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工位铆压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6009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双工位铆压机构,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气缸往复机构,所述第一底板上位于气缸往复机构的两侧位置设置有直线滑轨,所述直线滑轨上设置有双工位下模仁,所述双工位下模仁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双工位上模仁,所述双工位上模仁的上端位置设置上下增压缸机构,所述第一底板上在位于双工位上模仁的两侧位置设置有支撑杆,所述双工位下模仁上的底面位置设置有随动轮浮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双工位铆压机构,属于铆压领域,通过设置的双工位下模仁和双工位上模仁等结构,代替人工夹取,此机构是针对PACK软包电芯开发设计的模组铆压,机构稳定,效率高,通用型较强,此机构可以更换模仁做切换,易于不同产品铆压。品铆压。品铆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工位铆压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铆压机构领域,特别涉及双工位铆压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领域作为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大量新能源汽车以及油电混合汽车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先进的制造技术是不断地吸收传统技术,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与设计、制造、检测、管理及售后服务的制造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能耗、清洁、敏捷制造,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前沿制造技术,从本质上可以说,自动化技术和现代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通过合理的利用资源,不断地生产更加有利的设备,为世界各国经济竞争,尤其是制造技术的竞争,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市场竞争力,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的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智能和便捷,双工位铆压机构为固定PCAK软包电芯的外部铝壳的铆钉,如;增加软包表面的安全,增强美观、电芯的稳定性等,为智能产品提供了可靠的工艺,但是现有的产品铆压不到位,产品铆压后无法脱离上模仁或者下模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双工位铆压机构,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双工位铆压机构,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气缸往复机构,所述第一底板上位于气缸往复机构的两侧位置设置有直线滑轨,所述直线滑轨上设置有双工位下模仁,所述双工位下模仁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双工位上模仁,所述双工位上模仁的上端位置设置上下增压缸机构,所述第一底板上在位于双工位上模仁的两侧位置设置有支撑杆,所述双工位下模仁上的底面位置设置有随动轮浮动机构,所述双工位下模仁上设置有模座垫板,所述模座垫板上设置有下模仁导柱机构,所述模座垫板上在位于下模仁导柱机构的上方位置设置有第二铆接模,所述模座垫板上在位于第二铆接模的上方位置设置有第一铆接模,所述模座垫板上在位于第一铆接模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压料整平机构,所述模座垫板上在位于压料整平机构的上方位置设置有上铆压导柱机构。
[0006]优选的,所述气缸往复机构的外端位置设置有限排接头,所述气缸往复机构的外端上在位于限排接头的下方位置设置有气缸垫片。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板上在位于直线滑轨的下方位置设置有导轨垫板,所述直线滑轨固定安装在导轨垫板上。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板上在位于气缸往复机构的两侧位置设置楔块。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板上在位于气缸往复机构的一侧位置设置有限位调节座,所述第一底板上在位于气缸往复机构的另一侧位置设置有缓冲器座,所述限位调节座和缓冲
器座位于楔块的前方位置,所述缓冲器座上设置有第一缓冲器。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板的两侧位置设置有感应器调节座,所述感应器调节座上设置有感应支架,所述感应支架上设置有对射光电开关。
[0011]优选的,所述双工位上模仁活动安装在支撑杆上,所述支撑杆上在位于双工位上模仁下方位置设置有第二底板,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位置设置有顶板,所述上下增压缸机构固定安装在顶板上,所述双工位上模仁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垫块,所述第一垫块的外侧位置设置有第一连接块,所述上下增压缸机构的底端与第一连接块固定安装。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限位柱,且限位柱位于支撑杆的之间位置。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双工位下模仁和双工位上模仁等结构,代替人工夹取,此机构是针对PACK软包电芯开发设计的模组铆压,机构稳定,效率高,通用型较强,此机构可以更换模仁做切换,易于不同产品铆压。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第三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气缸往复机构;2、双工位下模仁;3、双工位上模仁;4、上下增压缸机构;5、上铆压导柱机构;6、压料整平机构;7、下模仁导柱机构;8、随动轮浮动机构;9、第一底板;10、直线滑轨;11、限排接头;12、第二底板;13、气缸垫片;14、模座垫板;15、导轨垫板;16、顶板;17、第一垫块;18、第一连接块;19、支撑杆;20、楔块;21、第一铆接模;22、第二铆接模;23、限位调节座;24、缓冲器座;25、感应器调节座;26、感应支架;27、第一缓冲器;28、对射光电开关;29、限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0]如图1

3所示,双工位铆压机构,包括第一底板9,第一底板9上设置有气缸往复机构1,第一底板9上位于气缸往复机构1的两侧位置设置有直线滑轨10,直线滑轨10上设置有双工位下模仁2,双工位下模仁2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双工位上模仁3,双工位上模仁3的上端位置设置上下增压缸机构4,第一底板9上在位于双工位上模仁3的两侧位置设置有支撑杆19,双工位下模仁2上的底面位置设置有随动轮浮动机构8,双工位下模仁2上设置有模座垫板14,模座垫板14上设置有下模仁导柱机构7,模座垫板14上在位于下模仁导柱机构7的上方位置设置有第二铆接模22,模座垫板14上在位于第二铆接模22的上方位置设置有第一铆接模21,模座垫板14上在位于第一铆接模21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压料整平机构6,模座垫板14上在位于压料整平机构6的上方位置设置有上铆压导柱机构5。
[002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气缸往复机构1,气缸往复机构1的外端位置设置有限排接头11,气缸往复机构1的外端上在位于限排接头11的下方位置设置有气缸垫片13。
[002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直线滑轨10,第一底板9上在位于直线滑轨10的下方
位置设置有导轨垫板15,直线滑轨10固定安装在导轨垫板15上。
[0023]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与随动轮浮动机构8相契合,第一底板9上在位于气缸往复机构1的两侧位置设置楔块20。
[0024]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限位缓冲双工位下模仁2,第一底板9上在位于气缸往复机构1的一侧位置设置有限位调节座23,第一底板9上在位于气缸往复机构1的另一侧位置设置有缓冲器座24,限位调节座23和缓冲器座24位于楔块20的前方位置,缓冲器座24上设置有第一缓冲器27。
[002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感应产品,第一底板9的两侧位置设置有感应器调节座25,感应器调节座25上设置有感应支架26,感应支架26上设置有对射光电开关28。
[002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双工位上模仁3和上下增压缸机构4,双工位上模仁3活动安装在支撑杆19上,支撑杆19上在位于双工位上模仁3下方位置设置有第二底板12,支撑杆19的上端位置设置有顶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工位铆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底板(9),所述第一底板(9)上设置有气缸往复机构(1),所述第一底板(9)上位于气缸往复机构(1)的两侧位置设置有直线滑轨(10),所述直线滑轨(10)上设置有双工位下模仁(2),所述双工位下模仁(2)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双工位上模仁(3),所述双工位上模仁(3)的上端位置设置上下增压缸机构(4),所述第一底板(9)上在位于双工位上模仁(3)的两侧位置设置有支撑杆(19),所述双工位下模仁(2)上的底面位置设置有随动轮浮动机构(8),所述双工位下模仁(2)上设置有模座垫板(14),所述模座垫板(14)上设置有下模仁导柱机构(7),所述模座垫板(14)上在位于下模仁导柱机构(7)的上方位置设置有第二铆接模(22),所述模座垫板(14)上在位于第二铆接模(22)的上方位置设置有第一铆接模(21),所述模座垫板(14)上在位于第一铆接模(21)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压料整平机构(6),所述模座垫板(14)上在位于压料整平机构(6)的上方位置设置有上铆压导柱机构(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位铆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往复机构(1)的外端位置设置有限排接头(11),所述气缸往复机构(1)的外端上在位于限排接头(11)的下方位置设置有气缸垫片(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工位铆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9)上在位于直线滑轨(10)的下方位置设置有导轨垫板(15),所述直线滑轨(10)固定安装在导轨垫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小军武国栋程刚许旭尹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欧盛自动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