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辜胜涛专利>正文

一种前置过滤器用快速排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1919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置过滤器用快速排污装置,涉及液体过滤设备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本体、滤杯、滤芯以及控制装置,本体上开设有进水流道以及出水流道,滤杯与本体连接,滤杯具有连通进水流道的原水腔,滤芯设置于原水腔内并与出水流道连通,控制装置能够控制原水腔与外界的通断;排污装置包括支撑壳、叶轮以及清洗架,支撑壳设置于原水腔内,支撑壳上设置有导流部,叶轮转动设置于支撑壳内,且导流部能够引导水流冲击叶轮,清洗架设置于滤芯外侧并与叶轮连接。排污状态下,污水经导流部导向后冲击叶轮,使得叶轮、清洗架同时转动,导流部、清洗架共同驱动原水腔内的污水旋转,加速污水的排出速度,排污高效。排污高效。排污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置过滤器用快速排污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液体过滤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前置过滤器用快速排污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前置过滤器一般是全屋用水的第一道粗过滤设备,能够有效过滤自来水中的泥沙、铁锈、藻类等大颗粒物质;因此,前置过滤器的滤芯上容易附着泥沙、铁锈、大颗粒物质导致过水量变小,进而导致过滤效果降低,严重时还会导致滤芯上的滤网堵塞,需要经常将滤芯拆卸清洗或更换滤芯。
[0003]目前,现有技术中通过直冲式、反冲洗、毛刷式冲洗等方式清洗滤芯,从而保证滤芯的过滤效果,但上述清洗方式仅注重清洗效果,过滤器中的污水排泄速度较慢且排泄方式不合理,导致过滤器排放过程中残存的杂质较多,因而需要增加排污时长以到达将过滤器中的杂质全部排出的目的,费时且耗费水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置过滤器用快速排污装置,其具有高效排污的优势。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前置过滤器用快速排污装置,所述前置过滤器包括本体、滤杯、滤芯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本体上开设有进水流道以及出水流道,所述滤杯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滤杯具有连通所述进水流道的原水腔,所述滤芯设置于所述原水腔内并与所述出水流道连通,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所述原水腔与外界的通断,所述排污装置包括支撑壳、叶轮以及清洗架,所述支撑壳设置于所述原水腔内,所述支撑壳上设置有导流部,所述叶轮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壳内,且所述导流部能够引导水流冲击所述叶轮,所述清洗架设置于所述滤芯外侧并与所述叶轮连接。
[000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原水(未过滤水)进入原水腔内,穿过滤芯后通过出水流道排出,实现过滤器的过滤工作。开启控制装置,使得本过滤器处于排污状态下,原水腔内的污水(杂质以及原水的混合水)经排污装置、控制装置排出至外界;污水经过导流部导向后,冲击叶轮并使得叶轮、清洗架同时转动,由于导流部、清洗架的共同作用,使得原水腔内的污水旋转(做圆周运动),旋转的污水受离心力作用对原水腔、滤芯进行清洁,同时,在离心力、重力的作用下,加速了污水从原水腔的排出速度,从而实现本排污装置高效排污的目的。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壳包括壳体一,所述导流部包括开设于所述壳体一上的若干导流孔一。
[000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排污状态下,原水腔内的污水通过导流孔一的引导冲击叶轮,从而驱动叶轮旋转。
[0009]优选的,若干所述导流孔一周向间隔分布,且若干所述导流孔一均倾斜设置。
[00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导流孔一向同侧倾斜,进一步增加了对污水的导向性能,污水在原水腔内的旋转方向也与导流孔一的倾斜方向相同。
[0011]优选的,所述支撑壳还包括壳体二,所述壳体二与所述壳体一连接并形成有工作腔,所述叶轮位于所述工作腔内;所述导流部还包括开设于所述壳体二上的若干导流孔二,所述导流孔二与所述导流孔一连通。
[00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污水从导流孔一进入工作腔,使得叶轮转动于工作腔内,提高了污水的利用率,从而保证了叶轮的转速。
[0013]优选的,所述导流孔二与所述导流孔一适配。
[00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污水从导流孔二排出时,导流孔二再次对污水的导向,使得污水在壳体二下方也能旋转,进而加速污水的排出。
[0015]优选的,所述叶轮的底部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壳体二内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能够伸入所述定位槽,且所述叶轮与所述定位柱转动连接。
[00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叶轮沿定位柱的中心轴线旋转,保证叶轮转动的稳定性;而且叶轮转动过程中,不直接与壳体二产生摩擦,降低了叶轮与壳体二之间的磨损。
[0017]优选的,所述叶轮上设置有支撑件,且所述支撑件能够降低所述叶轮与所述壳体二之间的摩擦力。
[00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叶轮通过支撑件与壳体二接触,使得叶轮转动过程中,仅支撑件与壳体二产生摩擦,进而延长了本快速排污装置的使用寿命。
[0019]优选的,所述原水腔的内壁设置有挡肩,所述支撑壳的外侧设置有凸缘,且所述挡肩能够对所述凸缘轴向限位。
[00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挡肩对支撑壳上的凸缘限位,保证了支撑壳在原水腔内的位置较为固定,进而保证了叶轮、清洗架工作的稳定性。
[0021]优选的,所述清洗架上设置有能够清洗所述滤芯和/或所述滤杯的清洗件。
[00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清洗架转动的过程中,清洗件便可对滤芯和/或滤杯进行清洁,使得滤杯以及滤网上残存的杂质能够通过污水排出,进一步保证了清洗架的清洗效果。
[0023]优选的,所述滤杯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罩。
[002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滤杯受水锤、冰冻等环境影响爆裂后,防护罩能够有效防止爆裂后的滤杯漏水,解决了滤杯爆裂的隐患。
[0025]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在排污状态下,导流孔一、导流孔二能够对污水导向,且清洗架能够扰动原水腔内的污水,使得原水腔内的污水能够旋转并产生旋涡,从而提高污水的排出速度;2.利用污水驱动叶轮旋转,节省能源;3.排污状态下,原水腔内的残存杂质较少,排污效果较佳。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实施例一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全剖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一中本体与滤杯组装后的全剖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一中本排污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全剖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的另一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的全剖结构示意图(箭头方向为排污状态下的水流方向);图8为实施例二组装后的全剖结构示意图(此时为过滤状态);图9为实施例二的部分剖视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二的另一全剖结构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二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12为实施例二的另一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100、本体;110、进水流道;120、出水流道;200、滤杯;210、原水腔;211、挡肩;220、排污孔;230、防护罩;300、滤芯;400、控制装置;410、堵头;411、连接杆;500、支撑壳;510、导流部;520、壳体一;521、导流孔一;522、让位孔;530、壳体二;531、导流孔二;532、定位柱;5321、尖头;540、凸缘;600、叶轮;610、定位槽;611、加强套;620、连接部一;700、清洗架;710、清洗件;711、毛刷一;712、毛刷一;720、连接部二;800、工作腔;900、支撑件;910、平面轴承;920、磁块一;930、磁块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置过滤器用快速排污装置,所述前置过滤器包括本体(100)、滤杯(200)、滤芯(300)以及控制装置(400),所述本体(100)上开设有进水流道(110)以及出水流道(120),所述滤杯(200)与所述本体(100)连接,所述滤杯(200)具有连通所述进水流道(110)的原水腔(210),所述滤芯(300)设置于所述原水腔(210)内并与所述出水流道(120)连通,所述控制装置(400)能够控制所述原水腔(210)与外界的通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装置包括支撑壳(500)、叶轮(600)以及清洗架(700),所述支撑壳(500)设置于所述原水腔(210)内,所述支撑壳(500)上设置有导流部(510),所述叶轮(600)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壳(500)内,且所述导流部(510)能够引导水流冲击所述叶轮(600),所述清洗架(700)设置于所述滤芯(300)外侧并与所述叶轮(60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500)包括壳体一(520),所述导流部(510)包括开设于所述壳体一(520)上的若干导流孔一(52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导流孔一(521)周向间隔分布,且若干所述导流孔一(521)均倾斜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500)还包括壳体二(530),所述壳体二(530)与所述壳体一(520)连接并形成有工作腔(800),所述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辜胜涛陶孟银
申请(专利权)人:辜胜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