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秦艽栽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8718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5: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秦艽栽培装置,包括下苗筒和栽苗锥,栽苗锥由多个相互配合的锥形片构成,下苗筒上滑动套装有第一连接环,下苗筒上设有驱动第一连接环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锥形片的外侧壁上设有连接片,连接片由锥形片向外方向依次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下苗筒的下端套装有第二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连接耳,第一连接孔与第一连接耳铰接,第二连接孔铰接有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上端与第一连接环固定连接,通过本申请的栽培装置,无须预先挖好苗坑,工作人员将幼苗放入下苗筒内通过操作栽培装置即可实现将秦艽幼苗种植在苗坑中,并完成覆土作业,栽培效率更高。培效率更高。培效率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秦艽栽培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秦艽种植
,特别是一种秦艽栽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秦艽是龙胆科、龙胆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30

6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基部被枯存的纤维状叶鞘包裹。须根多条,扭结或粘结成一个圆柱形的根。秦艽喜湿润、凉爽气候,耐寒。怕积水,忌强光。适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生长。
[0003]在秦艽的栽培种,现有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人工栽培幼苗,将幼苗手动种植在挖好的苗坑中,并覆土,这种栽培方式费时费力,栽培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秦艽栽培装置,解决现有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人工栽培幼苗,将幼苗手动种植在挖好的苗坑中,并覆土,这种栽培方式费时费力,栽培效率低下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秦艽栽培装置,包括下苗筒和栽苗锥,所述栽苗锥由多个相互配合的锥形片构成,所述下苗筒上滑动套装有第一连接环,所述下苗筒上设有驱动所述第一连接环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锥形片的外侧壁上设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由所述锥形片向外方向依次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下苗筒的下端套装有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连接耳,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耳铰接,所述第二连接孔铰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连接杆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外侧。
[0008]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握把,所述握把包括两个,且两所述握把对称设置在所述下苗筒的上部外侧壁上,所述下苗筒上位于所述握把的正下方设有第二连接耳,所述第二连接耳上铰接有驱动把手,所述驱动把手的下端铰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固定连接。
[0009]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驱动把手包括竖直部和倾斜部,所述竖直部和所述倾斜部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竖直部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耳铰接,所述竖直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铰接。
[0010]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竖直部的下端还设有复位弹簧,所述下苗筒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三连接耳,所述复位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三连接耳连接。
[0011]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下苗筒的下部侧壁上设有适配所述第二连接环的限位块。
[0012]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3]通过本申请的栽培装置,无须预先挖好苗坑,工作人员将幼苗放入下苗筒内通过操作栽培装置即可实现将秦艽幼苗种植在苗坑中,并完成覆土作业,栽培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0014]图1 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 为锥形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 为驱动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

下苗筒,2

栽苗锥,201

锥形片,3

第一连接环,4

连接片,401、第一连接孔,402

第二连接孔,5

第二连接环,6

第一连接耳,7

第一连接杆,8

限位块,9

握把,10

第二连接耳,11

驱动把手,1101

竖直部,1102

倾斜部,12

第二连接杆,13

复位弹簧,14

第三连接耳。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19]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1]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参考图1

3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是:
[0025]一种秦艽栽培装置,包括下苗筒1和栽苗锥2,所述栽苗锥2由多个相互配合的锥形片201构成,所述下苗筒1上滑动套装有第一连接环3,所述下苗筒1上设有驱动所述第一连接环3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锥形片201的外侧壁上设有连接片4,所述连接片4由所述锥形片201向外方向依次开设有第一连接孔401和第二连接孔402,所述下苗筒1的下端套装
有第二连接环5,所述第二连接环5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连接耳6,所述第一连接孔401与所述第一连接耳6铰接,所述第二连接孔402铰接有第一连接杆7,所述第一连接杆7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5固定连接。
[0026]具体的,所述下苗筒1的下部侧壁上设有适配所述第二连接环5的限位块8。
[0027]构成栽苗锥2的锥形片201优选为3片,既保证能顺利插入地下,又能顺利释放幼苗。
[0028]幼苗栽培时,通过将幼苗由下苗筒1上端放入,将栽苗锥2插入地下形成栽培坑,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第一连接环3向上运动,在第一连接杆7的带动下,第二连接环5及栽苗2整体向上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秦艽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苗筒(1)和栽苗锥(2),所述栽苗锥(2)由多个相互配合的锥形片(201)构成,所述下苗筒(1)上滑动套装有第一连接环(3),所述下苗筒(1)上设有驱动所述第一连接环(3)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锥形片(201)的外侧壁上设有连接片(4),所述连接片(4)由所述锥形片(201)向外方向依次开设有第一连接孔(401)和第二连接孔(402),所述下苗筒(1)的下端套装有第二连接环(5),所述第二连接环(5)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连接耳(6),所述第一连接孔(401)与所述第一连接耳(6)铰接,所述第二连接孔(402)铰接有第一连接杆(7),所述第一连接杆(7)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3)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秦艽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7)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连接环(3)的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秦艽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握把(9),所述握把(9)包括两个,且两所述握把(9)对称设置在所述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富华钱应能
申请(专利权)人:会东县多经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