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连杆后悬架总成及汽车,包括轴节、前上摆臂、后上摆臂、前下摆臂、后下摆臂、前束臂、减震器以及后副车架;五个摆臂的外端均连接在轴节上,五个摆臂的内端均连接在后副车架上,减震器连接在前下摆臂上;后上摆臂的内外点连线与Y轴的夹角为25至3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连杆后悬架总成及汽车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多连杆后悬架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后悬架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车的操稳和舒适性具有重要作用,在各种类型的后悬架中,五连杆悬架具有连杆结构简单,设计自由度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端车型中。
[0003]五连杆悬架并无固定的转向轴,在使用时,需要解决连杆布置与后轮转向预留设计的矛盾,其中,后轮转向预留设计主要包括主销内倾角和主销后倾角的约束设计。但是在现有的五连杆悬架中,比如奥迪的五连杆悬架并未预留后轮转向设计,各连杆布置不合理导致主销内倾角和主销后倾角过大或过小,影响汽车的操稳性和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五连杆悬架中各连杆布置不合理导致主销内倾角和主销后倾角过大或过小,影响汽车的操稳性和舒适性的问题,提供一种多连杆后悬架总成及汽车。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连杆后悬架总成,应用于汽车,包括前上摆臂、后上摆臂、前下摆臂、后下摆臂、前束臂及减震器;所述上摆臂、后上摆臂、前下摆臂、后下摆臂、前束臂的外端分别连接在轴节上,所述上摆臂、后上摆臂、前下摆臂、后下摆臂、前束臂的外端的内端分别连接在汽车的后副车架或汽车的后承载式车身上,所述减震器连接在所述前下摆臂上;所述后上摆臂的外点和内点之间的连线与Y轴方向的最小夹角为θ1,其中,25
°
≤θ1≤35
°
;所述前束臂的外点和内点之间的连线与Y轴方向的最小夹角为θ2,其中,5
°
≤θ2≤15
°
;所述前下摆臂的外点和内点之间的连线与Y轴方向的最小夹角为θ3,其中,35
°
≤θ3≤45
°
;所述前上摆臂的外点和内点之间的连线与Y轴方向的最小夹角为θ4,其中,15
°
≤θ4≤25
°
;所述后上摆臂与连接在所述轴节上的车轮的轮心之间的X轴方向的最小间距为L1,其中,60mm≤L1≤80mm;所述后上摆臂与所述减震器之间的最小间距为L2,其中,L2≥10mm;其中,所述Y轴方向平行于汽车的左右方向,所述X轴方向平行于汽车的前后方向。
[0006]可选的,所述多连杆后悬架总成还包括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连接在所述后下摆臂上,所述后下摆臂的外点到所述减震弹簧的下点之间的最小间距为La,所述后下摆臂的外点和内点之间的间距为Lb,其中,La∶Lb≥0.6。
[0007]可选的,所述减震弹簧和用于驱动连接在所述轴节上的车轮转动的传动轴之间的最小间距为L3,其中,L3≥15mm;所述减震弹簧和所述后上摆臂之间的最小间距为L4,其中,L4≥10mm;所述减震弹簧和所述前束臂之间的最小间距为L5,其中,L5≥10mm;所述减震器和连接在所述轴节上的车轮之间的最小间距为L6,其中,L6≥15mm;所述减震器和所述减震弹簧之间的最小间距为L7,其中,L7≥10mm;所述后下摆臂的外点和连接在所述轴节上的车
轮的轮心之间的X轴方向的最小间距为L8,其中,55mm≤L8≤75mm;所述传动轴和连接在所述轴节上的车轮的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为θ5,其中,0
°
≤θ5≤7
°
;所述后下摆臂的外点和内点之间的连线与Y轴方向的最小夹角为θ6,其中,10
°
≤θ6≤20
°
。
[0008]可选的,所述减震弹簧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后下摆臂上,所述减震弹簧为空气弹簧或螺旋弹簧。
[0009]可选的,所述前束臂、所述前上摆臂、所述前下摆臂三者的外端通过橡胶衬套连接在所述轴节上,所述后上摆臂和所述后下摆臂二者的外端通过球铰衬套连接在所述轴节上。
[0010]可选的,所述多连杆悬架总成为五连杆后悬架总成,所述上摆臂、后上摆臂、前下摆臂、后下摆臂以及前束臂为所述五连杆后悬架总成的五个连杆。
[00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架总成。
[001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连杆后悬架总成中,通过对各连杆进行上述的约束,可以使后轮的主销内倾角控制在3
°
到5
°
之间,使主销后倾角控制在
‑3°
到
‑1°
之间,从而可以使汽车具有更好的操控性和乘坐从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五连杆后悬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五连杆后悬架总成中的各连杆配合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五连杆后悬架总成的局部示意图一;
[0016]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五连杆后悬架总成局部示意图二;
[0017]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五连杆后悬架总成局部示意图三;
[0018]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五连杆后悬架总成局部示意图四。
[0019]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0]100、多连杆悬架总成;200、车轮;1、轴节;2、前上摆臂;3、后上摆臂;4、前下摆臂;5、后下摆臂;6、前束臂;7、减震器;8、减震弹簧;9、后副车架;10、传动轴;11、稳定拉杆;12、稳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汽车包括车体、多连杆后悬架总成100以及车轮200,其中,多连杆后悬架总成100连接在车体上,车轮200为汽车的后轮,车轮200安装在多连杆后悬架总成100上。
[0023]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多连杆后悬架总成100为五连杆后悬架总成,包括轴节1、前上摆臂2、后上摆臂3、前下摆臂4、后下摆臂5、前束臂6、减震器7以及减震弹簧8。前上摆臂2、后上摆臂3、前下摆臂4、后下摆臂5以及前束臂6五者便为五连杆后悬架总成的五个连
杆。
[0024]在一实施例中,车体采用非承载式车身设计,此时车体除了具有车身之外,还具有连接在车身上的后副车架9。前上摆臂2、后上摆臂3、前下摆臂4、后下摆臂5以及前束臂6五者的外端均连接的轴节1上,五者的内端均连接在后副车架9上。减震器7的一端连接在后下摆臂5上,减震器7的另一端连接在车身上;减震弹簧8的一端连接在后下摆臂5上,减震弹簧8的另一端连接在车身上。其中,“外端”是指汽车组装后各连杆位于外侧的一端,“内端”是指指汽车组装后各连杆位于内侧的一端。
[0025]应当理解的,汽车包括两个多连杆后悬架总成100,这两个多连杆后悬架总成100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连杆后悬架总成,应用于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上摆臂、后上摆臂、前下摆臂、后下摆臂、前束臂及减震器;所述上摆臂、后上摆臂、前下摆臂、后下摆臂、前束臂的外端分别连接在轴节上,所述上摆臂、后上摆臂、前下摆臂、后下摆臂、前束臂的外端的内端分别连接在汽车的后副车架或汽车的后承载式车身上,所述减震器连接在所述前下摆臂上;所述后上摆臂的外点和内点之间的连线与Y轴方向的最小夹角为θ1,其中,25
°
≤θ1≤35
°
;所述前束臂的外点和内点之间的连线与Y轴方向的最小夹角为θ2,其中,5
°
≤θ2≤15
°
;所述前下摆臂的外点和内点之间的连线与Y轴方向的最小夹角为θ3,其中,35
°
≤θ3≤45
°
;所述前上摆臂的外点和内点之间的连线与Y轴方向的最小夹角为θ4,其中,15
°
≤θ4≤25
°
;所述后上摆臂的外点与连接在所述轴节上的车轮的轮心之间的X轴方向的最小间距为L1,其中,60mm≤L1≤80mm;所述后上摆臂与所述减震器之间的最小间距为L2,其中,L2≥10mm;其中,Y轴方向平行于汽车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平行于汽车的前后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连杆后悬架总成还包括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连接在所述后下摆臂上,所述后下摆臂的外点到所述减震弹簧的下点之间的最小间距为La,所述后下摆臂的外点和内点之间的间距为Lb,其中,La∶Lb≥0.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架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坚雄,樊义祥,廖美颖,黄广三,张鹏,丁都都,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