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9112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4 0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器件,包括:基底以及依次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二导电膜、第二底涂层、电极化变色膜、第一底涂层、第一导电膜和保护膜。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所述基底上,所述第二底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上,所述电极化变色膜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涂层上,所述的第一底涂层设置在所述电极化变色膜上,所述第一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涂层上,所述保护膜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电极化变色膜上下设置第一底涂层和第二底涂层,使用底涂剂在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上涂覆具聚合物底涂层,能够有效提高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的粘接强度,这为实现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的大面积涂布成卷提供了可能。变色光学薄膜的大面积涂布成卷提供了可能。变色光学薄膜的大面积涂布成卷提供了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器件


[0001]本技术涉及光学薄膜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器件。

技术介绍

[0002]智能调光玻璃(膜)产品因其具有透光率可调、遮光、隔热、节能和隐私等诸多功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办公隔断、建筑、汽车、高铁等领域,极具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目前,市面上基于不同原理的调光技术主要有聚合物分散液晶技术(PDLC)、电致变色技术(EC)和悬浮粒子器件技术(SPD)三种。
[0003]现有技术的PDLC膜和SPD膜普遍是将相应的涂膜浆料涂覆在具有ITO(氧化铟锡)导电层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片上制成的。但是由于PET膜本身具有高度结晶性,致使PET薄膜很难与其他物质粘合或者粘合的效果较差。涂膜浆料在具有ITO导电层的PET膜上较差的附着力,将不利于电致变色薄膜的大面积涂布成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器件,采用各膜层的组合,实现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器件的大面积涂布成卷。
[0005]一种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器件,包括:基底以及依次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二导电膜、第二底涂层、电极化变色膜、第一底涂层、第一导电膜和保护膜。
[0006]所述的第二导电层设置所述基底上,所述的第二底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上,所述的电极化变色膜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涂层上,所述的第一底涂层设置在所述电极化变色膜上,所述的第一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涂层上,所述的保护膜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
[0007]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为氧化铟锡导电膜、银纳米线导电膜、铜纳米线导电膜、ZnO导电膜中的一或多种(即至少一种)。
[0008]所述的第二底涂层和第一底涂层为聚氨酯丙烯酸酯涂层、聚酯丙烯酸酯涂层、硅胶树脂涂层中的一种或多种(即至少一种)。所述的第二底涂层的厚度为2

40μm,所述的第一底涂层的厚度为2

40μm。
[0009]所述的电极化变色膜包括聚合物膜以及设置在所述聚合物膜中的电极化粒子,所述的电极化粒子为二氧化钛纳米粒子、氧化锌纳米粒子、碳黑材料或者有机

无机杂化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至少一种)。所述的聚合物膜由低聚物和可紫外光交联共聚物形成,所述的低聚物为聚丙烯酸辛酯和聚丙烯酸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可紫外光交联共聚物为聚丙烯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
[0010]所述的电极化变色膜的厚度为40~150μm。
[0011]所述的保护膜为PET膜。
[0012]本技术在制备电极化光学薄膜前,使用硅树脂底涂剂在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上涂覆一层具有一定厚度的聚合物底涂层,能够有效提高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的粘接
强度,这为实现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的大面积涂布成卷提供了可能。
[0013]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底涂层形成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1)将底涂剂与相关溶剂按一定比例配成溶液。
[0015](2)将得到的底涂剂溶液涂布在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上,并将涂好的膜放入烘箱中加热固化成膜。
[0016]所述的底涂剂为聚氨酯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硅胶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7]所述的底涂层的涂膜厚度为2

40μm,优选的,底涂层的涂膜厚度为15μm。
[0018]所述的底涂层的涂布方式为刮涂和狭缝涂布中的一种或两种。
[0019]一种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0020](1)将电极化粒子和低聚物按质量比1:5~1:50加入到烧瓶中,然后加入溶剂进行充分搅拌均匀,最后使用旋转蒸发仪去除溶剂后得到乳液A。
[0021](2)往可紫外光交联固化的聚合物中加入0.1%~3%质量分数的光固化引发剂,加入有机溶剂并搅拌均匀,使用旋转蒸发仪去除溶剂后得到液体B。
[0022](3)将(1)中得到的乳液A和(2)中得到的液体B按质量比1:1~1:10进行共混。得到涂膜浆料C。
[0023](4)将(3)中得到的涂膜浆料C涂覆在底涂层上,然后将涂覆的湿膜暴露在UV光源下后,交联固化得到变色光学薄膜。
[0024]所述的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极化粒子为二氧化钛纳米粒子、氧化锌纳米粒子、碳黑或者有机

无机杂化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5]所述的低聚物为聚丙烯酸辛酯和聚丙烯酸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6]所述的可紫外光交联共聚物为聚丙烯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
[0027]步骤(1)和(2)中,所述的溶剂为四氢呋喃、乙酸乙酯、甲苯、二氯甲烷、丙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8]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的电极化粒子和低聚物按质量比1:20进行共混。
[0029]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的紫外交联聚合物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8%的光固化引发剂。
[0030]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的乳液A和液体B按照1:5进行共混制得涂膜浆料。
[0031]步骤(2)中所述的光固化引发剂为2,4,6

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
[0032]所述的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可以采用对辊、印刷、贴合、挤出等方式加工成膜。
[0033]所述的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的涂膜(即涂覆)厚度为40~150μm。最优选的,涂膜厚度为95μm。
[00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35]1、本技术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器件,采用的膜层结构具有更强的薄膜粘接强度,这为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的大面积涂膜成卷提供了可能。
[0036]2、本技术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器件的膜层结构采用溶液法进行加工,简单易操作,易实现大面积快速加工。
附图说明
[0037]图1为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2为聚丙烯酸辛酯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图;
[0039]图3为聚丙烯酸癸酯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41]如图1所示为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的结构示意图,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的基本结构为基底7以及设置在基底7上的第二导电层6、设置在第二导电层6上的第二底涂层5、设置在第二底涂层5上的电极化变色膜4、设置在电极化变色膜4上的第一底涂层3、设置在第一底涂层3上的第一导电层2以及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上的PET膜保护层。
[0042]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的低聚物聚丙烯酸辛酯、聚丙烯酸癸酯和可交联固化聚合物聚丙烯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的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所述:
[0043]聚丙烯酸辛酯的制备方法:将36.8g丙烯酸辛酯(CAS:购于湖北巨胜科技有限公司)和100mL乙酸乙酯加入到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以及依次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二导电膜、第二底涂层、电极化变色膜、第一底涂层、第一导电膜和保护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化变色光学薄膜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导电膜设置所述基底上,所述的第二底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膜上,所述的电极化变色膜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涂层上,所述的第一底涂层设置在所述电极化变色膜上,所述的第一导电膜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涂层上,所述的保护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威谢龙豪胡志诚王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迪飞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