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接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9710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4 0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剥离荷载输入时,防止应力向粘合材料的凸缘角部侧端部集中的板接合结构。该板接合结构设有:第1板构件,具备板主体部、角部、第1凸缘部;第2板构件,与第1凸缘部相对配置;接合部,在第1凸缘部和第2板构件接触状态下进行接合;粘合材料,在角部的纵长方向连续设置且粘合各要素;其中,第1板构件在接合部附近具备荷载传递部,该荷载传递部设于上述各要素,之间,且与板主体部构成的角度大于板主体部与第1凸缘部的短幅方向构成的角度,荷载传递部的凸缘部短幅方向的凸缘末端侧的端部在第1凸缘部的短幅方向上,位于接合部角部侧的端部和末端侧端部之间的区域。部侧的端部和末端侧端部之间的区域。部侧的端部和末端侧端部之间的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接合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板接合结构,详细来说,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板接合结构具备:第1板构件,其具备板主体部和从该板主体部介由角部延伸的第1凸缘部;第2板构件,其与上述第1凸缘部相对配置,其中,上述第1板构件的第1凸缘部和上述第2板构件通过接合部及粘合材料接合固定。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在对通过粘合材料进行的粘合以及点焊等的接合部进行组合使用的凸缘部的接合技术(例如胶接点焊)中,为了切实地保证粘合材料的接合强度,像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设置接合部并形成能确保粘合材料的厚度的粘合材料涂布空间是有效的。
[0003]另一方面,如果确保了粘合材料的厚度,若由于重复荷载而向该粘合材料输入剥离荷载的话,则在该粘合材料产生应力的集中部,可能会成为开裂的起点。
[0004]当粘合材料产生开裂时,该粘合材料开裂的进展速度快,粘合材料完全不再对强度作出贡献,应力会集中在点焊的接合部(熔核),该接合部会断裂。
[0005]如果汽车的板接合结构采用这种板接合结构,在车辆正常行驶时,会由于重复荷载而向上述粘合材料输入剥离荷载。
[0006]因此,需要防止上述粘合材料产生开裂。
[0007]而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结构,该结构中,在一个座舱侧凸缘的角部设置隆起部,该隆起部的隆起面与该座舱侧凸缘平行,在与该座舱侧凸缘相对并抵接的另一个凸缘和上述隆起部之间填充粘合材料。
[0008]但是,该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结构中,从降低针对上述粘合材料的凸缘角部侧端部的剥离荷载的观点来看还不充分。
[0009]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8213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6-21326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此,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有剥离荷载输入时,能够防止应力向粘合材料的凸缘角部侧端部集中的板接合结构。
[0011]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板接合结构设有:第1板构件,其具备板主体部和从该板主体部介由角部延伸的第1凸缘部;第2板构件,其与上述第1凸缘部相对配置;接合部,其在上述第1凸缘部和上述第2板构件接触的状态下对该二者进行接合;粘合材料,其沿上述角部的纵长方向连续设置且粘合上述第1凸缘部和上述第2板构件;其中,上述第1板构件在上述接合部
的附近具备荷载传递部,该荷载传递部设于上述板主体部和上述第1凸缘部之间,且其与上述板主体部构成的角度设定为大于上述板主体部与上述第1凸缘部的短幅方向构成的角度;上述荷载传递部的凸缘部短幅方向的凸缘末端侧的端部在上述第1凸缘部的短幅方向上,位于上述接合部的角部侧的端部与该接合部的凸缘部短幅方向的凸缘末端侧的端部之间的区域。
[0012]上述板构件包括金属构件及纤维增强塑料,且包括均为钢板、均为铝板这样的相同材料接合、以及钢板与铝板的接合这样的不同材料接合。
[0013]而且上述接合部包括机械接合、即通过螺栓、螺母、铆钉、自冲铆钉(self

piercing rivet,所谓的SPR)进行的接合或单侧机械接合,除此之外,还包括作为电阻焊的点焊、摩擦搅拌接合焊接以及激光焊接。
[0014]并且,上述角部不仅包括板主体部与第1凸缘部呈直角相交,为了能够进行成型加工,也包括板主体部和第1凸缘部介由弯曲形状部(所谓的R部)连结。
[0015]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6]即,通过设置荷载传递部,将向粘合材料的角部侧端部输入的剥离荷载从板主体部介由上述荷载传递部向该荷载传递部的凸缘末端侧端部传递,由此能够降低向粘合材料的角部侧端部输入的荷载。在此,剥离荷载是指让第1凸缘部和第2板构件分离的方向的剥离荷载。
[0017]且荷载传递部的凸缘末端侧的端部成为变形起点,该变形起点位于接合部附近,因此能够向接合部分散荷载,能够降低向粘合材料的角部侧端部输入的剥离荷载。
[0018]因此,在有剥离荷载输入时,能够防止应力向粘合材料的凸缘角部侧端部集中。即,使剥离荷载介由荷载传递部向上述接合部进行应力分散,由此能够降低向粘合材料的角部侧端部输入的荷载。
[0019]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中,上述接合部在上述第1凸缘部的纵长方向间隔地设有复数个,上述荷载传递部的上述凸缘末端侧的端部设置于连接与上述荷载传递部在凸缘部纵长方向上相邻的上述接合部的中央部之间的假想线上。
[002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切实地向上述接合部传递荷载,实现荷载分散。
[0021]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中,在上述第2板构件设置从第2板主体部介由第2角部延伸的第2凸缘部,该第2凸缘部与上述第1凸缘部相对配置,上述第2板构件在上述接合部的附近具备第2荷载传递部,该第2荷载传递部设于上述第2板主体部和上述第2凸缘部之间,且其与上述第2板主体部构成的角度设定为大于上述第2板主体部和上述第2凸缘部的短幅方向构成的角度,上述第2荷载传递部的凸缘部短幅方向的凸缘末端侧的端部和上述第1板构件的荷载传递部的上述凸缘末端侧的端部设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处。
[002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输入第2板构件的剥离荷载也会向第2荷载传递部的凸缘末端侧的端部传递。第1板构件的荷载传递部的凸缘末端侧的端部和第2板构件的第2荷载传递部的凸缘末端侧的端部设于大致相同位置,因此能够让应力集中的点集中在一块儿,因此,能够切实地向接合部分散荷载。
[0023]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中,上述荷载传递部由加强筋形成,上述粘合材料填充于该加强筋的内部空间。
[0024]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不仅在上述角部,粘合材料还填充于加强筋的内部空间,因此
能够防止应力集中于该粘合材料的角部侧端部。
[0025]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中,上述荷载传递部及上述第2荷载传递部由加强筋形成,上述粘合材料填充于上述两加强筋的内部空间。
[0026]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第1板构件和第2板构件双方具备由加强筋构成的荷载传递部、第2荷载传递部的结构中,粘合材料不仅在上述角部,还填充于各加强筋的内部空间,因此能够防止应力集中于粘合材料的角部侧端部,还能够实现粘合材料带来的接合强度的提高。
[0027]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中,上述加强筋的内部空间中的上述粘合材料的凸缘末端侧的端部设于上述接合部的角部侧端部与该接合部的凸缘部短幅方向的凸缘末端侧端部之间的区域。
[002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将粘合材料的厚度薄的凸缘末端侧端部设于上述范围内,因此有如下效果。
[0029]即,粘合材料的凸缘末端侧的端部从荷载输入的板主体部向凸缘短幅方向的凸缘末端侧离开,输入的弯矩变大,因此易变形。通过将该易变形的凸缘末端侧的端部设于上述区域内,荷载传递部的与接合部对应的区域易变形,能够向接合部分散荷载。
[0030]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中,上述加强筋具备随着朝向上述第1凸缘部的短幅方向中的末端侧方向且朝向上述第2板构件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通过该倾斜面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设有:第1板构件,其具备板主体部和从该板主体部介由角部延伸的第1凸缘部;第2板构件,其与上述第1凸缘部相对配置;接合部,其在上述第1凸缘部和上述第2板构件接触的状态下,对该二者进行接合;粘合材料,其沿上述角部的纵长方向连续设置且粘合上述第1凸缘部和上述第2板构件;其中,上述第1板构件在上述接合部的附近具备荷载传递部,该荷载传递部设于上述板主体部和上述第1凸缘部之间,且其与上述板主体部构成的角度设定为大于上述板主体部与上述第1凸缘部的短幅方向构成的角度;上述荷载传递部的凸缘部短幅方向的凸缘末端侧的端部在上述第1凸缘部短幅方向上,位于上述接合部的角部侧端部与该接合部的凸缘部短幅方向的凸缘末端侧端部之间的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接合部在上述第1凸缘部的纵长方向上间隔地设有复数个,上述荷载传递部的上述凸缘末端侧的端部设置于连接与上述荷载传递部在凸缘部的纵长方向上相邻的上述接合部的中央部之间的假想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板构件设置从第2板主体部介由第2角部延伸的第2凸缘部,该第2凸缘部与上述第1凸缘部相对配置,上述第2板构件在上述接合部的附近具备第2荷载传递部,该第2荷载传递部设于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若林充宫本康史中前隆行河井范之大江哲平木村大树山本研一键元皇树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