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贯通地线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8612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5: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铁路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贯通地线的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夹持部和与所述夹持部固定连接的固定部;所述夹持部具有开口,且所述开口的深度小于贯通地线的直径;所述开口包括卡口段和内凹段,所述内凹段与贯通地线适配,且所述内凹段用于与贯通地线过盈配合;所述卡口段的开口间距小于贯通地线的直径;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在混凝土层的上方,将所述固定部与混凝土层接触的底面命名为A面,所述A面与所述内凹段之间最大的垂直距离和贯通地线的直径相互吻合。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得贯通地线不能轻易从内凹段中拉出,进而可以保证贯通地线在混凝土层上平顺敷设的状态,且还能够降低贯通地线被盗的概率。且还能够降低贯通地线被盗的概率。且还能够降低贯通地线被盗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贯通地线的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铁路工程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贯通地线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贯通地线是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的“核心大动脉”,起到沿线电气装置之间的等电位连接和瞬时大电流的泄放作用,为各个设备接地提供参考电位,以达到设备及人身安全防护的目的。
[0003]桥梁和隧道地段内的贯通地线一般是直接敷设于混凝土内,而不单独对贯通底线进行固定。然而,没有固定的贯通地线在发生弯曲翘起变形时,进而容易容易造成混凝土破裂,使混凝土保护强度不能满足要求。同时,贯通地线的材质大多采用铜质材料,而随着铜材价格持续上涨,再加上敷设贯通地线和混凝土包封施工工期不同步,从而贯通地线被盗现象日益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在桥梁和隧道地段内敷设贯通地线时,因不单独对贯通底线进行固定,而容易造成混凝土破裂,以及导致贯通地线容易被盗的问题,提供一种贯通地线的固定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贯通地线的固定装置,用于固定贯通地线,包括夹持部和与所述夹持部固定连接的固定部;
[0007]所述夹持部具有开口,且所述开口的深度小于贯通地线的直径;所述开口包括卡口段和内凹段,所述内凹段与贯通地线适配,且所述内凹段用于与贯通地线过盈配合;所述卡口段的开口间距小于贯通地线的直径;
[0008]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在混凝土层的上方,将所述固定部与混凝土层接触的底面命名为A面,所述A面与所述内凹段之间最大的垂直距离和贯通地线的直径相互吻合。
[0009]在混凝土层上平顺敷设贯通地线后,再通过本技术将贯通地线固定在混凝土层上。具体地,在本技术使用时,固定部与混凝土层固定连接;夹持部具有开口,且开口中的内凹段与贯通地线过盈配合,从而在本技术被固定后,可以使得贯通地线不能轻易从内凹段中拉出,进而可以保证贯通地线在混凝土层上平顺敷设的状态。另外,夹持部上开口的深度小于贯通地线的直径,从而可以保证贯通地线与开口中的内凹段完全贴实,有利于夹持部与贯通地线的稳定配合,进而有利于夹持部对贯通地线进行压实固定。在本技术中,开口中卡口段的间距小于贯通直线的直径,从而在通过挤压等方式将贯通地线设于内凹段后,可以使得贯通地线不能轻易从卡口段中脱落。本技术的固定部具有A面,固定部通过A面与混凝土层接触,且A面与内凹段之间最大的垂直距离和贯通地线的直径相互吻合,进而在将本技术固定在混凝土层上后,贯通地线能够与混凝土层接触,不会发生贯通地线与混凝土层间隔设置的情况,从而能够保证贯通地线被本技术固定的
效果。
[0010]所以,在混凝土层上平顺敷设贯通地线后,通过本技术能够将贯通地线固定在混凝土层上,且通过本技术能够使得贯通地线不能轻易从内凹段中拉出,进而可以保证贯通地线在混凝土层上平顺的敷设状态;同时,通过本技术的结构设计还能够降低贯通地线被盗的概率。
[0011]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夹持部和所述固定部均为不锈钢材质的结构件。
[0012]本技术的夹持部和固定部为不锈钢材质制成的结构件,相比于铝合金和塑料材质的结构件而言,本技术可以进一步增加贯通地线防盗的效果。
[0013]另外,根据电化学腐蚀机理,土壤中铜、不锈钢电极电位与混凝土中钢的电极电位非常接近,不易产生电化学腐蚀的问题。所以,铜质结构件或者不锈钢结构件有利于保护建构筑物内的钢筋结构;同时,又因为固定部在与混凝土层连接时,固定部可能会受到强大的冲击力,所以本技术的夹持部和固定部为不锈钢材质制成的结构件。
[0014]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夹持部和所述固定部均为非磁性材质的结构件。
[0015]不锈钢在冶炼、铸造和锻造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磁性,特别是在瞬时大电流通过时,由于电磁场的作用,不锈钢导体都会产生很强的磁性,所以常规的不锈钢是磁性导体。而贯通地线是牵引回流通道的一部分,磁性导体又会产生较大的涡流损耗。如果,本技术的夹持部和固定部选择常规的不锈钢材质制成,则本技术不仅会增加牵引回流系统的线损,进而造成电能的浪费;而且还容易因为涡流的损耗发热而导致本技术的夹持部产生形变,同时,夹持部的长期发热也会降低贯通地线的使用寿命,甚至可能存在烧毁旁边的贯通地线的情况发生。因此,本技术的夹持部和固定部均为非磁性材质。
[0016]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开口的深度为贯通地线直径的0.7

0.9倍。
[0017]在本技术固定贯通地线时,主要是通过挤压等方式使贯通地线与开口中的内凹段过盈配合,而本技术进一步将开口的深度限定为贯通地线直径的0.7

0.9倍,从而使得本技术既能够保证贯通地线与内凹段完全贴实,又能够保证本技术与混凝土层的固定连接(如果开口深度与贯通地线直径的尺寸相差较大,则会导致与混凝土层接触的固定部的厚度较厚,进而不利于通过螺钉使固定部与混凝土层相连;如果开口深度与贯通地线直径的尺寸相差较小,则会出现贯通地线与内凹段的内壁未完全贴实,贯通地线可轻易被拉出,从而使本技术起到固定贯通地线的目的)。
[0018]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卡口段内壁的两侧均设置有凸起,两侧的所述凸起相对设置,且在从所述内凹段到所述卡口段的方向上,两侧所述凸起的间隔距离逐渐增大。
[0019]通过上述结构,有利于将贯通地线挤压进内凹部。
[0020]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件和连接件,所述A面位于所述固定件的底部,所述固定件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夹持部相连,且所述连接件的底面与所述A面之间具有夹角。
[0021]由于连接件与A面之间存在夹角,所以在通过挤压的方式固定贯通地线时,可以使连接件与A面之间的夹角发生一定变形,也即可以使夹持部与A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变小,进
而有利于贯通地线与内凹部完全贴实。
[0022]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固定件上开设有螺钉孔。
[0023]通过上述结构,使得固定件可以通过螺钉与混凝土层相连。进一步的,为了使本技术能够快速地固定贯通地线,可通过炮钉枪和瓦斯射钉枪的方式,将螺钉或钢钉打入混凝土中。
[0024]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内凹段的内壁上设置有锯齿件。
[0025]在本技术中,贯通地线与内凹段过盈配合,而在内凹段内设置锯齿件,从而在贯通地线与内凹段配合后,锯齿件可以嵌入贯通地线的外护套中,进而可以进一步利于本技术固定贯通地线,防止贯通地线轻易从夹持部中拉出。
[0026]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7]1、在混凝土层上平顺敷设贯通地线后,通过本技术能够将贯通地线固定在混凝土层上,且通过本技术能够使得贯通地线不能轻易从内凹段中拉出,进而可以保证贯通地线在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贯通地线的固定装置,用于固定贯通地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部(1)和与所述夹持部(1)固定连接的固定部(2);所述夹持部(1)具有开口(11),且所述开口(11)的深度小于贯通地线的直径;所述开口(11)包括卡口段(111)和内凹段(112),所述内凹段(112)与贯通地线适配,且所述内凹段(112)用于与贯通地线过盈配合;所述卡口段(111)的开口(11)间距小于贯通地线的直径;所述固定部(2)用于固定在混凝土层的上方,将所述固定部(2)与混凝土层接触的底面命名为A面,所述A面与所述内凹段(112)之间最大的垂直距离和贯通地线的直径相互吻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通地线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1)和所述固定部(2)均为不锈钢材质的结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贯通地线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1)和所述固定部(2)均为非磁性材质的结构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通地线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宝军刘立峰陈昳夏进波杨岗邹少文王勇朱明陈德伟曾科智王兰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瑞云信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