例如采用培养法检测细菌的平皿计数法和MPN法,采用光度法检测藻类的叶绿素a测定法,利用电流信号对细菌生物膜进行监测的生物膜在线监测仪。在水处理系统中可能进行附着生长的并不仅仅只有细菌和藻类,营固着和附着生活的一类污损生物,如藤壶、牡蛎、水螅虫等大型污损生物,同样可以在水处理系统的多个流程中出现附着生长,因此对这类生物也需实现有效的监检测,才能对防生物附着提供必要的保障。
[0003]已有专利文献中对大型污损生物进行监测的有侧重于成体生物活动的监测,如申请公布号CN 202010060240.6;有沉海式框架结构的污损生物取样研究装置,如申请公布号CN202022222674.X;有模拟换热器的粘泥和海生物监测装置,如申请公布号CN202021186729.X。成体生物和幼体、稚体生物对杀生剂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成体生物较幼体、稚体将对杀生剂具有更高的耐受性,因此仅对成体生物活动进行监测,并不能科学指导杀生剂的经济投加。CN202022222674.X采用的沉海式取样、监测方法,其水流状态完全为自然状态,处于无控制情况下,显然不能真实反应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状况。CN202021186729.X模拟换热器,采用固定连接方式,不方便随时观察,实验往往是一次性的,且监测的主要对象是细菌和藻类形成的粘泥。
[0004]因此提供一种监测生物附着的监测器,以消除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成为现在亟待解决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监测生物附着的监测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实现对不同工序进行监测,并通过模拟不同液体流速,选用不同型式、不同材质的基体,对水处理系统不同设备的涉水表面进行模拟,营造一种与设备实际运行工况更为相似的附着环境,以便对污损生物的附着状态进行真实写照,且通过螺纹接口安装试验管、筛管和试验挂片,方便随时取出观察,及时掌握生物附着状态。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监测生物附着的监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带盖水箱和监测机构。所述带盖水箱内部由隔板分割为上下2层,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带盖水箱近底部处,所述隔板设置有2至多个螺纹接口;所述带盖水箱的上层侧壁近隔板处设置出水口,所述带盖水箱的下层侧壁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一端通过液体管道连接流量计和阀门并与外部待检测部位连接,另一端通过液体管道与设
置在所述带盖水箱下层内的分流器连接;所述监测机构包括试验管、筛管、试验挂片、支撑架和螺纹接口,所述试验管通过螺纹接口与所述隔板连接并与所述带盖水箱下层连通,所述筛管和试验挂片安装在试验管内。所述试验管可设置2至多个,用于安装不同材质或规格的筛管和试验挂片。
[0007]本专利技术中的试验管可以同时设置2组至多组,以便通过对平行试验样品的分析得到更为的可信的结果。本专利技术可以与工程设备连通,直接监测工程设备生物污垢形成风险及防生物附着措施的有效性,也可以通过水泵取用自然海域海水,监测工程取水污损生物附着量,为及时调整工程防生物附着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0008]优选的,所述带盖水箱的隔板表面开孔并连接有外丝直通,所述外丝直通材质选用聚氯乙烯树脂(PVC),直径Φ25mm,用于安装试验管和试验管;所述带盖水箱设置2个出水口,一个设置在所述带盖水箱上层近隔板处的侧壁,用于排放监测过程中的液体,另一个设置在所述带盖水箱下层,用于在监测结束后排放所述带盖水箱下层残存的液体;所述分流器为一端封闭,底部管壁均匀布孔的PVC管,所述分流器架设于带盖水箱底板上,管径Φ50mm~Φ110mm。
[0009]优选的,所述试验管选不锈钢、黄铜、混凝土、玻璃钢、聚氯乙烯树脂(PVC)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直径Φ20mm~110mm,长度400mm~500mm,底部通过内丝连接件与所述带盖水箱隔板上的外丝直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筛管选不锈钢,直径Φ20mm~110mm,长度400mm~500mm,筛孔直径0.15mm~1.00mm,形状选方形、矩形或圆形中的一种,所述筛管底部加工成Φ25mm外丝螺纹结构,用于和试验管内的内丝连接;所述试验挂片选不锈钢、黄铜、混凝土、玻璃钢、聚氯乙烯树脂(PVC)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规格在150mm
×
30mm~200mm
×
10mm,分别在距顶部和底部10mm处居中开两个7mm孔,用于将试验挂片安装到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为厚度1.5mm~5.0mm的PVC条,所述支撑架设置有2组固定孔,每组用于安装1片试验挂片,另在距顶部7mm处开一个7mm孔,用于将支撑架固定于试验管上。
[0011]优选的,所述试验管为直径32mm~110mm的PVC管,长度400mm~500mm,顶部配螺纹盖帽,底部固定有内丝直通,直径Φ25mm,所述内丝直通一端用于与所述带盖水箱隔板上的外丝直通连接,另一端用于安装所述监测机构中的筛管;所述试验管距顶部7mm处开一个7mm孔,用于安装支撑架。
[0012]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13]本专利技术可以在水处理系统的不同工序灵活接入,且可以通过调节进入箱体的液体流量来模拟不同工序的实际工况,监测机构可以模拟不同设备基体型式,且可以随时观察,方便及时发现生物附着,监测对象主要是附着初期的大型污损生物稚/幼体状态,对水处理具有更科学、更有效的指导和辅助效果。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监测生物附着的监测器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试验挂片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试验挂片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筛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1、水箱盖提手,2、水箱盖,3、水箱体侧提手,4、水流方向,5、支撑架,6、带盖水箱,7、水箱加固环,8、试验管,9、螺纹接口,10、隔板,11、出水口;12、排水口,13、阀门,14、流量计,15、液体管道,16、进水口,17、分流器,18、试验挂片,19、固定孔,20、支撑架,21、固定卡环,22、螺纹接口,23、提手,24、封盖,25、筛管。
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监测生物附着的监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带盖水箱和监测机构,所述带盖水箱内部由隔板分割为上下两层,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带盖水箱内靠近底部处;所述带盖水箱的上层侧壁近隔板处设置出水口,所述带盖水箱的下层侧壁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一端通过液体管道连接流量计和阀门并与外部待检测部位连接,另一端通过液体管道与设置在所述带盖水箱下层内的分流器连接;所述监测机构包括试验管、筛管和试验挂片,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若干个螺纹接口,所述试验管通过螺纹接口与所述隔板连接并与所述带盖水箱下层连通,所述筛管和试验挂片安装在试验管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测生物附着的监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表面开孔并连接有外丝直通,所述外丝直通材质选用聚氯乙烯树脂,所述试验管通过所述螺纹接口装配到所述隔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亚红赵小芳周筝王永辉霍丽新王磊元昊李卓晓
申请(专利权)人: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