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一种内设排水结构的道路面层,涉及路面结构技术的领域,其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超薄磨耗层、透水层和排水层,透水层与排水层之间设置有防水封层,防水封层宽度方向上由中间向两侧均倾斜向下;排水层顶面的中间处开设有第一排水槽,排水层顶面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排水槽,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均沿着路面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均贯穿防水封层;第二排水槽和第一排水槽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引流管,两个第二排水槽远离第一排水槽的一侧均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与第二排水槽内部连通,排水管与第二排水槽固定连接。本申请具有提高道路排水效率的效果。排水效率的效果。排水效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设排水结构的道路面层
[0001]本申请涉及路面结构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设排水结构的道路面层。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路面结构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面层、垫层和基层,面层直接承载物体对路面的压力,然后压力通过垫层扩散到基层中,垫层通常起着排水、保温的作用。
[0003]相关技术可参考公告号为CN214116155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内设“V”型排水结构的道路面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超薄磨耗层、透水层和排水层,透水层和排水层之间设有防水封层;排水层的顶面中间沿着路面长度方向开设有排水槽,防水封层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排水槽的两侧,两个防水封层均朝着靠近排水槽的方向倾斜向下,排水槽的两侧均匀设有若干个引流管,引流管与排水槽连通。道路上的积水渗入透水层后,沿着防水封层的表面倾斜流动并汇聚到排水槽中,排水槽中的积水流入引流管中,然后再通过引流管将排水槽中的积水排出。
[0004]由于道路表面宽度方向的两侧通常低于中间处,因此路面两侧的积水会多于路面中间的积水,上述路面的排水过程是先将道路两侧的积水引流到道路中间的排水槽中,然后再将积水从道路中间排出至道路两侧;这种方法使得积水在道路内反复流动,不能及时的排出,导致排水层的排水负荷增加,从而降低了道路的排水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将道路上的积水及时排出,提高道路的排水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内设排水结构的道路面层。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设排水结构的道路面层,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内设排水结构的道路面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超薄磨耗层、透水层和排水层,透水层与排水层之间设置有防水封层,防水封层宽度方向上由中间向两侧均倾斜向下;排水层顶面的中间处开设有第一排水槽,排水层顶面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排水槽,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均沿着路面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均贯穿防水封层;第二排水槽和第一排水槽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引流管,两个第二排水槽远离第一排水槽的一侧均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与第二排水槽内部连通,排水管与第二排水槽固定连接。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积水进入透水层后,积水沿防水封层的顶面倾斜流至第二排水槽中,道路中间的积水能够进入第一排水槽中,使积水通过引流管流入第二排水槽;道路两侧的积水能够直接进入第二排水槽中,通过第二排水槽和排水管将积水引流至道路外部;避免道路两侧的积水在道路内反复流动,使得积水能够及时的排出,从而改善了水损害引发的路面开裂问题,提高了道路的排水效率。
[0009]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水槽位于第二排水槽上方,引流管远离第一排水槽的一端倾斜向下设置。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流管倾斜设置后,使得引流管中的积水能够受到自身
重力影响流动至第二排水槽,加快了积水流动的速度,同时避免积水滞留在引流管中,从而改善了道路的排水效果和排水效率。
[0011]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水槽底面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倾斜向下,引流管顶端与第一排水槽底部连通。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排水槽底面倾斜设置,使得进入第一排水槽的积水能够受自身重力影响流入引流管内,减轻了第一排水槽内出现积水的情况,从而改善了道路的排水效果。
[0013]可选的,两个所述第二排水槽底面均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向下,排水管与第二排水槽底部连通。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二排水槽底面倾斜设置,使得进入第二排水槽的积水能够受自身重力影响流入排水管内,进而避免积水残留在第二排水槽内,从而进一步改善了道路的排水效果。
[0015]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水槽顶端和第二排水槽顶端均固定设置有土工布,土工布覆盖第一排水槽或第二排水槽的顶面。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积水从超薄磨耗层顶面流入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有杂质,积水通过土工布过滤后进入第一排水槽、第二排水槽和引流管中,避免道路内排水时发生阻塞,从而改善了道路的排水能力。
[0017]可选的,所述土工布底部设置有支撑网,支撑网与防水封层固定连接。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土工布底面的支撑网用于支撑土工布,避免积水流经土工布时,土工布发生变形,同时支撑网支撑在透水层底部,防止透水层出现断裂情况,从而提高了道路的稳定性。
[0019]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水槽内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引流部,第一引流部位于相邻两个引流管之间,第一引流部底面与第一排水槽底面抵接,第一引流部其中一个侧面与第一排水槽侧面抵接,第一引流部的其余面为一体成型的球面。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积水进入透水层后,透水层宽度方向中间的积水进入第一排水槽中,第一排水槽两侧的积水会流至第一引流部顶面,顶面为球面的第一引流部能够使积水流至引流管的管口处,进而使积水从第一排水槽流入引流管内,避免积水滞留在第一排水槽内,从而进一步改善了道路排水的效果。
[0021]可选的,所述第二排水槽内远离第一排水槽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引流部,第二引流部位于相邻两个排水管之间,第二引流部底面与第二排水槽底面抵接,第二引流部其中一个侧面与第二排水槽侧面抵接,第二引流部的其余面为一体成型的球面。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积水进入透水层后,透水层宽度方向两侧的积水直接进入第二排水槽中,透水层宽度方向中间与两侧的积水沿防水封层的顶面流入第二排水槽内,第二排水槽一侧的积水会流至第二引流部顶面,顶面为球面的第二引流部能够使积水流至排水管的管口处,进而使积水从第二排水槽流入排水管内,避免积水滞留在第二排水槽内,从而进一步改善了道路排水的效果。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通过设置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使得道路两侧的积水能够直接从第二排水槽中引流至道路外部,避免道路两侧的积水在道路内反复流动,从而改善了水损害引发的路
面开裂问题,提高了道路的排水效率;
[0025]通过设置土工布,使得杂质无法进入第一排水槽、第二排水槽和引流管中,从而改善了道路的排水能力;
[0026]通过设置支撑网,支撑网支撑在透水层底面,防止透水层出现断裂情况,从而提高了道路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了显示引流管的剖视图;
[0029]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了显示第一引流部和第二引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了显示土工布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了显示支撑网的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1、超薄磨耗层;2、透水层;3、排水层;31、第一排水槽;32、第二排水槽;33、第一引流部;34、第二引流部;4、防水封层;5、引流管;6、排水管;7、支撑网;8、土工布。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设排水结构的道路面层,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超薄磨耗层(1)、透水层(2)和排水层(3),透水层(2)与排水层(3)之间设置有防水封层(4),防水封层(4)宽度方向上由中间向两侧均倾斜向下;排水层(3)顶面的中间处开设有第一排水槽(31),排水层(3)顶面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排水槽(32),第一排水槽(31)和第二排水槽(32)均沿着路面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均贯穿防水封层(4);第二排水槽(32)和第一排水槽(31)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引流管(5),两个第二排水槽(32)远离第一排水槽(31)的一侧均设置有排水管(6),排水管(6)与第二排水槽(32)内部连通,排水管(6)与第二排水槽(32)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设排水结构的道路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槽(31)位于第二排水槽(32)上方,引流管(5)远离第一排水槽(31)的一端倾斜向下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设排水结构的道路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槽(31)底面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倾斜向下,引流管(5)顶端与第一排水槽(31)底部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设排水结构的道路面层,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排水槽(32)底面均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向下,排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从奎,庞晗,孙克斌,张明媚,刘学,申雍,刘文济,丁茜,徐镜博,何佳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易成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