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08083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1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包括:分别获取线路每端的初始故障行波波头的时频特性;分别获取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头的抵达时刻,根据线路每端的时频特性确定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头的抵达时刻对应的故障行波波头频率;根据线路每端的依频特性和所述故障行波波头频率,确定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速;根据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速和故障行波波头的抵达时刻,确定故障发生时刻;根据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速和故障发生时刻,确定线路每端的故障区间识别参数;基于线路每端的故障区间识别参数确定故障位置。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对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的精确定位。障的精确定位。障的精确定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电子
,具体地说,涉及电力系统的故障定位方法,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基于线电流换相原理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LCC

HVDC(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 based HVDC)输电距离长、输电容量大、输电效率高。然而,LCC

HVDC逆变站易出现换相失败,进而导致输电可靠性问题。基于模块化多电平原理的柔性高压直流输电系统MMC

HVDC(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based HVDC)没有换相失败风险,且可实现一定的潮流控制。但是,MMC

HVDC系统输电容量较小,建设成本较高。因此,整流侧采取LCC

HVDC原理、逆变侧采取MMC

HVDC原理的LCC

MMC

HVDC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可同时具有传统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为了获取更高的传输容量,逆变侧多采取多端拓扑结构(multi terminal direct current,MTDC),从而构成LCC

MMC

MTDC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
[0003]目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大多基于故障行波,故障行波的定位精度严重依赖于故障行波的波速值。现有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行波定位方法中,通常采用固定的波速值确定故障位置。而对于实际输电线路,行波波速并非为固定值,那么,现有采用固定的故障行波波速值确定故障位置,导致故障定位误差大,精确度低,影响了故障的检修和恢复。
[0004]公开号为CN112526283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基于行波的依频特性确定故障行波波速,再根据故障行波波速和故障行波波头的抵达时刻确定故障位置,实现较为精确的故障定位。但是,该中国专利申请针对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两端结构相同,其所采用的方法并不适合于直接应用在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中。而且,该中国专利申请基于故障故障行波波头的抵达时刻确定故障位置,并不能确定出故障发生时刻,也无法基于故障发生时刻确定故障位置,因此,故障定位仍存在不够精确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该方法基于行波的依频特性确定故障行波波速,基于故障行波波速确定故障发生时刻,最后基于故障行波波速及故障发生时刻实现故障定位,定位精度高。
[0006]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一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08]分别获取线路每端的初始故障行波波头的时频特性;
[0009]分别获取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头的抵达时刻,根据线路每端的时频特性确定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头的抵达时刻对应的故障行波波头频率;
[0010]根据线路每端的依频特性和所述故障行波波头频率,确定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速;
[0011]根据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速和故障行波波头的抵达时刻,确定故障发生时刻;
[0012]根据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速和故障发生时刻,确定线路每端的故障区间识别参数;
[0013]基于线路每端的故障区间识别参数确定故障位置。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充分利用了线路行波波速的依频特性,提出了根据依频特性确定故障行波波速,再基于故障行波波速和故障行波波头的抵达时刻确定出故障发生时刻,并根据故障发生时刻和故障行波波速确定故障区间识别参数,最后基于故障区别识别参数确定出故障位置,该方法能够良好地适应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拓扑结构,并提高了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故障定位的精度。
[0015]结合附图阅读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个典型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示意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个典型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发生典型故障时线路三端电压行波信号的仿真波形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发生典型故障时线路三端电压行波信号S变换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4]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0025]结合图2所示的一个典型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示意图和图3所示的一个典型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采用下述过程实现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
[0026]步骤11:获取线路每端的初始故障行波波头的时频特性。
[0027]图2示出的典型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为典型的LCC

MMC

MMC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系统,其中,整流站侧为LCC

HVDC结构,逆变侧包括有两个逆变站,每个逆变站均为MMC

HVDC结构。线路每端包括作为整流站的一端和作为逆变站的两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逆
变站不局限于两个,还可以是更多个。而且,每端的换流站均设置有行波测距装置,用于采集所在端的行波信号,并实现故障定位。
[0028]获取初始故障行波波头的时频特性,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方法来实现,譬如,采用HHT变换或者其他频率提取方法来实现。
[0029]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采用S变换获取每端的初始故障行波波头的时频特性。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0030]对初始故障行波波头执行S变换:
[0031][0032]然后,基于S变换计算初始故障行波波头的时频特性:
[0033][0034]其中,ψ为采样点序号;T1为采样步长,N1为频率区分度,均为已知值,譬如,T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分别获取线路每端的初始故障行波波头的时频特性;分别获取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头的抵达时刻,根据线路每端的时频特性确定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头的抵达时刻对应的故障行波波头频率;根据线路每端的依频特性和所述故障行波波头频率,确定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速;根据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速和故障行波波头的抵达时刻,确定故障发生时刻;根据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速和故障发生时刻,确定线路每端的故障区间识别参数;基于线路每端的故障区间识别参数确定故障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速和故障行波波头的抵达时刻,确定故障发生时刻,具体包括:根据下述公式计算故障发生时刻根据下述公式计算故障发生时刻其中,为故障发生时刻,n=1,2,

,N,N为换流站总数,v
i
为第i端换流站侧的故障行波波速,t
i
为第i端换流站侧的故障行波波头的抵达时刻,v
n
为第n端换流站侧的故障行波波速,t
n
为第n端换流站侧的故障行波波头的抵达时刻,D
n
为第n端换流站与线路星形连接点之间的距离,D
i
为第i端换流站与线路星形连接点之间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速和故障发生时刻,确定线路每端的故障区间识别参数,具体包括:根据下述公式计算线路每端的故障区间识别参数根据下述公式计算线路每端的故障区间识别参数其中,为第i端换流站侧的故障区间识别参数,e为自然常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线路每端的故障区间识别参数确定故障位置,具体包括:根据线路每端的所述故障区间识别参数确定故障所在的区间;根据下述公式确定故障与所在的区间内的换流站之间的距离:其中,为位于第i端换流站与星形连接点所在区间的故障点与第i端换流站之间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线路每端的所述故障区间识别参数确定故障所在的区间,具体包括:
如满足则确定故障所在区间为第i端换流站与星形连接点之间的区间。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线路每端的依频特性和所述故障行波波头频率,确定线路每端的故障行波波速,具体包括:采用下述方法获得所述依频特性:计算复穿透深度计算复穿透深度其中,ρ为大地电阻率,μ为真空磁导率,均为已知值,j为虚数单位,f为行波频率;计算正极导线的自阻抗系数Z
1(1)
和负极导线的自阻抗系数Z
1(2)
::其中,R
1(1)
和R
1(2)
分别为正极导线单位长度直流电阻和负极导线单位长度直流电阻,h
1(1)
和h
1(2)
分别为正极导线距离地面的高度和负极导线距离地面的高度,GMR
1(1)
和GMR
1(2)
分别为正极导线的等效半径和负极导线的等效半径,b为分裂子导线的分裂数,r为分裂子导线的半径,d为分裂子导线的间距;计算正极导线与负极导线之间的互阻抗系数Z
2(1

2)
、Z
2(2

1)
:其中,d
2(1

2)
=d
2(2

1)
为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之间的间距,D
2(1

2)
为负极导线的镜像与正极导线之间的间距,D
2(2

1)
为正极导线的镜像与负极导线之间的间距;计算避雷线的自阻抗系数Z
3(1)
、Z
3(2)
::其中,Z
3(1)
和Z
3(2)
分别为第一避雷线的自阻抗系数和第二避雷线的自阻抗系数,R
3(1)
和R
3(2)
分别为第一避雷线单位长度直流电阻和第二避雷线单位长度直流电阻,h
3(1)
和h
3(2)
分别为第一避雷线距离地面的高度和第二避雷线距离地面的高度,GMR
3(1)
和GMR
3(2)
分别为第一避雷线的等效半径和第二避雷线的等效半径;计算导线与避雷线之间的互阻抗系数Z
4(1

1)
、Z
4(1

2)
、Z
4(2

1)
、Z
4(2

2)

其中,Z
4(1

1)
、Z
4(1

2)
、Z
4(2

1)
、Z
4(2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栋张典乔峰孙晓高孟友李振伟侯梦倩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