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4735 阅读:2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包括:主体,以外周水密状态收纳在内周面呈圆筒状的筒部中;贯通孔,在上述主体中沿圆筒轴方向延伸;密封部件,分别配置在上述贯通孔的两侧区域;防脱部件,具有形成在与上述贯通孔相同的轴线上的孔,且使各密封部件能够/不能取出到主体外,其特征在于,使从接液部引入到主体内的加热线和从主体内引出到电源侧的导线的连接部以贯通孔及密封部件的形式位于密封部件彼此间的贯通孔空间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导线(电源供给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特别涉及 在带电线取出部的管接头等中使用的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上述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有例如专利文献1中示出的 结构。该连接结构如图6所示,在帽体90中插通导线LL,并在帽体91 中插通加热线CH,在使上述导线LL和加热线CH连接(连接部t)后, 使帽体90、 91的阴螺紋92和阳螺紋93相互旋合,接着,将上述阳螺 紋93柠入到配管96中,借助0形环94、 95、 97,使液体不会接触到 上述连接部t。但是,在该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连接结构中,具有以下所示那 样的问题。(1) 由于多个帽体90、 91的直径部的直径比较大,所以在将多 根导线LL和加热线CH连接时,需要相当大的空间。(2) 操作麻烦,即,在进行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连接作业后, 还要将帽体90、 91相互旋合。(3) 在帽体90、 91相互旋合时,由于与0形环94、 95之间的接 触阻力,会引起导线LL和加热线CH扭转这一不期望的状态。即,在 线强度弱的情况下,可能因扭转而导致断线。因此,在进行这种作业的操作者中, 一直期待开发出一种占用空 间小、作业性良好、不会产生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扭转的导线和加 热线的连接结构。专利文献l:特开2005-35133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操作性良好、 不会产生导线和加热线的扭转的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1 )本专利技术的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包括主体,以外周水密 状态收纳在内周面呈圆筒状的筒部中;贯通孔,在上述主体中沿圆筒 轴方向延伸;密封部件,分别配置在上述贯通孔的两侧区域;防脱部 件,具有形成在与上述贯通孔相同的轴线上的孔,且使各密封部件能 够/不能取出到主体外,其特征在于,使从接液部引入到主体内的加热 线和从主体内引出到电源侧的导线的连接部以贯通孔及密封部件的形式位于密封部件彼此间的贯通孔空间部分。(2) 本专利技术的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涉及上述(l)记载的专利技术,在主体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孔,并且设置有与上述贯通孔的数量 对应的密封部件及防脱部件的孔,使从接液部引入到主体内的各加热 线和从主体内引出到电源侧的各导线的连接部以贯通孔及密封部件的形式位于密封部件彼此间的贯通孔空间部分。(3) 本专利技术的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涉及上述(1)或(2)记载的专利技术,在上述主体上设置有沿圆筒轴向延伸的第2贯通孔,并 且在上述第2贯通孔的两侧区域分别配置第2密封部件,并在防脱部 件上设置第2孑L,使内管以借助第2密封部件成为外周水密状态的形 式贯通第2贯通孔及第2孔。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在罐体上附加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导线和加热线的连 接结构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是上述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的图。图4是附加了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的管接头 的剖视图。图5是附加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的管接 头的剖视图。图6是现有技术的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作为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的最佳形 式,对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图l是表示在罐体6上附加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导线LL和加热线 CH的连接结构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是上述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连 接结构的放大图,图3表示上述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 (关于该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连接结构)该实施例1与罐体6有关,如图1所示,在使从管Pl投入的液体 升温到既定的温度后,打开阀B而将液体转移到既定的位置,作为液 体的升温机构而使用加热线CH。上述加热线CH经由导线LL与电源连接。这里,上述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连接如图l或图2所示,包括 圆柱状的主体1,以外周水密状态收纳在内周面呈圆筒状的筒部60 中;贯通孔IO,在上述主体1中沿圓筒轴方向延伸;密封部件2,分 别配置在上述贯通孔10的两侧区域;防脱部件3,具有形成在与上述 贯通孔IO相同的轴线上的孔30,且使各密封部件2能够/不能取出到 主体1外。而且,如图3所示,在贯通上述孔30及密封部件20的状 态下,使从接液部引入到主体1内的加热线CH、和从主体l内引出到 电源侧的导线LL的连接部t位于密封部件2、 2彼此间的贯通孔10的 空间部分。筒部60如图1或图2所示,设置在罐体6的上壁中央,内外周截 面都呈圓形,在敞开部周边设置有卡止部61、 61。主体1如图1或图2所示,为直径形成得比筒部60的内径稍小的 圆柱状部件,在其外周面上,设置有两条O形环槽ll。在上述O形环 槽中嵌入有O形环l2,使上述主体1和筒部60之间成为液密状态。贯通孔10如图2所示,中央作成小径部10a,两端侧部作成直径 比上述小径部10a大的大径部10b。另外,上述小径部10a如图2所 示,直径设为导线LL或加热线CH的直径的2~3倍左右。密封部件2如图2所示,为以外周液密状态嵌入在上述大径部10b 中的环状部件,导线LL或加热线CH能以外周液密状态相对于其中央 孑匕#入。防脱部件3如图2所示,形成为外周部具有卡止爪31的圆板状, 通过向主体1的嵌入,上述卡止爪31成为与上述卡止部61卡止的状 态,从而成为防脱状态。孔30如图2所示,直径设定为比导线LL和加热线CH稍大。(关于该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实际连接)(1 )从主体1拆下一方(上方)的防脱部件3及密封部件2。(2)使加热线CH贯通另一方(下方)的防脱部件3的孔30及密 封部件2,并使上述加热线CH的末端部从主体1的上表面突出。(3 )使导线LL贯通一方(上方)的防脱部件3及密封部件2并 使其突出出来,将上述导线LL的下端部和上述加热线CH的上端部连 接(由此形成连接部t )。(4) 使上述连接部t位于贯通孔10的小径部10a,同时将防脱部 件3推靠到主体1上,借助卡止爪31和卡止部61的卡止而设为防止 从主体1脱离的状态。(5) 借助上述(1) ~ (4)的极其简单的操作,可在液体完全不 会接触到导线LL的状态下,实现导线LL和上述加热线CH的连接。(关于该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连接结构的效果) 根据该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连接结构,具有下述效果,即,占 用空间小,操作性良好,不会产生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扭转。 (1)占用空间小通过采用在一个主体1上设置多个贯通孔10 (例如,如藕的孔那 样)的本实施例的形式,平均每根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连接结构能以小的空间形成。(作业性良好)如上述(关于该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实际连接)项目中记载的 那样,可通过极其简单的操作,在液体完全不会接触到导线LL的状态 下,实现导线LL和上述加热线CH的连接。(3 )不会产生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扭转 从上述(关于该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实际连接)项目中记载的 内容可知,不会产生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扭转。因此,无论线的强 度强弱如何均能使用。(关于类似的结构)图4表示附加了本专利技术的导线LL和加热线CH的连接结构的管接 头7的剖视图。该管接头7如图4所示,在构成管接头主体70的一部分的内周面 呈圆筒状的筒部60上,安装与实施例1同样的主体1、密封部件2及 防脱部件3,以这种形式形成导线LL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包括:主体,以外周水密状态收纳在内周面呈圆筒状的筒部中;贯通孔,在上述主体中沿圆筒轴方向延伸;密封部件,分别配置在上述贯通孔的两侧区域;防脱部件,具有形成在与上述贯通孔相同的轴线上的孔,且使各密封部件能够/不能取出到主体外,其特征在于,使从接液部引入到主体内的加热线和从主体内引出到电源侧的导线的连接部以贯通孔及密封部件的形式位于密封部件彼此间的贯通孔空间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包括主体,以外周水密状态 收纳在内周面呈圆筒状的筒部中;贯通孔,在上述主体中沿圆筒轴方 向延伸;密封部件,分别配置在上述贯通孔的两側区域;防脱部件, 具有形成在与上述贯通孔相同的轴线上的孔,且使各密封部件能够/不 能取出到主体外,其特征在于,使从接液部引入到主体内的加热线和 从主体内引出到电源侧的导线的连接部以贯通孔及密封部件的形式位 于密封部件彼此间的贯通孔空间部分。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和加热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主体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孔,并且设置有与上述贯通孔的数量对应的 密封部件及防脱部件的孔,使从接液部引入到主体内的各加热线和从 主体内引出到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泽田和典
申请(专利权)人:霓达摩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