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9515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与对接电连接器对接,从而,在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之间建立电性导通路径,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上述导电端子至少包括基部及自基部两端延伸的焊接部和接触部,其中,上述接触部设有贯穿其厚度的缺口,以此提高导电端子弹性,保证其与对接导电端子接触时,具有足够的保持力。(*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在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之间建立 电性导通路径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中,板对板电连接器 被广泛的应用于电性连接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该种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相互对 接的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其中,公母连接器分别包括各自的绝缘本体和分别收容于各自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公母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均包括底壁及自底壁四周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所不同的是母连接器绝缘本体底壁还设 置有一个向上突伸的岛状体,该岛状体的四侧壁与绝缘本体的四侧壁形成一个收容槽道,而公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底壁没有任何结构,因此,其四侧壁围成一 个中空的收容槽,当公母连接器相互配合时,公连接器正好容置于母连接器的 收容槽道内,且在该收容槽道中,公母连接器藉由各自导电端子而电性连接。业界人士都知道,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之间的导通路径主要靠对接导电端 子完成,而对接导电端子在接触时产生的接触力,是有一定数值要求的,太小 了,就不能提供良好地电性路径,太大了,在对接导电端子接触的过程中,导 电端子有被压绔的风险。另,该类产品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导电端子在接触的过程中是不发生弹性 变形的,而发生弹性变形的只有母导电端子,也就是说,当对接电连接器在接 触的过程中,对接导电端子之间产生的接触力或者说是弹性力,其主要来自于 母导电端子,因此,在生产的过程中,母导电端子的弹性变得非常重要,如果 母导电端子接触部做的过于粗壮,那么当公连接器插入进来时,母导电端子的 接触部就有可能因为太硬而发生断裂的风险,从而不能良好地与对接导电端子 接触,如果母导电端子做的过于细窄,那么,当对接电连接器插入进来时,可 能会由于接触力过小,而达不到所要求的接触力,从而,也不能提供良好地接 触力。鉴于以上问题'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迷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以在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 之间提供良好地保持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对接电连接器 对接,从而在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之间建立电性导通路径,包括绝缘本体及固 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上述导电端子至少包括基部及自基部两端分 别延伸的焊接部和弹性部,上述弹性部末端设有与对接导电端子接触的接触点, 其中,上述弹性部设有贯穿其厚度且未延伸至接触点的缺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至少具有以下优点由于该导电端 子弹性部设有缺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该弹性部的弹性,同时由 于上述缺口尚未延伸至接触点,所以,接触点还是具有一定的强度,因此,当 对接电连接器插入进来时,可以保证提供良好地接触力。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在A-A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l,用于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 示)对接,从而在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未图示)之间建立电性导通路径,包 括绝缘本体10及容置于其中的若干导电端子30。绝缘本体IO,大致呈矩形,包括底板(未图示)及自底板四周边缘垂直向 上延伸且两两相对设置的第一側壁101和第二侧壁103,且底板自中央向上升起 形成有大致呈矩形的岛状体105,该岛状体105与上述第一侧壁101内表面以及第 二侧壁103内表面共同形成了一个收^f道107,用以收容对接电连接器,另夕卜, 在底板靠近第二侧壁103的位置设置有与导电端子30数量相等的端子槽1031,自 每一个端子槽1031位置沿第二侧壁103内表面向上分别形成有平行设置的第一 安装槽1033和第二安装槽1035,而在岛状体105与上述第一、第二安装槽1033、 1035相对的位置设有收容槽1051,且该收容槽1051与收容槽道107相贯通,以容纳导电端子30相应的部分。导电端子30,由铜材经沖压折弯而成,包括基部301、分别自基部301两端 延伸的焊接部303、弹性部305,以及自基部301上沿与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相反 的方向延伸且平行设置的第一、第二固持部307、 309,其中,上述弹性部305呈 镰刀状并与第一固持部307形成大致U形状,且弹性部305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且 一端与基部301相连接的水平部3051及自水平部3051另一端向上延伸的竖直部 3053,上述竖直部3053末端向前述U形内部光滑弯折,并形成与对接导电端子(未 图示)电性接触的接触点3055,另外,上述第一、第二固持部307、 309两侧还 分别设有若干倒刺(未标示),以此,增加导电端子30与绝缘本体10的固持力。请参考图3所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导电端子30的厚度从基部301到弹 性部305的水平部3051,呈现出由宽至窄的状态,而到了弹性部305的竖直部 3053,其宽度又明显增加,显示出比水平部3051宽的状态,如此设计,就可以 保证弹性部305,尤其是其竖直部3053具有一定的强度,当对接导电端子插入进 来时,上述竖直部3053末端的接触点3055可以提供足够的力量,以保证良好地 电性导通,同时,从图1和图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弹性部305的竖直部3053 上开设有一个缺口3057,从图3的角度看,该缺口3053贯穿纸面,且未到达接触 点3055,如此一来,弹性部305由于上述缺口3057的存在而具有足够弹性,而上 述缺口3057又未延伸至接触点3055,因此,接触点3055还是具有一定强度的, 故此,当对接连接器插入进来时,该导电端子30既能提供一定的接触力又不至 于被压蜂而发生断裂,从而在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之间可以提供良好的电性导通路径。组装导电端子30于绝缘本体10内时,将导电端子30自绝缘本体10底板的端 子槽1031插入,其中,导电端子30的焊接部303自端子槽1031延伸出绝缘本体10 外部,第一、第二固持部307、 309分别容置于对应的第一、第二安装槽1033、 1035内,弹性部305的水平部置于收容槽道107底部,弹性部305的竖直部3053容 置于岛状体105的收容槽105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电连接器1导电端子30弹性部305的竖直部3053开设 有未延伸至接触点3055的缺口3057,因此,该导电端子30既具备一定的强度, 又具备一定的弹性,从而,在与对接导电端子的接触过程中,可以提供一定数 值要求的接触力,且不会有被压垮而发生断裂的风险,进而,在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之间提供良好地电性导通路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技术说明书而对本技术技术方案采取 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权利要求1.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对接电连接器对接,从而在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之间建立电性导通路径,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上述导电端子至少包括基部及自基部的两端分别延伸的焊接部和弹性部,上述弹性部末端设有接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设有贯穿导电端子厚度且未延伸至接触点的缺口。2. 如权利要求l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对接电连接器对接,从而在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之间建立电性导通路径,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上述导电端子至少包括基部及自基部的两端分别延伸的焊接部和弹性部,上述弹性部末端设有接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设有贯穿导电端子厚度且未延伸至接触点的缺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忠军胡楠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