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换插头的电源供应器,其包括一下盖、一上盖、一整流装置、一插头部、一卡合组及一闩合组。该上盖结合于该下盖,该整流装置设置于该上盖及该下盖之间,该整流装置设有多个接触弹片,该插头部设置于该上盖,该插头部设有多个插头端子,该插头端子电性连接于该接触弹片,该卡合组及该闩合组设置于该上盖及该插头部;借此,组成一可变换插头的电源供应器,使该接触弹片由正向受力,不会造成该接触弹片发生不正常的塑性弯曲变形,使该电源供应器功能稳定,使用寿命延长。(*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变换插头的电源供应器,尤指一种可依使用需求更换不同插头的电源供应器。
技术介绍
公知的电源供应器,如台湾专利公告编号412094(公告日期2000年11月11日)即揭示一“电源供应器多功能转换插头”,该电源供应器由上盖与下盖构成的壳体来组装电气元件,不同规格的插头可选择性地组装至电源供应器上,其特征在于于下盖底面设有一滑槽,并于滑槽底缘设有一弹性扣片,另在滑槽中设有弹性导片,插头底面设有与下盖滑槽相配合的滑板,在该滑板边缘设有与下盖弹性扣片相配合的扣边,于插头底面设有供下盖弹性导片滑入的凹沟,在该凹沟中设有与插头插脚相配合的接点;借此可将不同规格的插头借滑板选择组装至电源供应器的滑槽中,并可由弹性扣片扣持扣边来固定,同时借弹性导片与凹沟中的接点导通电源。但是,上述公知的电源供应器,该插头滑入该滑槽时,该滑板边缘会由侧向压迫该弹性导片,使该弹性导片发生不正常的塑性变形,造成该弹性导片与该插头插脚接触不良,导致该电源供应器功能不稳定,使用寿命缩短。因此,本设计人有感于上述缺陷的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换插头的电源供应器,使该接触弹片由正向受力,不会造成该接触弹片发生不正常的塑性弯曲变形,使该电源供应器功能稳定,使用寿命延长。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变换插头的电源供应器,包括一下盖;一上盖,该上盖结合于该下盖;一整流装置,其设置于该上盖及该下盖之间,该整流装置设有一电源输出装置;一插头部,其设置于该上盖,该插头部电性连接于该整流装置,该插头部设有多个插头端子;一卡合组,其具有至少一卡榫及至少一榫眼,该卡榫设置于该上盖及该插头部两者之一,该榫眼设置于该上盖及该插头部两者另一,且该卡榫卡合于该榫眼;以及一闩合组,其具有一闩槽及一卡闩,该闩槽设置于该插头部,该卡闩可滑动地设置于该上盖,且该卡闩闩合于该闩槽。本技术中的插头部与该上盖利用该卡合组及该闩合组结合,使该插头部可由上方向下置入该上盖的凹陷部,使该接触弹片正向受力,不会使该接触弹片发生不正常的塑性弯曲变形,使该电源供应器功能稳定,使用寿命延长。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于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可变换插头的电源供应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可变换插头的电源供应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2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可变换插头的电源供应器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图4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可变换插头的电源供应器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主要元件附图标记说明10 下盖11 穿孔20 上盖21 凹陷部211 凹槽212 透孔22 长方槽23 滑槽24 手持部30 整流装置31 电路板32 固定弹片33 接触弹片 331 第一接触部332 第二接触部34 电源输出装置40 插头部41 插头端子42 凸块43 接地端子50 卡合组51 卡榫52 榫眼60 闩合组61 闩槽62 卡闩621 顶针622 手推部63 回位弹簧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变换插头的电源供应器,包括一下盖10、一上盖20、一整流装置30、一插头部40、一卡合组50及一闩合组60。该下盖10为一呈中空的壳体,该下盖10一侧设有一穿孔11。该上盖20为一呈中空的壳体,该上盖20借卡勾结合于该下盖10,该上盖20外部顶面向内凹陷形成一凹陷部21及一长方槽22,该凹陷部21内壁一侧设有一凹槽211,该凹陷部21底部设有二透孔212,该上盖20内部设有一滑槽23,该滑槽23对应于该长方槽22背面。另,该上盖20两侧各设有一呈弧状的手持部24,使用者可利用该等手持部24由插座拔出该电源供应器。该整流装置30设置于该上盖20及该下盖10之间,该整流装置30具有一电路板31、二固定弹片32及二接触弹片33,该等固定弹片32设置于该电路板31上,该等接触弹片33设置于该上盖20内部顶面。该接触弹片33一部份向上延伸形成一呈弧形的第一接触部331,该第一接触部331贯穿该凹陷部21底部的透孔212,该接触弹片33另一部份向下延伸形成一呈弧形的第二接触部332,该第二接触部332与该固定弹片32抵靠接触。另,该电路板31设有一电源输出装置34,且该电源输出装置34对应于该下盖10的穿孔11,使该电源输出装置34可连接外部电源接头,该电源输出装置34可为一USB插座或其它电子连接器。该插头部40底部外形与该凹陷部21外形相对应,该插头部40具有二插头端子41,该等插头端子41贯穿该插头部40,且该等插头端子41底端抵靠接触于该等接触弹片33的第一接触部331,使该插头部40电性连接于该整流装置30。该插头部40一侧向下延伸形成一凸块42,该凸块42设置于该凹陷部21的凹槽211内。该卡合组50具有二呈凸出的卡榫51及二呈凹入的榫眼52,该卡榫51设置于该插头部40外壁另一侧,该榫眼52设置于该上盖20的凹陷部21内壁另一侧,且该卡榫51卡合于该榫眼52。该闩合组60具有一闩槽61及一卡闩62,该闩槽61设置于该插头部40的凸块42上,该卡闩62可滑动地设置于该上盖20的滑槽23内,且该卡闩62一端贯穿该凹陷部21的凹槽211一侧与该闩槽61闩合,借由该卡合组50及该闩合组60将该插头部40可更换的设置于该上盖20的凹陷部21。另,该卡闩62另一端设有一顶针621,该顶针621上套设有一回位弹簧63,该回位弹簧63一端抵靠于该卡闩62一侧,另一端抵靠于该滑槽23内壁。另,一手推部622可滑动地设置于该上盖20的长方槽22,且该手推部622底部贯穿该长方槽22与该卡闩62结合;借由上述的组成以形成本技术的可更换插头的电源整流器。使用时,将该插头部40的插头端子41插入插座中,使交流电源由该等插头端子41输入,并将一USB线的插头插入该整流装置30的电源输出装置34,以输出直流电源。更换该插头部40时,使用者以手推动该手推部622使该卡闩62移动与该闩槽61脱离,并压缩该回位弹簧63,此时将该插头部40一侧向斜上移动,可使该卡榫51与榫眼52脱离,并将该插头部40取出,再将另一插头部40上的卡榫51与该榫眼52卡合,并将另一插头部40的凸块42设置于该上盖20的滑槽23内,再将手放开,使该回位弹簧63将该卡闩62推入与该闩槽61闩合,即可更换该插头部40。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于,该卡合组50的卡榫51设置于该上盖20的凹陷部21内壁一侧,该榫眼52设置于该插头部40外壁另一侧。请参阅图6所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该插头部40设有一接地端子43,该接地端子43用于三孔插座时的接地功能。本技术中的插头部40与该上盖20利用该卡合组50及该闩合组60结合,使该插头部40可由上方向下置入该上盖20的凹陷部21,使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换插头的电源供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下盖;一上盖,该上盖结合于该下盖;一整流装置,其设置于该上盖及该下盖之间,该整流装置设有一电源输出装置;一插头部,其设置于该上盖,该插头部电性连接于该整流装置, 该插头部设有多个插头端子;一卡合组,其具有至少一卡榫及至少一榫眼,该卡榫设置于该上盖及该插头部两者之一,该榫眼设置于该上盖及该插头部两者另一,且该卡榫卡合于该榫眼;以及一闩合组,其具有一闩槽及一卡闩,该闩槽设置于该插头部,该 卡闩可滑动地设置于该上盖,且该卡闩闩合于该闩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善沧,林伯伦,
申请(专利权)人:信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