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源生产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5829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源生产设备,该碳源生产设备具有一个壳体,壳体内通过分隔板分为生物处理单元、沉淀单元和复配单元,生物处理单元用于对垃圾进行水解酸化,沉淀单元用于固液分离,复配单元用于进行混合复配。与现有技术的碳源复配设备相比提升了产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连续流装置,而传统设备为序批次装置,能够提升厌氧消化的污泥负荷,有效提高复配碳源产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产品占地面积小。集厌氧发酵、沉淀、复配为一体,能够有效减少占地面积。污泥回流消耗的能耗较少,且能够100%回流,为生物处理单元的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生物处理单元的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生物处理单元的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源生产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生产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碳源生产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污水排放量也日益增大,但因管网建设不完善,污水C/N较低,使得部分污水处理厂的脱氮效果难以满足新国标。同时,资源再生作为国家大力推行的政策,其地位逐步提高。
[0003]在污水处理领域,已有多家单位使用经过厌氧消化后的淀粉废水、餐厨垃圾、糖果废水作为外加碳源。厌氧消化工艺分为四步:

水解;

酸化;

产氢;

产甲烷。传统的厌氧消化工艺需要较高的温度、稳定的中性或偏碱性环境、较长的反应时间为反应器内微生物提供稳定环境产甲烷。在以产甲烷为目的的厌氧消化工艺中,在反应前期水解酸化产生的VFAs会在反应器中积累,使得反应系统的pH降低至酸性(3~4),酸性条件会抑制产甲烷菌、酸化菌的活性,减低产气量。在厌氧消化工艺中,为了抑制VFAs积累,往往会投加碱性物质,改变pH值,促使积累的VFAs快速反应转换,但大量周期性地投加碱性物质,会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同时这种碱性发酵的反应时间较长(8

20d)。另外,产生的生物质发酵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腐败,造成COD、VFAs浓度不断下降,失去使用价值。
[0004]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亟需得到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源生产设备,针对目前污水处理工艺中,因进水COD较低而难以进一步提高TN出水标准的困境,为部分行业的副产物、废物提供一种资源化利用方案,缓解或抑制厌氧消化工艺产物进一步发酵,避免使用价值流失,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憾。
[0006]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碳源生产设备,该碳源生产设备具有一个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通过分隔板分为生物处理单元、沉淀单元和复配单元,所述生物处理单元用于对垃圾进行水解酸化,所述沉淀单元用于固液分离,所述复配单元用于进行混合复配。
[0008]进一步的,在所述生物处理单元内设置有搅拌器,在生物处理单元的顶部设置有进水管。
[0009]进一步的,生物处理单元通过溢流孔与沉淀单元相连。
[0010]进一步的,在所述生物处理单元的顶部安装有排气阀。
[0011]进一步的,在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回流污泥的推流器。
[0012]进一步的,在所述复配单元的顶部设置有进水管和加料管,在复配单元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管。
[0013]进一步的,所述加料管包括葡萄糖加料管、粗甘油加料管和醇类物质加料管。
[0014]进一步的,在所述复配单元上安装有阀门和电磁流量计。
[0015]本技术具备的有益技术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的碳源复配设备相比提升了产率,本技术为连续流装置,而传统设备为序批次装置,本技术能够提升厌氧消化的污泥负荷,有效提高复配碳源产率。本技术的产品占地面积小。集厌氧发酵、沉淀、复配为一体,能够有效减少占地面积。污泥回流消耗的能耗较少,且能够100%回流,为生物处理单元的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碳源生产设备的侧视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碳源生产设备的俯视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碳源生产设备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技术的中心思想,是利用碳源生产设备高效地生产多维碳源,以期对废弃物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化利用。通过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将更加有助于公众理解本技术,但不能也不应当将申请人所给出的具体的实施例视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对部件或技术特征的定义进行改变和/或对整体结构作形式的而非实质的变换都应视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限定的保护范围。
[0020]如图1至图3所示的碳源生产设备,该碳源生产设备具有一个壳体,在本实例中壳体是圆柱形,但壳体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圆柱形,在其他的应用场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将壳体的形状设置为其他形状。壳体内通过分隔板分为生物处理单元1、复配单元2和沉淀单元3,生物处理单元1用于对垃圾进行水解酸化,沉淀单元3用于固液分离,复配单元2用于进行混合复配。在生物处理单元1内设置有搅拌器5,在生物处理单元1的顶端设置有进水管6和排气阀4,生物处理单元1通过溢流孔与沉淀单元3相连,在沉淀单元3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回流污泥的推流器,在复配单元2的顶部设置有加料管7,在复配单元2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管8,加料管7包括葡萄糖加料管、粗甘油加料管和醇类物质加料管,在复配单元2上安装有阀门和电磁流量计。
[0021]本技术的工作原理:首先,收集到餐厨果蔬垃圾、淀粉废水、糖果废水等,经过预处理后,将滤液通过管道输送到生物处理单元1中。生物处理单元1以25℃,HRT=1d、DO=0.1mg/L、MLSS=8000mg/L的工况进行水解酸化。根据厌氧消化理论,为了能够强化VFAs富集浓度,将不调控该单元的环境pH,来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进而最大化VFAs产值。当泥水混合物在生物处理单元1完成水解酸化后,将通过溢流孔进入沉淀单元3。
[0022]沉淀单元3采用周进周出原理,当泥水混合物进入后,先下降到沉淀单元3的水面底部,并沿水面向中心流动,汇集后呈一个平面上升,在向沉淀单元3的中心汇流和上升过程中分离出澄上清液,并通过设置在顶部溢流孔进入复配单元2。而污泥则沉降至沉淀单元3的底部,经设置于此的推流器,100%回流至生物处理单元1,减少生物质流失,最大程度截留生物质,为高效反应提供基础条件。
[0023]当上清液进入复配单元2后,会与葡萄糖、醇类物质、水、保鲜剂等材料混合复配,形成最终产物。葡萄糖、醇类物质、水、保鲜剂的投加质量由阀门、电磁流量计控制。而上清液进入复配单元2的量,则由调节进水流量控制。
[0024]本技术的实施步骤:
[0025]第一步:将收集到的餐厨果蔬、淀粉废水等副产物,投配到设备中;
[0026]第二步:在设备的预处理单元中,将难以分解利用的无机物、骨头等去除,滤液经漏网进入生物处理单元;
[0027]第三步:生物处理单元以25℃,HRT=1d、DO=0.1mg/L、MLSS=8000mg/L的工况运行,以满足厌氧消化工艺的运行条件。滤液在该单元中完成厌氧消化中的前两步,即水解酸化;
[0028]第四步:完成水解酸化的泥水混合物,经过流孔进入沉淀区,在此进入泥水分离,上清液进入混合复配区,污泥回流至生物处理单元。剩余污泥通过排泥管排出,生物处理单元产生的气体通过设置在顶部的排气管排出。
[0029]第五步:上清液进入混合复配区,在该区域完成碳源的复配工作。复配碳源经过出料管出料。
[0030]在本专利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源生产设备,该碳源生产设备具有一个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通过分隔板分为生物处理单元、沉淀单元和复配单元,所述生物处理单元用于对垃圾进行水解酸化,所述沉淀单元用于固液分离,所述复配单元用于进行混合复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源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生物处理单元内设置有搅拌器,在生物处理单元的顶部设置有进水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源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生物处理单元通过溢流孔与沉淀单元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碳源生产设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国友孟庆杰李秋玮康旭黄启华谢玉霞孙蕾张佳宝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