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膜、门及遮蔽膜的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24860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覆盖门内板(3)上开设的开口部的遮蔽膜(4),在其与开口部相对的相对部(4a)上设有凸条(8)。因此可提高遮蔽膜(4)的相对部(4a)的刚性,可抑制其相对部(4a)的抖动,从而可抑制遮蔽膜(4)的抖动声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装在车辆用的门内板上的遮蔽膜(sealing screen)、门及遮蔽膜的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有时用于汽车等的车辆用的门的门内板上形成有操作孔等开口部。对于这样的门内板安装有覆盖开口部的遮蔽膜,通过该遮蔽膜来防止水和灰尘等进入车室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平7-8102号公报但是,因为遮蔽膜上的与门内板的开口部相对的相对部无法固定在门内板上,因而在该开口部大时,存在遮蔽膜的该相对部会因车辆的振动等而抖动,从而发出抖动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抑制遮蔽膜的抖动声的发生。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遮蔽膜的与门内板上设有的开口部相对的相对部上设有凸条。采用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遮蔽膜的与门内板的开口部相对的相对部上设有凸条,可提高相对部的刚性,可抑制相对部的抖动,从而可抑制遮蔽膜的抖动声的产生。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从车室内侧看到的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形态的汽车用侧门的示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从车室内侧看到的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形态的汽车用侧门的内部结构的示图。图4是表示从车室内侧看到的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形态的门内板的示图。图5是表示从车室内侧看到的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形态的遮蔽膜的示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形态的遮蔽膜的相对部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从车室内侧看到的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形态的汽车用侧门的一部分内部结构的示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形态的钩子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形态的汽车用侧门的剖视图,图(a)是表示凸条朝车室侧突出的汽车用侧门的剖视图,图(b)是表示凸条朝车室外侧突出的变形例的汽车用侧门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汽车用侧门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从车室内侧看到的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形态的汽车用侧门的示图。图13是沿图12的C-C线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从车室外侧看到的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形态的装饰部件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形态的汽车用侧门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凸片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从车室内侧看到的本专利技术的第4实施形态的汽车用侧门的内部结构的示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1进行说明。本实施形态是应用于滑动开闭式汽车用侧门的例子。图1是从车室内侧看本实施形态的汽车用侧门的示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图3是从车室内侧看汽车用侧门的内部结构的示图,图4是从车室内侧看门内板的示图,图5是从车室内侧看遮蔽膜(sealing screen)的示图,图6是表示遮蔽膜的相对部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图8是从车室内侧看汽车用侧门的内部结构的局部的示图,图9是示出钩子11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汽车用侧门1包括门外板2和与该门外板2叠合的门内板3。在该门内板3的车室一侧的面(外表面)上安装有遮蔽膜4,且安装有覆盖该遮蔽膜4的装饰部件5。另外,在门外板2与门内板3之间设有使门玻璃6升降的升降机构7。如图2及图4所示,在门内板3上设有作为升降机构7的安装操作用的操作孔的开口部3a。对开口部3a,设定了在相互正交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即长的宽度a和比该长的宽度a宽度小的短的宽度b。本实施形态中,长的宽度a是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短的宽度b是沿上下方向的宽度。开口部3a的下缘部位于该开口部3a的上缘部的正下方。又,在门内板3上设有作为其他操作孔的开口部3d、排水孔3e和卡扣孔3f等。如图2及图3所示,遮蔽膜4设置成覆盖门内板3的开口部3a,以防止水和灰尘等从开口部3a进入车室内。如图5至图7所示,在遮蔽膜4的与开口部3a相对的相对部4a上设有多根凸条8。详细地说,在相对部4a设有覆盖开口部3a的压花部9,在该压花部9上设有凸条8。这些凸条8及压花部9都形成为朝向车室侧突出的形状。遮蔽膜4整体由树脂一体成形,即凸条8及压花部9与遮蔽膜4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形。凸条8形成为其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并相互平行。因此,各凸条8的长度方向沿开口部3a的短的宽度b方向。在凸条8中有一个形成为比其他凸条8宽度大的宽幅凸条8a。宽幅凸条8a的突出顶部形成为平板状。另外,如图2及图8所示,从车室内侧看的话,凸条8形成为其两端部8b与开口部3a的边缘部3b重合。如图2及图7所示,压花部9的边缘部9a形成为在其安装在门内板3上的状态下与开口部3a的边缘部3b抵接,该压花部9的边缘部9a起到抵接部的作用。接着对遮蔽膜4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在门内板3的开口部3a的边缘部3b上形成有朝车辆室内侧竖立的卡扣部3c。压花部9外嵌在该卡扣部3c上。卡扣部3c与压花部9的边缘部9a卡扣,对门内板3进行定位。在该状态下,遮蔽膜4的包含其边缘部的部位通过粘结剂等固接在门内板3上。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起到粘结剂作用的带状的丁基橡胶12与遮蔽膜4的下缘部及车辆前后方向的边缘部对应地设置在门内板3的车室侧的面上。遮蔽膜4通过该丁基橡胶12固接在门内板3的车室侧的面上(图3)。另外,遮蔽膜4的上缘部被门内板3和装饰部件5夹持。在此,丁基橡胶12在门内板3和遮蔽膜4之间形成为倾斜状态,以将从门内板3的开口部3a、3d进入的雨水导向门内板3的排水孔3e。即,丁基橡胶12起到将雨水导向排水孔3e的引导手段的作用。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遮蔽膜4的相对部4a,其宽幅凸条8a部分被起到推压部件作用的缆线10朝门内板3推压。由此,遮蔽膜4被缆绳10推压在门内板3上。缆线10只要将遮蔽膜4的相对部4a及该相对部4a的周围部分中的至少一方朝门内板3推压即可。在此,缆线10的结构包括将保持汽车用侧门1的全开状态的止动机构与操作片连接的钢丝(都未图示);供该钢丝插通的管子10a。通过对操作片进行操作来拉动钢丝,可解除止动机构对汽车用侧门1的全开状态的保持。如图9所示,缆线10通过钩子11固定在门内板3上,而钩子11穿过遮蔽膜4上设有的通孔4b固定在门内板3上。该钩子11卡扣在门内板3的卡扣孔3f内。钩子11通过缆线保持部11a来保持缆线10。又,即使在缆线10与门内板3之间没有夹着遮蔽膜4的部分,缆线10也通过钩子11固定在门内板3上,而该钩子11卡扣在门内板3的卡扣孔3f内从而固定在门内板3上。遮蔽膜4的通孔4b也可不预先在遮蔽膜4上形成,而在将钩子11安装到门内板3上时将钩子11的前端部推压到遮蔽膜4,使其前端部贯通遮蔽膜4来形成通孔4b。下面说明遮蔽膜4的安装方法。首先,准备好门外板2、门内板3、遮蔽膜4等。接着,将门内板3安装在门外板2上。然后,使遮蔽膜4的凸条8与门内板3的开口部3a相对且遮蔽膜4覆盖开口部3a,在该状态下将遮蔽膜4安装在门内板3的车室侧的面上。具体而言,利用丁基橡胶12将遮蔽膜4粘结在门内板3上,利用缆线10将遮蔽膜4推压到门内板上,在此状态下,利用钩子11将该缆线10安装在门内板3上。然后,将装饰部件5安装在门内板3上,利用装饰部件5和门内板3夹持遮蔽膜4。以下对如此构成中,例如进入门外板2和门内板3之间的雨水从门内板3的开口部3a、3d进入门内板3和遮蔽膜4之间的情况(图2、图4中用箭头表示雨水的流动方向)进行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遮蔽膜,其安装在车辆的门内板上并覆盖所述门内板上开设的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遮蔽膜的与所述开口部相对的相对部上设有凸条。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3-31 2006-097713;JP 2006-12-27 2006-3525691.一种遮蔽膜,其安装在车辆的门内板上并覆盖所述门内板上开设的开口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遮蔽膜的与所述开口部相对的相对部上设有凸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蔽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条形成为,从车室内侧看时,所述凸条的两端部与所述开口部的边缘部重合。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遮蔽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膜具有在其安装在所述门内板上的状态下与所述开口部的边缘部抵接的抵接部。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遮蔽膜,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在所述相对部上并覆盖所述开口部的压花部,所述凸条设置在所述压花部上,所述压花部卡扣在所述开口部的边缘部上设有的卡扣部上。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遮蔽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条与该遮蔽膜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形。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遮蔽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花部与该遮蔽膜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形。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遮蔽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条朝车室侧突出。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遮蔽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花部朝车室侧突出。9.如权利要求1、2、6或8中任一项所述的遮蔽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条形成为其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10.如权利要求1、2、6或8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裕治下村岳也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