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缓冲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1337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缓冲部件,可以在不降低硬度的情况下抑制反作用力,并可以降低关闭开关部件的难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车辆的缓冲部件,其支承开关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侧部,所述开关部件开闭车身的后部开口部,缓冲部件设置在车身或开关部件上,并具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配置为在关闭开关部件时可以与配合部件抵接,抵接面具有肋,所述肋朝向配合部件向车身的上方向外侧或下方向外侧凸出。方向外侧凸出。方向外侧凸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缓冲部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缓冲部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已知一种车辆的后部结构,在车身的后部开口部上可开闭地安装作为开闭部件的后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0003]在该现有技术中,在后门的宽度方向的侧部设置向车厢侧凸出的缓冲部件(buffer member)。缓冲部件具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与设置在后部开口部的周缘的挡风雨条抵接。当后门封闭时,缓冲部件使整个抵接面与挡风雨条接触,由此,以整个抵接面吸收关闭时的载荷。
[0004][先前技术文献][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

2471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8]现有的缓冲部件使整个抵接面与挡风雨条抵接来吸收后门的载荷。因此,在缓冲部件较硬时,缓冲部件所产生的较强的反作用力可能会使后门难以关闭。然而,如果为了容易关闭后门而软化缓冲部件以抑制反作用力,由于缓冲部件的硬度(强度)相对于施加给缓冲部件的载荷不足,以及,缓冲部件的硬度(强度)不足,因此,当后门被强制关闭的情况下,存在设置在后门或车身上的接收部件或车身会变形或破损的问题。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缓冲部件,可以在不降低硬度的情况下抑制反作用力,并可以降低关闭开关部件的难度,以及可以防止在强制关闭开关部件等时设置在开关部件或车身上的接收部件或车身变形或破损等。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0011](1)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的缓冲部件是一种车辆(例如,后述的车辆100)的缓冲部件(例如,后述的缓冲部件3,3A,3B,3C),其支承开关部件(例如,后述的后门1)的宽度方向(例如,后述的Y1

Y2方向)的侧部(例如,后述的侧部12),所述开关部件开闭车身(例如,后述的车身101)的后部开口部(例如,后述的后部开口部102),前述缓冲部件设置在前述开关部件或前述车身上,并具有抵接面(例如,后述的抵接面331),所述抵接面配置为在关闭前述开关部件时可以与配合部件(例如,后述的接收部件4或车身101)抵接,前述抵接面具有肋(例如,后述的肋35),所述肋朝向前述配合部件向前述车身的上方向外侧(例如,后述的Z1方向)或下方向外侧(例如,后述的Z2方向)凸出。
[0012](2)可选地,在上述(1)所述的车辆的缓冲部件中,在前述抵接面的内部具有凸出部(例如,后述的凸出部343),所述凸出部由金属制的芯棒部件(例如,后述的芯棒部件34)形成。
[0013](3)可选地,在上述(1)或(2)所述的车辆的缓冲部件中,前述抵接面在前述肋的附近具有凹槽(例如,后述的凹槽36)。
[0014](4)可选地,在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缓冲部件中,前述肋没有设置在不与前述配合部件抵接的前述抵接面的部位(例如,后述的部位331a,331b)上。
[0015](5)可选地,在上述(4)所述的车辆的缓冲部件中,不与前述配合部件抵接的前述部位配置在前述车身的前后方向(例如,后述的X1

X2方向)上相对于前述缓冲部件的中央部对称的位置上。
[0016](6)可选地,在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缓冲部件中,前述肋具有三角形状的横截面。
[0017](7)可选地,在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缓冲部件中,前述肋沿着前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凸出高度从前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内侧逐渐减小。
[0018](技术的效果)
[0019]根据上述(1),在关闭开关部件的状态下较小的载荷作用在缓冲部件上时,肋可以藉由与配合部件抵接来吸收载荷。由于肋自身产生的反作用力小于整个缓冲部件产生的反作用力,因此,在不降低缓冲部件的硬度的情况下可以抑制反作用力。因此,藉由该缓冲部件,降低了关闭开关部件的难度。在强制关闭开关部件时,在整个缓冲部件产生的反作用力大于作用到缓冲部件上的载荷的情况下,则肋被挤压,可以由整个抵接面吸收载荷。另外,在整个缓冲部件产生的反作用力小于作用到缓冲部件上的载荷时,肋被挤压,进而可以由整个抵接面吸收载荷。因此,藉由该缓冲部件3,即使在作用较大的载荷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支承开关部件。
[0020]根据上述(2),由于在缓冲部件的抵接面的内部设置由金属制的芯棒部件形成的凸出部,因此,即使在肋被挤压而由缓冲部件的整个抵接面吸收载荷的情况下,也可以藉由芯棒部件的凸出部来防止整个抵接面发生较大的变形。因此,缓冲部件可以稳定地产生比载荷更大的反作用力。
[0021]根据上述(3),在对缓冲部件作用了肋被挤压这种程度的较大的载荷时,肋的周边可以向凹槽平滑地变形。因此,藉由该缓冲部件,可以有效地吸收较大的载荷。
[0022]根据上述(4),由于缓冲部件上没有设置不与配合部件抵接的不必要的肋,因此,缓冲部件的重量轻且成本低。
[0023]根据上述(5),在开关部件的左右侧可以通用重量轻且能够以低成本构成的缓冲部件。
[0024]根据上述(6),肋相对于作用在缓冲部件上的载荷可以容易地从尖端侧开始变形。而且,肋由于与抵接面相接的根侧较粗,因此,耐载荷性高,耐久性优异。
[0025]根据上述(7),肋更容易变形,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缓冲部件产生的反作用力。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从后方侧看到的车辆的立体图。
[0027]图2是沿着图1中的A

A线的剖面图。
[0028]图3是绘示出开关部件的后部侧的侧面图。
[0029]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的正面图。
[0030]图5是从抵接面侧看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的立体图。
[0031]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的侧面图。
[0032]图7是绘示出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作用较小的载荷的状态的图。
[0033]图8是绘示出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作用较大的载荷的状态的图。
[0034]图9是从抵接面侧看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的立体图。
[0035]图10是绘示出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作用较小的载荷的状态的图。
[0036]图11是绘示出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作用较大的载荷的状态的图。
[0037]图12是从缓冲部件的背面侧看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与配合部件的关系的图。
[0038]图13是从缓冲部件的抵接面侧看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与配合部件的关系的图。
[0039]图14是从缓冲部件的背面侧看到的配置在开关部件的一个侧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与配合部件的关系的图。
[0040]图15是从第一抵接面侧看到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的图。
[0041]图16是从缓冲部件的背面侧看到的配置在开关部件的另一侧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与配合部件的关系的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缓冲部件,其支承开关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侧部,所述开关部件开闭车身的后部开口部,其特征是,前述缓冲部件设置在前述开关部件或前述车身上,并具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配置为在关闭前述开关部件时可以与配合部件抵接,前述抵接面具有肋,所述肋朝向前述配合部件向前述车身的上方向外侧或下方向外侧凸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缓冲部件,其特征是,在前述抵接面的内部具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由金属制的芯棒部件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缓冲部件,其特征是,前述抵接面在前述肋的附近具有凹槽。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宅良典林启介岸田司郑景成松沢瑞隆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