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油墨、待加工面的局部保护方法和零件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15924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零件的制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保护油墨、待加工面的局部保护方法和零件的制备方法。所述保护油墨包括底涂组分和面涂组分;所述底涂组分和所述面涂组分均属于热固化型聚氨酯涂料,且所述底涂组分的主要成膜树脂为饱和聚酯树脂;所述面涂组分的主要成膜树脂为聚酯多元醇。所述的保护油墨可以保护先完成所需外观效果的区域在后续CNC处理、喷砂处理、化学抛光处理和阳极氧化处理过程中不被破坏,且保护油墨还具有易于褪去的特点。且保护油墨还具有易于褪去的特点。且保护油墨还具有易于褪去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保护油墨、待加工面的局部保护方法和零件的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零件的制备的
,特别涉及保护油墨、待加工面的局部保护方法和零件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零件的制备过程中,有在同一零件上实现不同颜色、不同光哑组合的外观效果的需求。一般而言,很难通过一次表面加工处理实现不同颜色、不同光哑组合的外观效果,而是需要多次进行包括但不限于机械加工(如CNC、喷砂等)和化学加工(如化学抛光、阳极氧化等)的表面加工处理。以铝合金零件为例,铝合金材料作为目前手机行业使用最多的外观材料,可通过阳极氧化实现高光或哑光的外观效果。但受限于工艺条件,每次阳极氧化只能实现一种外观效果,若要同时实现多种外观效果,则需要进行多次机械加工(如CNC、喷砂等)和化学加工(如化学抛光、阳极氧化等)。在这种条件下,率先完成所需外观效果的区域极易在后续制程中产生碰伤、划伤、腐蚀等缺陷,造成产品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保护油墨、待加工面的局部保护方法和零件的制备方法。所述保护油墨能够解决在同一零件上实现不同颜色、不同光哑组合的外观效果时,率先完成所需外观效果的区域极易在后续制程中产生碰伤、划伤、腐蚀等缺陷,造成产品报废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保护油墨,包括底涂组分和面涂组分;
[0006]所述底涂组分和所述面涂组分均属于热固化型聚氨酯涂料,且所述底涂组分的主要成膜树脂为饱和聚酯树脂;所述面涂组分的主要成膜树脂为聚酯多元醇;
[0007]所述底涂组分能够形成附着于待保护区域之上的底涂层,所述面涂组分能够形成附着于所述底涂层之上的面涂层,对所述面涂层远离所述底涂层的面进行表面加工处理时,所述底涂层和所述面涂层均能够保持结构完整且不脱落,且所述底涂层能够通过褪膜处理而从所述待保护区域之上褪去。
[0008]一种待加工面的局部保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于待保护区域之上涂覆如上所述的底涂组分,通过第一热固化形成底涂层,于所述底涂层之上涂覆如上所述的面涂组分,通过第二热固化形成面涂层。
[0010]一种零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采用如上所述的方法对零件的待加工面的局部区域进行保护;
[0012]对局部区域被保护的所述待加工面进行表面加工处理,得零件中间体;
[0013]对所述零件中间体进行褪膜处理,以使所述底涂层从所述待保护区域之上褪去。
[0014]与传统方案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专利技术的保护油墨包括底涂组分和面涂组分,通过对底涂组分和面涂组分的配方
设计,使面涂层能够直接抵抗表面加工处理(例如:CNC处理、喷砂处理、化学抛光处理和阳极氧化处理)对待保护区域的破坏力,保证底涂层和面涂层结构完整且不脱落,同时使底涂层能够通过褪膜处理而从所述待保护区域之上褪去。本专利技术的保护油墨可以保护率先完成所需外观效果的区域在后续表面加工处理过程中不被破坏,且在完成后续表面加工处理后,保护油墨易于褪去,可无残留地露出零件原有外观面,满足在同一零件上实现不同外观效果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局部被保护的铝合金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公开内容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1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19]术语
[0020]除非另外说明或存在矛盾之处,本文中使用的术语或短语具有以下含义:
[0021]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或/和”、“及/或”的可选范围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所列项目中任一个项目,也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所述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包括任意的两个相关所列项目、任意的更多个相关所列项目、或者全部相关所列项目的组合。
[0022]本专利技术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0023]本专利技术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4]在本专利技术中,“若干轮”的含义是一轮或者多轮,多轮至少为两轮,例如两轮、三轮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5]本专利技术中,“一种或几种”指所列项目的任一种、任两种或任两种以上。其中,“几种”指任两种或任两种以上。
[0026]本专利技术中,以开放式描述的技术特征中,包括所列举特征组成的封闭式技术方案,也包括包含所列举特征的开放式技术方案。
[0027]本专利技术中,涉及到数值区间,如无特别说明,则包括数值区间的两个端点。
[0028]本专利技术中,涉及到百分比含量,如无特别说明,对于固液混合和固相

固相混合均
指质量百分比,对于液相

液相混合指体积百分比。
[0029]本专利技术中,涉及到百分比浓度,如无特别说明,均指终浓度。所述终浓度,指添加成分在添加该成分后的体系中的占比。
[0030]本专利技术中,涉及到温度参数,如无特别限定,既允许为恒温处理,也允许在一定温度区间内进行处理。所述的恒温处理允许温度在仪器控制的精度范围内进行波动。
[0031]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是指数控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能够根据已编好的程序,使机床动作并加工零件。
[0032]阳极氧化(Anodic Oxidation)是指铝合金在特定的电解液和工艺参数下,受外加电流的作用,会在铝合金(阳极)上形成一层具有耐磨、耐腐蚀、可着色的氧化膜。
[0033]化学抛光(Chemical Polishing)是指通过酸性药剂的化学浸蚀作用对样品表面凹凸不平区域的选择性溶解作用消除磨痕、浸蚀整平的一种方法。
[0034]零件的制备过程中,有在同一零件上实现不同颜色、不同光哑组合的外观效果的需求。一般而言,很难通过一次表面加工处理实现不同颜色、不同光哑组合的外观效果,而是需要多次进行包括但不限于机械加工(如CNC、喷砂等)和化学加工(如化学抛光、阳极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护油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涂组分和面涂组分;所述底涂组分和所述面涂组分均属于热固化型聚氨酯涂料,且所述底涂组分的主要成膜树脂为饱和聚酯树脂;所述面涂组分的主要成膜树脂为聚酯多元醇;所述底涂组分能够形成附着于待保护区域之上的底涂层,所述面涂组分能够形成附着于所述底涂层之上的面涂层,对所述面涂层远离所述底涂层的面进行表面加工处理时,所述底涂层和所述面涂层均能够保持结构完整且不脱落,且所述底涂层能够通过褪膜处理而从所述待保护区域之上褪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饱和聚酯树脂的羟值为10~20,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6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多元醇为羟值为80~120的聚碳酸酯二醇。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保护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涂组分还包括第一固化剂和第一稀释剂;和/或所述面涂组分还包括第二固化剂和第二稀释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涂组分中饱和聚酯树脂的重量份为95~105份、第一固化剂的重量份为14.5~15.5份和第一稀释剂的重量份为150~250份;和/或所述面涂组分中聚酯多元醇的重量份为95~105份、第二固化剂的重量份为9.5~10.5份和第二稀释剂的重量份为50~90份。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化剂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缩二脲;和/或所述第二固化剂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聚体。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稀释剂和第二稀释剂分别独立地选自苯、酮类溶剂和脂类溶剂中的一种或几种。8.一种待加工面的局部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于待保护区域之上涂覆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底涂组分,通过第一热固化形成底涂层,于所述底涂层之上涂覆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面涂组分,通过第二热固化形成面涂层。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待加工面的局部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涂组分的涂覆厚度为10μm~15μ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起颜桥黄劲松吴亮
申请(专利权)人: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