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系统及椎体成形支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122593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椎体成形系统及椎体成形支架,椎体成形支架包括控制轴、壳体及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驱动梁、从动梁及支撑板,控制轴从中空的壳体内穿过,支撑板通过驱动梁与控制轴铰接,支撑板通过从动梁与壳体铰接。向前推动推送杆,与推送杆连接的控制轴被向前推动,控制轴的远端带动驱动梁转动并开始翘起,支撑板开始撑开,带动与中空的壳体铰接的从动梁随之翘起,当支撑板撑开到指定高度后,停止向前推动推送杆,支撑板保持撑开状态,推送杆与椎体成形支架脱离,完成释放。完成释放。完成释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椎体成形系统及椎体成形支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椎体成形系统及椎体成形支架。

技术介绍

[0002]椎体支架成形术(VBS,vertebral body stenting system)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通过微创技术将可扩张支架置入椎体,通过支架扩张使椎体复位,扩张后支架需保留在椎体内,以稳定扩张后的椎体,并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缓解患者疼痛。之后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进行填充以恢复椎体高度,缓解患者疼痛。
[0003]目前,现有的椎体支架在扩张后均保留在椎体内,不可回收。现有的椎体支架其材质大都采用不锈钢、钴铬合金或镍钛合金等材质。而不锈钢材质、钴铬合金和镍钛合金的力学性能与骨组织难以良好匹配,尤其是不锈钢弹性模量(约200Gpa)与骨组织(10

40Gpa)相差较大,使得椎体内支架承担大部分载荷,最终导致椎体骨组织出现萎缩或进一步疏松。
[0004]镁合金、锌合金等的弹性模量与骨组织接近,生物相容性好,是一种理想的植入骨科的材质。但与不锈钢、镍钛合金和钴铬合金相比,镁合金、锌合金等材质的强度低、塑性差,支架支撑力低,难以将椎体完全撑开。且支架在扩张过程中,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支架受力部位易发生扭曲断裂。
[0005]若通过增加支架壁厚的方式来提高镁合金、锌合金等可降解材质的支架支撑力,会导致支架尺寸过大。椎体支架成形术中,支架需通过输送鞘管送入椎体内,而输送鞘管内径较小,若支架尺寸过大则无法通过输送鞘管送入椎体内。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降解、保证支撑强度的椎体成形系统及椎体成形支架。
[0007]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椎体成形支架,所述椎体成形支架包括:
[0008]控制轴;
[0009]壳体,两端开口且呈中空状,所述壳体套设于所述控制轴的外侧,且所述控制轴远端伸出于所述壳体;及
[0010]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驱动梁、至少一个从动梁及支撑板,所述驱动梁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控制轴的远端,所述驱动梁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从动梁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壳体的外周侧,所述从动梁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撑板。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轴的远端设置有第一铰接凸块,所述第一铰接凸块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驱动梁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销轴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以使所述驱动梁的一端与所述控制轴的远端铰接。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铰接凸块位于所述控制轴的远端的周侧面上;或者
[0013]所述第一铰接凸块位于所述控制轴的远端的端面上。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梁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第一避让槽的相对两侧壁。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的远端设置有第二铰接凸块,所述第二铰接凸块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驱动梁的另一端开设有第四通孔,通过第二销轴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内以使所述驱动梁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铰接。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梁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二避让槽,所述第四通孔贯穿所述第二避让槽的相对两侧壁。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外周侧设置有第三铰接凸块,所述第三铰接凸块上开设有第五通孔,所述从动梁的一端开设有第六通孔,通过第三销轴穿设于所述第五通孔和所述第六通孔内以使所述从动梁的一端与所述壳体铰接;
[0018]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四铰接凸块,所述第四铰接凸块上开设有第七通孔,所述从动梁的另一端开设有第八通孔,通过第四销轴穿设于所述第七通孔和所述第八通孔内以使所述从动梁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铰接。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从动梁的一端开设有第三避让槽,所述第六通孔贯穿所述第三避让槽的相对两侧壁,所述从动梁的另一端开设有第四避让槽,所述第八通孔贯穿所述第四避让槽的相对两侧壁。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轴的外侧面设置有单向传动齿,所述壳体的内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单向传动齿相互啮合的单向齿槽。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的厚度范围为0.3mm至0.5mm。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梁和所述从动梁的厚度范围为0.2mm至0.3mm。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轴的外径为2.8mm至3.2mm。
[00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轴的近端伸出于所述壳体,所述控制轴的近端外侧面设置有外螺纹。
[00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支撑组件对称分布于所述控制轴的相对两侧。
[00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的数量为四个,每相邻两个所述支撑组件呈90
°
间隔分布于所述控制轴的外周侧。
[00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椎体成形支架的材料为可降解材料。
[00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轴的近端伸出于所述壳体,所述控制轴的近端外周面设置有外螺纹。
[0029]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椎体成形系统,包含上述的椎体成形支架、输送杆以及推送杆,所述输送杆两端开口且呈中空状,所述输送杆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并且所述输送杆的内腔与所述壳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推送杆设置于所述输送杆的内腔,用于控制所述控制轴轴向运动。
[00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杆的外周面远端设有第一螺纹,壳体的内侧壁近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匹配的第二螺纹。。
[0031]上述椎体成形系统及椎体成形支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32]椎体成形支架包括控制轴、壳体及支撑组件,控制轴从中空的壳体内穿过,支撑板通过驱动梁与控制轴铰接,支撑板通过从动梁与壳体铰接。椎体成形支架以未展开的形态
通过推送杆被送入锥体腔内,到达指定位置后,向前推动推送杆,与推送杆连接的控制轴被向前推动,控制轴的远端带动驱动梁转动并开始翘起,支撑板开始撑开,带动与中空的壳体铰接的从动梁随之翘起,当支撑板撑开到指定高度后,停止向前推动推送杆,支撑板保持撑开状态,推送杆与椎体成形支架脱离,完成释放。以未展开的形态送入锥体腔内可以保证顺利通过输送鞘管,到达指定位置后再通过推动控制轴向前移动而带动铰接的驱动梁转动,驱动梁撑开支撑板,支撑板再带动从动梁转动,支撑板到达指定高度后由驱动梁和从动梁共同支撑,通过机械铰接的传动结构,实现椎体成形支架扩张,有效规避材料缺陷,达到在椎体内高支撑力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33]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椎体成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椎体成形支架包括:控制轴;壳体,两端开口且呈中空状,所述壳体套设于所述控制轴的外侧,且所述控制轴远端伸出于所述壳体;及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驱动梁、至少一个从动梁及支撑板,所述驱动梁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控制轴的远端,所述驱动梁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从动梁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壳体的外周侧,所述从动梁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撑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体成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轴的远端设置有第一铰接凸块,所述第一铰接凸块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驱动梁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销轴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以使所述驱动梁的一端与所述控制轴的远端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体成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凸块位于所述控制轴的远端的周侧面或者控制轴的远端的端面上;所述驱动梁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第一避让槽的相对两侧壁。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体成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远端设置有第二铰接凸块,所述第二铰接凸块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驱动梁的另一端开设有第四通孔,通过第二销轴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内以使所述驱动梁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铰接;所述驱动梁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二避让槽,所述第四通孔贯穿所述第二避让槽的相对两侧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体成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周侧设置有第三铰接凸块,所述第三铰接凸块上开设有第五通孔,所述从动梁的一端开设有第六通孔,通过第三销轴穿设于所述第五通孔和所述第六通孔内以使所述从动梁的一端与所述壳体铰接;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四铰接凸块,所述第四铰接凸块上开设有第七通孔,所述从动梁的另一端开设有第八通孔,通过第四销轴穿设于所述第七通孔和所述第八通孔内以使所述从动梁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铰接。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杰孙灿姚瑶葛亮李俊菲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微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