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氨基吡咯烷二盐酸盐合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14621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

氨基吡咯烷二盐酸盐合成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3

氨基吡咯烷二盐酸盐合成方法。

技术介绍

[0002]3‑
氨基吡咯烷二盐酸盐及其光学异构体是合成大量药物的关键中间体。通过是旋光3

氨基吡咯二盐酸盐是制备农用化学品如乙烯基吡咯烷酮

头孢菌素衍生物和药学活性物质妥舒沙星和其它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关键中间体。
[0003]日本公开特许JP61057579A报道:N

乙氧羰基甘氨酸乙酯先对丙烯酸乙酯加成,接着进行Dieckmann环合,之后选择性水解并脱羧得吡咯烷酮,吡咯烷酮依次经肟化、还原和酸性水解并脱羧即得3

氨基吡咯烷。
[0004]日本公开特许JP3133954A报道:N

苄基甘氨酸乙酯先对丙烯酸乙酯加成,接着在t

BuOK存在下进行Dieckmann环合得N

苄基
‑4‑
甲酸乙酯基
‑3‑
吡咯烷酮,再依次经水解并脱羧得1

苄基
‑3‑
吡咯烷酮,还原氨化,并氢解脱苄基即得3

氨基吡咯烷。
[0005]日本公开的合成路线中,存在着如下问题:1、反应路线长,步骤多,总收率低,污染大;2、某些反应路线涉及成肟反应,导致了更低的收率;3、脱苄基时的反应条件苛刻,高温高压不易控制;3

氨基吡咯烷的工业化生产成本过高。
[0006]中国专利申请CN2006101501116,公开了一种以苄胺、丙烯酸乙酯、氯乙酸乙酯为主要起始原料,通过加成、环和、水解、氢化(两步),制备3

氨基吡咯烷合成方法;避免了肟中间体的生成,且相对日本公开的方法提高了收率,得到了一种新的工艺简单、成本低合成方法;但是由于原料反应活性高,虽然收率提高,但是产品的收率不稳定,出现副产品3

羟基吡咯烷醇、4

氨基哌啶、3

甲氨基吡咯烷,且副品产量不稳定;通过有机溶剂的蒸馏提纯提高产品的纯度,增加了合成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陶瓷表面加工方法:将陶瓷坯体表面划分透波区、屏蔽区;对透波区覆盖保护层进行防护;对屏蔽层进行等离子处理;配制第一金属浆料、第二金属浆料、第三金属浆料;将第一金属浆料附着在屏蔽层表面,形成金属过渡层;将第二金属浆料附着在金属过渡层远离陶瓷坯体的一面,形成导电层;解决石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部透波率提高,且在使用过程中透波区域透波率不降低。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3

氨基吡咯烷二盐酸盐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1)甲苯、苄胺加入反应容器中;对所述甲苯、苄胺进行降温冷却;
[0010]反应容器内物料降温后,分次向反应容器内加入丙烯酸乙酯,自然升温;自然升温至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0011]然后加入氯化氢气体,搅拌静置;再加入氯乙酸乙酯、三乙胺,升温至第一温度,持续时间为第一时长;
[0012]将所得的反应溶液进行分离、蒸馏得到苄基

(3

乙氧基
‑3‑
烯基)

(1

乙烯基乙氧
基甲基)胺液;
[0013][0014]2)甲苯、苄基

(3

乙氧基
‑3‑
烯基)

(1

乙烯基乙氧基甲基)胺液加入反应容器中,所述反应容器进行降温冷却;然后加入乙醇钠,控制加料时温度至第二温度,加料完毕控制温度至第三温度,持续时间为第二时间;
[0015]然后将得到的反应溶液与纯化水、盐酸在反应容器中混合,调节到第一pH;
[0016]然后将反应液分离、蒸馏,用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至第二pH,再用冰醋酸调至第三pH;分离后得到1

苄基
‑3‑
吡咯烷酮液;
[0017][0018]3)甲醇、1

苄基
‑3‑
吡咯烷酮液加入反应容器,加入活性镍;然后通入液氨,再对反应容器内物料进行加热;
[0019]然后向反应容器内通入氢气,进行氢化反应;反应完毕后进行分离、蒸馏得到1

苄基
‑3‑
氨基吡咯烷液;
[0020][0021]4)将得到的1

苄基
‑3‑
氨基吡咯烷液加入氯化氢进行成盐反应,然后分离、干燥得到1

苄基
‑3‑
氨基吡咯烷盐;
[0022][0023]5)将甲醇加入高压反应容器中,加入1

苄基
‑3‑
氨基吡咯烷盐,然后加入钯炭1kg,纯化水10kg,进行通入氮气置换反应容器内空气后,通入氢气;
[0024]通入氢气时提高氢压至2

3MPa,并升高温度,反应过程中维持温度为第四温度,进行氢化反应,当时温度上升,压力同时上升反应结束,得到3

氨基吡咯烷液;
[0025][0026]6)3

氨基吡咯烷液加入反应容器中;所述反应容器进行降温冷却;
[0027]加入盐酸调节pH为2

3,进行蒸馏、干燥得到3

氨基吡咯烷二盐酸盐。
[0028]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先对甲苯、苄胺混合溶液进行降
温冷却后,加入丙烯酸乙酯,且在加入氯乙酸乙酯、三乙胺之前进行自然升温之平稳,由于丙烯酸乙酯活性高,避免了丙烯酸乙酯与苄胺时反应剧烈,以及避免了丙烯酸乙酯进行自聚合反应产生二聚体或多聚体以及二聚体与苄胺加成反应等副反应,避免了杂质的增加,主要是避免了3

苄胺基丙酸乙酯的产出率,且有利于避免了成品中4

氨基哌啶产生;
[0029]通过入氯乙酸乙酯、三乙胺之前通入氯化氢,抑制了少量的丙烯酸乙酯与3

苄胺基丙酸乙酯进一步的加成反应产生,进一步避免了产率的降低;
[0030]通过加入氯乙酸乙酯、三乙胺,缓慢升温至第一温度,解决了氯化氢加入后对苄基

(3

乙氧基
‑3‑
烯基)

(1

乙烯基乙氧基甲基)胺合成效率降低问题,且不在反应过程中添加其他杂质或副产品;
[0031]通过在加入乙醇钠之前进行冷却,降低苄基

(3

乙氧基
‑3‑
烯基)

(1

乙烯基乙氧基甲基)胺的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

氨基吡咯烷二盐酸盐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甲苯、苄胺加入反应容器中;对所述甲苯、苄胺进行降温冷却;降温后,分次向反应容器内加入丙烯酸乙酯,自然升温;然后加入氯化氢气体,搅拌静置;再加入氯乙酸乙酯、三乙胺,升温至第一温度,持续时间为第一时长;将所得的反应溶液进行分离、蒸馏得到苄基

(3

乙氧基
‑3‑
烯基)

(1

乙烯基乙氧基甲基)胺液;2)甲苯、苄基

(3

乙氧基
‑3‑
烯基)

(1

乙烯基乙氧基甲基)胺液加入反应容器中,所述反应容器进行降温冷却;然后加入乙醇钠,控制加料时温度至第二温度,加料完毕控制温度至第三温度,持续时间为第二时长;然后将得到的反应溶液与纯化水、盐酸在反应容器中混合,调节到第一pH;然后将反应液分离、蒸馏,用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至第二pH,再用冰醋酸调至第三pH;分离后得到1

苄基
‑3‑
吡咯烷酮液;3)甲醇、1

苄基
‑3‑
吡咯烷酮液加入反应容器,加入活性镍;然后通入液氨,再对反应容器内物料进行加热;然后向反应容器内通入氢气,进行氢化反应;反应完毕后进行分离、蒸馏得到1

苄基
‑3‑
氨基吡咯烷液;4)将得到的1

苄基
‑3‑
氨基吡咯烷液加入氯化氢进行成盐反应,然后分离、干燥得到1

苄基
‑3‑
氨基吡咯烷盐;5)将甲醇加入高压反应容器中,加入1

苄基
‑3‑
氨基吡咯烷盐,然后加入钯炭、纯化水,进行通入氮气置换反应容器内空气后,通入氢气;通入氢气时提高氢压至2

3MPa,并升高温度,反应过程中维持温度为第四温度,进行氢化反应,当时温度上升,压力同时上升反应结束,得到3

氨基吡咯烷液;6)3

氨基吡咯烷液加入反应容器中;所述反应容器进行降温冷却;加入盐酸调节pH为2

3,进行蒸馏、干燥得到3

氨基吡咯烷二盐酸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

氨基吡咯烷二盐酸盐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第1)反应中所述第一温度为80

85℃,所述第一时长为4

4.5小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

氨基吡咯烷二盐酸盐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第2)反应中所述第二温度为20

30℃;所述第三温度为25

30℃,所述第二时长为3

4小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

氨基吡咯烷二盐酸盐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第2)反应中所述第一pH为2

3;所述第二pH为8

10,所述第三p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立郭振军刘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赤峰万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