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度控制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1168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温度控制单元,其包括模块化设置并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的加热换热模组、常温换热模组和低温换热模组,加热换热模组包括第一基架、安装于第一基架上的第一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内第一换热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连通的蒸汽进汽模组和冷凝水出水模组、与第一换热器内第二换热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连通的高温进液模组和高温出液模组,高温进液模组设置有第一气液分离装器,第一气液分离装器连接第一膨胀罐。加热换热模组、常温换热模组和低温换热模组均为模块化独立设计,并可单独运行、使用,并且该加热换热模组、常温换热模组和低温换热模组还可相互组合使用,其使用起来极为灵活、方便,以致能够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用要求。用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度控制单元


[0001]本技术涉及温度控制
,特指一种温度控制单元。

技术介绍

[0002]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例如反应器、反应锅、分解锅、聚合釜等;材质一般有碳锰钢、不锈钢、锆、镍基(哈氏、蒙乃尔、因康镍)合金及其它复合材料。反应釜是综合反应容器,根据反应条件对反应釜结构功能及配置附件的设计。从开始的进料

反应

出料均能够以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完成预先设定好的反应步骤,对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力学控制(搅拌、鼓风等)、反应物/产物浓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严格的调控。
[0003]制药用的反应釜对温度要求极高,温度差异较大时会影响药品各组分的聚合反应或其它化学反应。
[0004]现有的反应釜采用的加热装置都是利用电热的方式进行加热,其加热精度不高,且难以实现降温,其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并且不够节能,以致不能满足制药生产要求,不符合当今发展需求。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温度控制单元。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温度控制单元包括模块化设置并可单独使用或依次组合使用的加热换热模组、常温换热模组和低温换热模组,所述加热换热模组包括有第一基架、安装于该第一基架上的第一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内第一换热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连通的蒸汽进汽模组和冷凝水出水模组、与第一换热器内第二换热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连通的高温进液模组和高温出液模组,该高温进液模组设置有第一气液分离装器,该第一气液分离装器连接第一膨胀罐,该第一换热器内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相互隔绝。
[0008]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蒸汽进汽模组包括有用于与第一换热通道的进口连接的蒸汽进管以及依次设置于该蒸汽进管上的第一截止阀、第一活塞式气动开关阀、气动薄膜调节阀。
[0009]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温进液模组包括有高温进液管以及依次设置于该高温进液管上的第一球阀、第一Y型过滤器、所述的第一气液分离装器、第一循环泵模组以及与第一循环泵模组并联连接的第一备用循环泵模组,该高温进液管一端连接第一换热器内第二换热通道的进口,该高温进液管另一端连接反应釜的出口;所述高温出液模组连接反应釜的进口。
[0010]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膨胀罐上设置有用于在高压状态排气的第一排气阀、用于在超高压状态泄压的第一安全阀、用于补充氮气的补氮气管、用于显示内部液位的第一液位计,该第一膨胀罐还连接有用于补充载冷液的载冷液补充装置。
[0011]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载冷液补充装置包括有储液罐、与储液罐的出液口连接的第二球阀、第二Y型过滤器、循环泵、第一止回阀和第三球阀及与第三球阀的补液管,该补液管连接第一膨胀罐和第二膨胀罐。
[0012]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凝水出水模组还连接第一冷凝罐,该第一冷凝罐上设置有第二安全阀,该第一冷凝罐下端连接有用于将其内部存放的冷凝液抽出的第二循环泵模组。
[0013]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常温换热模组包括有第二基架、安装于该第二基架上的第二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内第三换热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连通的中低温水进水模组和常温水出水模组、与第二换热器内第四换热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连通的中温进液模组和常温出液模组,该中温进液模组还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该第二气液分离器还连接所述第一膨胀罐,该第二换热器内的第三换热通道和第四换热通道相互隔绝。
[0014]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中温进液模组的结构与高温进液模组的结构相同。
[0015]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低温换热模组包括有第三基架、安装于该第三基架上的第三换热器、与第三换热器内第五换热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连通的超低温水进水模组和低温水出水模组、与第三换热器内第六换热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连通的低温进液模组和超低温出液模组,该低温进液模组还连接第三气液分离器,该第三气液分离器还连接第二膨胀罐。
[0016]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低温进液模组的结构与高温进液模组的结构相同。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的加热换热模组、常温换热模组和低温换热模组均为模块化独立设计,并可单独运行、使用,并且该加热换热模组、常温换热模组和低温换热模组还可相互组合使用,其使用起来极为灵活、方便,以致能够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本技术中加热换热模组可实现将反应釜出口输出的115℃介质进行气液分离,保证安全生产,并对气液分离后形成的液体介质进行加热至135℃,再回流至反应釜,整个过程运行顺畅,并可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并且保证工作效率,保障温度控制的精度,能满足反应釜制药生产要求。本技术中常温换热模组可实现将反应釜出口输出的50℃介质进行气液分离,保证安全生产,并对气液分离后形成的液体介质进行冷却至30℃,再回流至反应釜,整个过程运行顺畅,并可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并且保证工作效率,保障温度控制的精度,能满足反应釜制药生产要求。本技术中低温换热模组可实现将反应釜出口输出的

3℃介质进行气液分离,保证安全生产,并对气液分离后形成的液体介质进行冷却至

18℃,再回流至反应釜,整个过程运行顺畅,并可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并且保证工作效率,保障温度控制的精度,能满足反应釜制药生产要求。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原理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图;
[0020]图3是本技术中加热换热模组的立体图;
[0021]图4是本技术中常温换热模组的立体图;
[0022]图5是本技术中低温换热模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4]见图1

5所示,为一种温度控制单元,其包括模块化设置并可单独使用或依次组合使用的加热换热模组1、常温换热模组2和低温换热模组3。其中,加热换热模组1用于加热,该常温换热模组2用于常温冷凝降温,而低温换热模组3用于低温冷凝降温。所述的加热换热模组1、常温换热模组2和低温换热模组3均为模块化独立设计,并可单独运行、使用,并且该加热换热模组1、常温换热模组2和低温换热模组3还可相互组合使用,其使用起来极为灵活、方便,以致能够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0025]所述加热换热模组1包括有第一基架11、安装于该第一基架11上的第一换热器12、与第一换热器12内第一换热通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度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模块化设置并可单独使用或依次组合使用的加热换热模组(1)、常温换热模组(2)和低温换热模组(3),所述加热换热模组(1)包括有第一基架(11)、安装于该第一基架(11)上的第一换热器(12)、与第一换热器(12)内第一换热通道(121)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连通的蒸汽进汽模组(13)和冷凝水出水模组(14)、与第一换热器(12)内第二换热通道(122)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连通的高温进液模组(15)和高温出液模组(16),该高温进液模组(15)设置有第一气液分离装器(17),该第一气液分离装器(17)连接第一膨胀罐(18),该第一换热器(12)内的第一换热通道(121)和第二换热通道(122)相互隔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度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进汽模组(13)包括有用于与第一换热通道(121)的进口连接的蒸汽进管(131)以及依次设置于该蒸汽进管(131)上的第一截止阀(132)、第一活塞式气动开关阀(133)、气动薄膜调节阀(13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温度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进液模组(15)包括有高温进液管(151)以及依次设置于该高温进液管(151)上的第一球阀(152)、第一Y型过滤器(153)、所述的第一气液分离装器(17)、第一循环泵模组(154)以及与第一循环泵模组(154)并联连接的第一备用循环泵模组(155),该高温进液管(151)一端连接第一换热器(12)内第二换热通道(122)的进口,该高温进液管(151)另一端连接反应釜的出口;所述高温出液模组(16)连接反应釜的进口。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温度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膨胀罐(18)上设置有用于在高压状态排气的第一排气阀(181)、用于在超高压状态泄压的第一安全阀(182)、用于补充氮气的补氮气管(183)、用于显示内部液位的第一液位计(184),该第一膨胀罐(18)还连接有用于补充载冷液的载冷液补充装置(19)。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温度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冷液补充装置(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晓东黄华东李雄伟程钢谭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一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