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端子组合结构,其是为一种电脑设备用连接器,在其座体中组装设置有二排平行排列的端子,于下方一排有28个短端子,上方一排有23个长端子,其特征在于: 该座体内侧面各穿孔穿出的位置形成有嵌槽及卡槽,另在座体内侧面对应各穿孔的位置设有夹槽; 该长、短端子是分别由带料制成,该带料一侧为长条状的料带,在该料带的一侧延伸出多根相互平行的加工片,而长、短端子即是由在各加工片上冲压出制成,该长、短端子远离带料的一端为可穿入座体穿孔中的管状接触部,由接触部向料带方向依序为可组装于座体嵌槽中的定位部、可夹设于座体夹槽中的延伸部及接脚部; 该定位部的两侧缘分别设有向外凸出而可嵌设于座体嵌槽中的嵌角,同时在定位部中央设有一向侧面凸出而可卡制于座体卡槽中的倒刺; 在延伸部近接脚部处的两侧分别有向两侧凸出而可卡设于座体夹槽中的卡制角,并在该延伸部上设有弯折段; 接脚部的宽度较延伸部窄,在其中央部位设有纵向延伸的浮凸加强肋,在接脚部两侧裁切出与料带连接的连接边,该连接边的一端与料带连接,而另端则连接在接脚部与延伸部交界处的肩部位置。(*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连接器端子组合结构,其是为一种供电脑设备运用的连接器,该连接器的座体中组装有两排端子,而在端子与座体之间形成有适切的扣合结构。为了解决传统式连接器加工上的困难,乃有人开发出了如第87202203号″电连接器″的结构,其是将端子的接触部以板材宽度冲压折成线性针体,而其结构是如附图说明图18-20所示,其是将端子60,70的接触部61以板材宽度冲压折成方形线性针体,其延伸部62和接脚部63并未冲折,仍为薄板片,且连同料带成等间距的连续端子,接着将延伸部62打弯,使接触部61和接脚部63成90度(如图19所示),然后依序先将短端子70装入座体80,接着将长端子60装入座体80中,而形成图20中所示的电连接器,其确实提供了一种较佳的连接器端子结构,而可提升端子组装的方便性。惟由前述专利案的结构作进一步分析可知,其仅虑及端子60,70组装入座体80的方便性,而未虑及端子60,70与座体80间的结合稳固性,由图20中观之,其端子60,70插设于座体80穿孔82中时,仅依靠半圆弧形的凸点64与座体80迫紧,其所能够提供的迫紧力量相当有限,当使用者插拔插头时,施予端子60,70的力量均是沿接触部61,71的轴向受力,此即使得该案的端子60,70接触部61,71易由座体80穿孔82中脱出而损坏,一旦发生端子60,70接触部61,71由座体80穿孔82中脱出或退缩移位,即会令连接器接触不良而发生故障,此种故障检修困难,连接器的更换更是必须大费周折,显然该种结构仍有加以改良的必要。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组合结构,其将端子的接触部设置成具弧角的方管状,其可提供部份的撑张力量,而可在使用时提供更佳的接触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组合结构,其是为一种电脑设备用连接器,在其座体中组装设置有二排平行排列的端子,于下方一排有28个短端子,上方一排有23个长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座体内侧面各穿孔穿出的位置形成有嵌槽及卡槽,另在座体内侧面对应各穿孔的位置设有夹槽;该长、短端子是分别由带料制成,该带料一侧为长条状的料带,在该料带的一侧延伸出多根相互平行的加工片,而长、短端子即是由在各加工片上冲压出制成,该长、短端子远离带料的一端为可穿入座体穿孔中的管状接触部,由接触部向料带方向依序为可组装于座体嵌槽中的定位部、可夹设于座体夹槽中的延伸部及接脚部;该定位部的两侧缘分别设有向外凸出而可嵌设于座体嵌槽中的嵌角,同时在定位部中央设有一向侧面凸出而可卡制于座体卡槽中的倒刺;在延伸部近接脚部处的两侧分别有向两侧凸出而可卡设于座体夹槽中的卡制角,并在该延伸部上设有弯折段;接脚部的宽度较延伸部窄,在其中央部位设有纵向延伸的浮凸加强肋,在接脚部两侧裁切出与料带连接的连接边,该连接边的一端与料带连接,而另端则连接在接脚部与延伸部交界处的肩部位置。其中该长、短端子接触部的断形成具弧角的方管状。其中该长、短端子弯折段是打弯成90度。其中该长、短端子的接触部与倒刺是在定位部平面不同的侧面上。其中该长端子的定位部及延伸部较短端子定位部及延伸部的长度稍长。其中该长端子延伸部与弯折段的表面上形成有加强肋。图2为本技术制作短端子的带料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的带料经冲压后制成成排短端子半成品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连接在料带上的短端子制作成半成品时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端子接触部的加工流程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短端子打弯后的侧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短端子接触部穿入座体穿孔中时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图7中的短端子被压迫入座体中定位时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图8中的短端子被压迫人座体中定位后,将料带折断的剖面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连接器仅组装短端子部份的内侧面平面图。图11为本技术的长端子打弯后的侧视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的长端子接触部穿入座体穿孔中时的剖面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图12中的长端子被压迫入座体中定位时的剖面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图13中的长端子被压迫人座体中定位后,将料带折断的剖面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连接器组装有长、短端子部份的内侧面平面图。图16为本技术料带与端子分离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技术长、短端子组装于座体中定位的组合剖面侧视示意图。图18为第87202203号″电连接器″的端子连同料带且延伸部未压弯的平面示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8中的端子连同料带且延伸部压弯的侧视示意图。图20为第87202203号″电连接器″的组合剖面示意图。由图2观之,其为本技术制作短端子20的带料40平面示意图,其一侧为长条状的料带42,在该料带42的一侧延伸出多根相互平行的加工片44,在本技术的带料40进行冲压加工时,是如图3中所示般在各加工片44上冲压出短端子20。该加工完成的短端子20即如图4中所示,该短端子20远离带料42的一端为管状的接触部22,由接触部22向料带42方向依序为定位部24、延伸部26及接脚部28;在该定位部24的两侧缘分别设有向外凸出的嵌角240,同时在定位部24中央设有一向侧面凸出的倒刺242;在延伸部26近接脚部28处的两侧分别有向两侧凸出的卡制角260,并在该延伸部26上设有弯折段262;接脚部28的宽度较延伸部26窄,在其中央部位设有纵向延伸的浮凸加强肋280,在其两侧裁切出与料带42连接的连接边46,该连接边46的一端与料带42连接,而另端则连接在短端子20接脚部28与延伸部26交界处的肩部282位置。由图5观之,其是为本技术端子20,30接触部22,32的加工流程示意图,其中可以见到本技术的端子20,30接触部22,32的断面由加工片44的平面经一次加工形成U字形,二次加工形成圆管状,而三次加工形成具弧角的方管状,由此结构,可以提供本技术的端子20,30接触部22,32极佳的刚性与结构强度,且可方便进行选镀,同时在插头插入连接器中时,能够提供极佳的导电效果。在本技术的短端子20加工至图4中所示的状态后,即可进行打弯加工,而制成图6中所示的态样,其打弯加工是令短端子20的弯折段262弯折成90度,于图6的侧视示意图中可以清晰看出本技术的接触部22与倒刺242是在不同侧面上,且料带42及连接边46亦与接脚部28在不同平面上。在打弯加工后短端子20即完成整个加工制程,接着即可进行与座体10间的组装作业,于图7中可以看出本技术在座体10内侧面各穿孔12穿出的位置形成有嵌槽14及卡槽16,另在座体10内侧面对应短端子20延伸部26的位置设有夹槽18;短端子20进行组装时是由料带42带著成排的短端子20将接触部22如图7中所示般穿入座体10下方穿孔12中,在接触部22插入座体10穿孔12中时会因倒刺242触及卡槽16外缘而被阻挡,接着即可施加压力而将短端子20压至图8中所示组装定位,令倒刺242卡入卡槽16中而不会脱出,最后即将料带42折断,令连接边46末端与肩部282分离,即形成图9中所示的态样,完成短端子20的组装作业;实际上图7、图8中所示短端子20压入座体10中的作业仅在单一施压过程中完成,分成两个图是用以清晰表明本技术的特色。于图10中所示,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月珠,
申请(专利权)人:佶鸿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