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0738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6 2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包括承载连接框架、固定面板、减震蜂窝层、压板和挠性橡胶管,所述承载连接框架安装于所述固定面板的顶端面,所述减震蜂窝层安装于所述固定面板的底端面,所述减震蜂窝层具有弹性,所述减震蜂窝层连接于所述压板的顶端面,所述挠性橡胶管安装于所述压板的底端面,所述挠性橡胶管具有弹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轻质飞艇能够对返回舱进行减速或吸收返回舱下降的动能,以降低其着陆冲击加速度峰值。以降低其着陆冲击加速度峰值。以降低其着陆冲击加速度峰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飞艇
,尤其涉及一种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飞艇载荷回收舱在其返回地面的着陆下降阶段,一般都是利用降落伞的气动阻力对其进行减速。但是,在工程设计中,降落伞的减速是有一定限度的,其设计着陆速度不能规定得过低。返回舱可达10至14m/s;否则,降落伞系统的重量将大到不合理的程度。
[0003]返回舱以这样大的速度着陆,其着陆时产生的冲击加速度峰值可数十倍于重力加速度(g)值;一般来讲,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有无损要求的返回舱及其内部仪器设备,特别是对于精密、贵重的仪器设备,也要求着陆冲击尽可能地小,以实现重复使用。
[0004]因此,需要在返回舱着陆时,进一步采取着陆缓冲或减振措施,对返回舱进一步进行减速或吸收返回舱下降的动能,以降低其着陆冲击加速度峰值。
[0005]目前,有必要提供一种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返回舱进行减速或吸收返回舱下降的动能,以降低其着陆冲击加速度峰值的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其包括承载连接框架、固定面板、减震蜂窝层、压板和挠性橡胶管,所述承载连接框架安装于所述固定面板的顶端面,所述减震蜂窝层安装于所述固定面板的底端面,所述减震蜂窝层具有弹性,所述减震蜂窝层连接于所述压板的顶端面,所述挠性橡胶管安装于所述压板的底端面,所述挠性橡胶管具有弹性。
[0008]较佳地,所述的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承载连接框架上的金属连接件,所述金属连接件具有用于与所述承载连接框架连接的卡槽。
[0009]具体地,所述金属连接件上设有用于连接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呈对称地设于所述金属连接件。
[0010]具体地,所述金属连接件位于所述承载连接框架的四角处。
[0011]较佳地,所述承载连接框架包括碳纤维横杆和碳纤维竖杆,所述碳纤维竖杆沿所述承载连接框架的左右方向呈间隔开设置,两所述碳纤维竖杆之间呈间隔开地设置有所述碳纤维横杆。
[0012]较佳地,所述减震蜂窝层为高阻尼铝蜂窝,所述高阻尼铝蜂窝共同围成矩形状结构。
[0013]较佳地,所述挠性橡胶管通过金属法兰与所述压板的底端面连接。
[0014]较佳地,所述挠性橡胶管位于所述压板的四角处。
[0015]较佳地,所述挠性橡胶管开设有通气孔。
[0016]具体地,所述挠性橡胶管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通气孔沿所述挠性橡胶管的周向
呈间隔开设置。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通过将承载连接框架、固定面板、减震蜂窝层、压板和挠性橡胶管等结合在一起,承载连接框架安装于固定面板的顶端面,承载连接框架用于与飞艇载荷回收舱连接,减震蜂窝层安装于固定面板的底端面,减震蜂窝层具有弹性,减震蜂窝层连接于压板的顶端面,挠性橡胶管安装于压板的底端面,挠性橡胶管具有弹性,由于减震蜂窝层与挠性橡胶管均具有弹性,故够对返回舱进行减速或吸收返回舱下降的动能,以降低其着陆冲击加速度峰值,具有优良的的隔震和减震的效果。
[0018]本技术的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中的承载连接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的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中的挠性橡胶管与压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24]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100,其包括承载连接框架1、固定面板2、减震蜂窝层3、压板4和挠性橡胶管5,承载连接框架1安装于固定面板2的顶端面,承载连接框架1用于与飞艇载荷回收舱连接,故飞艇载荷回收舱在降落时能够受到缓冲,减震蜂窝层3安装于固定面板2的底端面,减震蜂窝层3具有弹性,减震蜂窝层3连接于压板4的顶端面,挠性橡胶管5安装于压板4的底端面,挠性橡胶管5具有弹性,由于减震蜂窝层3与挠性橡胶管5均具有弹性,故够对返回舱进行减速或吸收返回舱下降的动能,以降低其着陆冲击加速度峰值,具有优良的的隔震和减震的效果。较佳地,减震蜂窝层为高阻尼铝蜂窝,高阻尼铝蜂窝共同围成矩形状结构,从而形成稳定的缓冲。更为具体地,如下:
[0025]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的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100还包括金属连接件6,金属连接件6具有用于与承载连接框架1连接的卡槽61,金属连接件6固定于承载连接框架1上。承载连接框架1包括碳纤维横杆11和碳纤维竖杆12,碳纤维竖杆12沿承载连接框架1的左右方向呈间隔开设置,两碳纤维竖杆12之间呈间隔开地设置有碳纤维横杆11,由于碳纤维横杆11和碳纤维竖杆12具有高强度和质量轻的特点,不仅满足载荷对强度的要求,且便于飞艇飞行时的搬运,在受到底地面冲击压力时有效的保证着陆装置结构完整。金属连接件6位于承载连接框架1的四角处,竖杆的两端均连接有一金属连接件6。金属连接件6上设有用于连接螺纹孔62,螺纹孔62呈对称地设于金属连接件6,金属连接件6与承载连接框架1连接时通过螺栓的方式连接。
[0026]请参阅图1至图4,挠性橡胶管5通过金属法兰7与压板4的底端面连接。挠性橡胶管5位于压板4的四角处,从而形成稳定的缓冲。挠性橡胶管5开设有通气孔,于本实施例中,挠性橡胶管5设计有8个通气孔8,着陆时通过挤压挠性橡胶管5内部空气使挠性橡胶管5内部空气增压排除起到减震效果,通过挠性接管将力传递至压板4,通过压板4使减震蜂窝层3均匀受力,较佳地,挠性橡胶管5的横截面为圆形,通气孔沿挠性橡胶管5的周向呈间隔开设置,不仅达到更均匀地排气效果,而且提高降落的稳定性。较佳地,挠性橡胶管5为低温硅胶挠性橡胶管5,但不限于此。
[0027]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的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100的生产方式,如下:
[0028]1)承载连接框架1通过碳纤维横杆11和碳纤维竖杆12拼接而成;
[0029]2)固定面板2、压板4通过碳纤维板机械制造;
[0030]3)固定面板2、减震蜂窝层3和压板4通过高温固化复合而成;
[0031]4)通过模具,将低温硅胶通过硫化工艺制作挠性橡胶管5,并在橡胶管侧壁均布8个通气孔8。
[0032]5)金属法兰7采用航空铝合金通过机械加工得到。
[0033]6)金属法兰7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压板4固定,从而将4个挠性橡胶管 5均布固定于压板4。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承载连接框架、固定面板、减震蜂窝层、压板和挠性橡胶管,所述承载连接框架安装于所述固定面板的顶端面,所述减震蜂窝层安装于所述固定面板的底端面,所述减震蜂窝层具有弹性,所述减震蜂窝层连接于所述压板的顶端面,所述挠性橡胶管安装于所述压板的底端面,所述挠性橡胶管具有弹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承载连接框架上的金属连接件,所述金属连接件具有用于与所述承载连接框架连接的卡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连接件上设有用于连接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呈对称地设于所述金属连接件。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艇用回收舱着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连接件位于所述承载连接框架的四角处。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艇用回收舱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哲杨永强彭钜锴韩佳星邱叶港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凌空遥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