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及采用其的空调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采用其的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空调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以及家庭生活之中,空调机组五花八门,然而没有一种空调机组适用于任何空调系统应用的万能式空调机组。特别是水冷却形式的空调机组,在当下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状况下,一般空调机组很容易被腐蚀。众所周知,空调机组的压缩机可以无故障正常运行 20年以上,但换热器最多七八年就报废了,寿命很少能超过十年以上的。
[0003]污水源热泵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油田含油污水储量极大,油田含油污水水源热泵需求量庞大。然而,都需要耐腐蚀的的热泵空调机组的研发。当今,能源塔、热源塔热泵应用猛增,适应防冻液腐蚀性水溶液循环制热运行的空调机组,特别是盐水溶液循环,且耐腐蚀性强、高耐用性的空调机组,目前尚没有开发出该类型产品。虽然当下壳管式换热器有铝青铜等海军铜管作为耐海水换热管,但耐久性也只有5~6年左右。然而钛合金管耐海水效果优异,但是价格昂贵,应用成本较高难以大面积推广。
[0004]钎焊板式换热器目前已有不锈钢304和不锈钢316材质的板式换热器,但针对海水以及海盐防冻液运行时,使用304和316不锈钢材质的钎焊板式换热器均无法承受其腐蚀。由于钎焊板式换热器采用黄铜作为焊接材料,黄铜焊接部位被腐蚀后易开裂,导致钎焊板式换热器失效报废。
[0005]钎焊板式换热器体积小、重量轻、不结垢、换热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空调机组的制造中,研发出耐腐蚀性强的换热板材和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剂换热侧和介质换热侧;所述制冷剂换热侧和/或介质换热侧由耐腐蚀材质制成,且制冷剂换热侧和/或介质换热侧连接的焊缝处通过耐腐材料的焊料焊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由板式换热器(91)构成,所述板式换热器(91)包括制冷剂进口(92)、制冷剂出口(93)、水或液进口(94)、水或液出口(95)、端板(96)、换热板片(97)、底板(98)、板片连接处钎焊(190);所述端板端板(96)、换热板片(97)和底板(98)之间板片连接通过钎焊焊接;所述端板(96)、换热板片(97)、底板(98)、板片连接处钎焊(190)以及进、出接口均为耐腐蚀材质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板式换热器(91)中的端板(96)、换热板片(97)、底板(98)以及进、出接口均为双相不锈钢板或钛板材质;所述焊缝采用适合双相不锈钢或钛板材质焊料钎焊焊接,且耐酸、碱、盐腐蚀介质的焊接材料钎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连接处钎焊(190)焊接材料为铍铜。5.一种万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空调机组(2),该空调机组(2)包括压缩机(3)、第一换热器(4)、膨胀阀(5)和第二换热器(6);所述第二换热器(6)采用如权利要求1
‑
4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压缩机(3)排气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4)制冷剂换热侧(11)的一端,所述述第一换热器(4)制冷剂换热侧(11)的另一端连所述膨胀阀(5)的一端,所述膨胀阀(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6)的制冷剂换热侧(10)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6)制冷剂换热侧(10)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3)的吸气端相连,所述第一换热器(4)水换热侧(12)的一端连接冷却水出口(15),所述第一换热器(4)水换热侧(12)的另一端与冷却水进口(16)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6)水换热侧(9)的一端连接冷冻水进口(13),所述第二换热器(6)水换热侧(9)的另一端与冷冻水出口(14)相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万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组(2)还包括第一循环泵(7)和第二循环泵(8);所述第一循环泵(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4)水换热侧(12)的一端,所述第一循环泵(7)的另一端与冷却水进口(16)相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4)水换热侧(12)的另一端与冷却水出口(15)相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泵(8)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6)水换热侧(9)的一端,所述第二循环泵(8)的另一端与冷冻水出口(14)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6)水换热侧(9)的另一端与冷冻水进口(13)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万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组(2)还包括四通换向阀(17);所述四通换向阀(17)包括四通换向接口(18、19、20、21)以及四通换向阀门(22、23、24、25);所述四通换向接口(18)分别与所述四通换向阀门(22、24)的一端和所述压缩机(3)的排气端相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门(22)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接口(19)相连接,所述四通换
向阀门(24)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接口(21)相连接,所述四通换向接口(20)分别与四通换向阀门(23、25)的一端和所述压缩机(3)的吸气端相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门(23)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接口(21)相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门(25)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接口(19)相连接,所述四通换向接口(19)与第一换热器(4)制冷剂换热侧(1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四通换向接口(21)与第二换热器(6)制冷剂换热侧(10)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4)水换热侧(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循环泵(7)的一端,所述第一循环泵(7)的另一端与与空调冷热媒水入口(106)相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4)水换热侧(12)的另一端与空调冷热媒水出口(105)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6)水换热侧(9)的一端与热源水进口(107)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6)水换热侧(9)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循环泵(8)与热源水出口(108)相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万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组(2)还包括配电装置(26)、检测自控装置(28)、远程监控装置(30);所述配电装置(26)包括配电柜(27),所述配电柜(27)的输入端通过电源接口(32、33、34、35、)与供电电源相连接,所述配电柜(27)的输出端与压缩机(3)、第一循环泵(7)、第二循环泵(8)、检测自控装置(28)、远程监控装置(30)的电源端相连接;所述检测自控装置(28)包括检测和/或自动控制柜(29),所述检测和/或自动控制柜(29)与所述压缩机(3)、所述第一循环泵(7)、所述第二循环泵(8)的所需检测控制端相连接;所述远程监控装置(30)包括移动通信3G或4G或5G或无线局域网远程监控装置(31),所述移动通信3G或4G或5G或无线局域网远程监控装置(31)与所述检测和/或自动控制柜(29)相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万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塔(36);所述冷却塔(36)包括塔风机(37)、塔进风口(38)、塔喷淋装置(39);所述冷却塔(36)底部配置冷却水(40),所述塔喷淋装置(39)配置在所述塔风机(37)与所述塔进风口(38)之间,所述塔风机(37)配置在所述塔喷淋装置(39)的上部,所述塔进风口(38)配置在所述塔喷淋装置(39)的下部,且配置在所述冷却水(40)液面的上面;所述冷却水(40)通过塔水或液出口(41)经冷却水进口(16)与第一循环泵(7)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塔喷淋装置(39)经喷淋水或液入口(42)通过冷却水出口(15)与第一换热器(4)水换热侧(12)的一端相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万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气能塔(45);所述空气能塔(45)包括塔风机(37)、塔进风口(38)、塔喷淋装置(39);所述空气能塔(45)底部配置防冻液(46),所述塔喷淋装置(39)配置在所述塔风机(37)与所述塔进风口(38)之间,所述塔风机(37)配置在所述塔喷淋装置(39)的上部,所述塔进风口(38)配置在所述塔喷淋装置(39)的下部,且配置在所述防冻液(46)液面的上面;所述防冻液(46)通过塔水或液出口(41)经热源水进口(107)与第二换热器(6)水换热侧(9)的一端相连接,喷淋水或液入口(42)通过热源水出口(108)与第二循环泵(8)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泵(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6)水换热侧(9)的另一端相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6、7、8、9或10所述的万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配机房(1)、空调机组(2)、配电装置(26)、检测自控装置(28)、远程监控装置(30)、冷却塔(36)、空
气能塔(45);所述空调机组(2)中的压缩机(3)、第一换热器(4)、膨胀阀(5)、第二换热器(6)、第一循环泵(7)、第二循环泵(8)和四通换向阀(17)设置在所述装配机房(1)内;或者,所述空调机组(2)中的压缩机(3)、第一换热器(4)、膨胀阀(5)、第二换热器(6)、第一循环泵(7)、第二循环泵(8)、四通换向阀(17)、配电装置(26)、检测自控装置(28)、远程监控装置(30)设置在所述装配机房(1)内;所述空气能塔(45)配置在所述装配机房(1)上面并构成一体结构或所述空气能塔(45)配置在所述装配机房(1)一侧并构成一体结构。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万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万能空调系统还包括蓄能输出隔离换热器(48)、蓄能输出循环泵(51)、空调输出循环泵(52)、蓄能水箱(59);所述蓄能输出隔离换热器(48)包括隔离一次换热侧(49)、隔离二次换热侧(50),所述隔离一次换热侧(49)的一端与蓄能接口(55)相连接,所述隔离一次换热侧(4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蓄能输出循环泵(51)的一端,所述蓄能输出循环泵(51)的另一端与蓄能接口(56)相连接,所述隔离二次换热侧(50)的一端与空调冷热媒水进口(53)相连接,所述所述隔离二次换热侧(50)的另一端与所述空调输出循环泵(52)的一端连接,所述空调输出循环泵(52)的另一端与空调冷热媒水出口(54)相连接;所述蓄能水箱(59)通过蓄能水箱接口(60)经蓄能水出口(55)与所述蓄能输出隔离换热器(48)的隔离一次换热侧(49)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蓄能水箱(59)的蓄能水箱接口(61)连通蓄能水箱(59)的蓄能水(62),并经蓄能水进口(56)与所述蓄能输出循环泵(5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蓄能输出循环泵(51)的另一端,与所述蓄能输出隔离换热器(48)的隔离一次换热侧(49)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蓄能水箱(59)通过蓄能水箱接口(63)连通蓄能水(62)并经空调冷热媒水进口(106)通过第一循环泵(7)与第一换热器(4)的水换热侧(1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蓄能水箱(59)通过蓄能水箱接口(64)经空调冷热媒水出口(105)与所述第一换热器(4)的水换热侧(12)的另一端相连接。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万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气能塔(45)、蓄能输出隔离换热器(48)、蓄能输出循环泵(51)、空调输出循环泵(52)、蓄能水箱(59)、热回收水箱(65)、高温冷却隔离换热器(79)、高温水循环泵(75)、冷却循环泵(78);所述热回收水箱(65)包括热回收循环进水口(69)、热回收循环出水口(70)、高温冷却循环接口(76)、高温冷却循环接口(85)、热回收转换阀门(71、72、73、74);所述热回收循环进水口(69)连通热回收水(66),并通过热回收转换阀门(71)分别连接热回收转换阀门(73)的一端和热源水出口(108),并通过热源水出口(108)与第二循环泵(8)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泵(8)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6)的水换热侧(9)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热回收循环出水口(70)连通热回收水(66),并通过热回收转换阀门(72)分别连接热回收转换阀门(74)和热源水进口(107),并通过热源水进口(107)与第二换热器(6)的水换热侧(9)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热回收转换阀门(74)的另一端与塔水或液出口(41)相连接,所述高温冷却隔离换热器(79)的一次换热侧(80)的一端通过热回收接口(82)连接高温冷却循环接口(85),所述高温冷却隔离换热器(79)的一次换热侧(8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高温水循环泵(75)的一端,所述高温水循环泵(75)的另一端经热回收接口(77)与高温冷却循环接口(76)相连接,且所述高温冷却循环接口(76)与热回收高温水(67)连通,所述高温
冷却隔离换热器(79)的二次换热侧(81)的一端经热回收接口(83)通过热回收转换阀门(86)连接塔水或液出口(41),且塔水或液出口(41)与防冻液(46)连通,所述高温冷却隔离换热器(79)的二次换热侧(81)的另一端通过冷却循环泵(78)经热回收接口(84)与喷淋水或液入口(42)以及所述热回收转换阀门(73)的另一端相连接。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万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闭式空气能塔(118)、空调机组(2);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18)包括至少一组盘管换热器(119)、盘管换热器接口(114、115)、塔喷淋泵(116)、喷淋装置(121)、闭式塔风机(124);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18)底部配置所述液或水储箱(117),所述塔喷淋泵(116)的一端与所述液或水储箱(117)连接,并与液或水(127)连通,所述塔喷淋泵(116)的另一端与所述喷淋装置(121)相连接,并与喷淋装置(121)内喷淋储液(122)连通;所述闭式塔风机(124)配置在喷淋装置(121)的上方,所述喷淋装置(121)配置在闭式塔风机(124)的下方,且配置在盘管换热器(119)的上方,所述盘管换热器(119)的下方设置在所述液或水储箱(117)的上部,并配置在所述液或水(127)液面的上方;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18)盘管换热器(119)的一端经盘管换热器接口(114)通过热源水出口(108)连接第二循环泵(8)的一端,所述第二循环泵(8)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换热器(6)水换热侧(9)的一端,所述第二换热器(6)水换热侧(9)的另一端,经热源水进口(107)通过盘管换热器接口(115)与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18)盘管换热器(119)的另一端相连接。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万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闭式空气能塔(130)、空调机组(2);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30)包括塔喷淋泵(116)、液或水储箱(117)、至少一组盘管换热器(131)、喷淋装置(121)、闭式塔风机(124);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30)底部配置所述液或水储箱(117),所述塔喷淋泵(116)的一端与所述液或水储箱(117)连接并与液或水(127)连通,所述塔喷淋泵(116)的另一端与所述喷淋装置(121)相连接,并与喷淋装置(121)内喷淋储液(122)连通;所述闭式塔风机(124)配置在所述喷淋装置(121)的上部,所述喷淋装置(121)配置在所述闭式塔风机(124)与所述盘管换热器(131)之间,且所述喷淋装置(121)配置在所述盘管换热器(131)的上部,所述盘管换热器(131)的下部与所述液或水储箱(117)之间配置填料(132),且所述填料(132)配置在所述液或水储箱(117)内的液或水(127)液面的上方;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30)盘管换热器(131)的一端经盘管换热器接口(114)通过热源水出口(108)连接第二循环泵(8)的一端,所述第二循环泵(8)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换热器(6)水换热侧(9)的一端,所述第二换热器(6)水换热侧(9)的另一端,经热源水进口(107)通过盘管换热器接口(115)与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30)盘管换热器(131)的另一端相连接。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的万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配机房(1)、空调机组(2)、闭式空气能塔(118)或闭式空气能塔(130);所述空调机组(2)中的压缩机(3)、第一换热器(4)、膨胀阀(5)、第二换热器(6)、第一循环泵(7)、第二循环泵(8)和四通换向阀(17)设置在所述装配机房(1)内;或者,所述空调机组(2)中的压缩机(3)、第一换热器(4)、膨胀阀(5)、第二换热器(6)、第一循环泵(7)、第二循环泵(8)、四通换向阀(17)、配电装置(26)、检测自控装置(28)、远程
监控装置(30)设置在所述装配机房(1)内;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18)或闭式空气能塔(130);配置在所述装配机房(1)上面并构成一体结构或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18)或闭式空气能塔(130)配置在所述装配机房(1)一侧并构成一体结构。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万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组(2)包括压缩机(3)、第一换热器(4)、膨胀阀(5)、四通换向阀(17)、气液分离器(111),以及闭式空气能塔(118);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18)包括至少一组盘管换热器(119)、塔喷淋泵(116)、喷淋装置(121)、闭式塔风机(124);所述第二换热器由盘管换热器(119)替代;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18)底部配置所述液或水储箱(117),所述塔喷淋泵(116)的一端与所述液或水储箱(117)连接,并与液或水(127)连通,所述塔喷淋泵(116)的另一端与所述喷淋装置(121)相连接,并与喷淋装置(121)内喷淋储液(122)连通;所述闭式塔风机(124)配置在喷淋装置(121)的上方,所述喷淋装置(121)配置在闭式塔风机(124)的下方,且配置在盘管换热器(119)的上方,所述盘管换热器(119)的下方在所述液或水储箱(117)的上部,并配置在所述液或水(127)液面的上方;所述四通换向接口(18)分别与所述四通换向阀门(22、24)的一端和所述压缩机(3)的排气端相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门(22)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接口(19)相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门(24)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接口(21)相连接,所述四通换向接口(20)分别与四通换向阀门(23、25)的一端和所述气液分离器(111)的气液分离器进气端(113)相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门(23)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接口(21)相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门(25)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接口(19)相连接,所述四通换向接口(19)与第一换热器(4)制冷剂换热侧(1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4)制冷剂换热侧(11)的另一端与所述膨胀阀(5)的一端相连,所述膨胀阀(5)的另一端与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18)的盘管换热器(119)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18)的盘管换热器(119)的另一端与所述四通换向接口(21)相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111)的气液分离出气端(112)与所述压缩机(3)的吸气端相连接。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万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闭式空气能塔(130);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30)包括塔喷淋泵(116)、液或水储箱(117)、至少一组盘管换热器(131)、喷淋装置(121)、闭式塔风机(124);所述第二换热器由盘管换热器(131)替代;所述闭式空气能塔(130)底部配置所述液或水储箱(117),所述塔喷淋泵(116)的一端与所述液或水储箱(117)连接并与液或水(127)连通,所述塔喷淋泵(116)的另一端与所述喷淋装置(121)相连接,并与喷淋装置(121)内喷淋储液(122)连通;所述闭式塔风机(124)配置在所述喷淋装置(121)的上部,所述喷淋装置(121)配置在所述闭式塔...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