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7990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1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电动致动器,该电动致动器具有:马达轴,其由马达部驱动而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该马达轴在轴向上具有贯通孔;以及输出轴,该输出轴的轴向一侧通入到贯通孔中,马达轴的旋转被传递至该输出轴。在马达轴的轴向另一侧设置有与贯通孔相连的轴向的凹陷部。在输出轴的轴向另一侧设置有连结部,该连结部从轴向另一侧与被传递输出轴的旋转的被驱动体连结。连结部的轴向一侧插入至凹陷部。部。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致动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致动器。

技术介绍

[0002]已知有马达部的旋转经由减速器来传递的电动致动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动致动器,该电动致动器在一个轴上构成有马达轴、减速齿轮以及作为与车辆侧的接口的花键,并且该花键突出。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126032号公报
[0004]由于在一个轴上构成有较多的功能部件,因此存在轴向的体型变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是考虑以上那样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小型的电动致动器。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为电动致动器,其具有:马达轴,其由马达部驱动而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该马达轴在轴向上具有贯通孔;以及输出轴,该输出轴的轴向一侧通入到所述贯通孔中,所述马达轴的旋转被传递至该输出轴,在所述马达轴的轴向另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贯通孔相连的轴向的凹陷部,在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另一侧设置有连结部,该连结部从轴向另一侧与被传递所述输出轴的旋转的被驱动体连结,所述连结部的轴向一侧插入至所述凹陷部。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小型的电动致动器。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剖视图。
[0009]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剖视图,是图1中的II

II剖视图。
[0010]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概略性的剖视图。
[0011]标号说明
[0012]10:电动致动器;12:支承面;15:支承部件(分隔部件);20:马达部;21:马达轴;21a:第1轴部;21b:第2轴部(偏心轴部);22:转子;23:定子;24b:外周面;25:贯通孔;30:减速机构;40:磁铁;41:输出轴;45:连结凹部;51:第2轴承;52:第3轴承;53:第1轴承;63:磁传感器;64:导电线;70:电路板;140:汇流条保持架;141:周壁部;142:突起部;143:间隔件;150:汇流条;J1:中心轴线;J2:偏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进行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不同。
[0014]在各图中,Z轴方向是以正侧作为上侧、以负侧作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各图中适当
示出的中心轴线J1的轴向与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平行。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1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0015]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一侧,下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上侧和下侧仅是用于说明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由这些名称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0016]图1至图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例如是搭载于车辆的电动致动器。如图1和图3所示,电动致动器10具有壳体11、分隔部件15、马达部20、第1轴承53、第2轴承51、第3轴承52、减速机构30、输出轴41、磁传感器63、电路板70以及汇流条保持架140,其中,该马达部20具有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马达轴21。
[0017]如图1所示,壳体11收纳分隔部件15、马达部20、马达轴21、减速机构30、输出轴41、磁传感器63、电路板70以及汇流条保持架140。壳体11具有在上侧开口的下壳体11A和固定于下壳体11A的开口部的上壳体11B。
[0018]下壳体11A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下壳体11A具有基板收纳部13a、壳体筒部13b、输出部收纳部13c以及轴承保持部13d。基板收纳部13a是收纳电路板70和汇流条保持架140的部分。基板收纳部13a在上侧开口。基板收纳部13a构成在下壳体11A的上侧部分的径向内侧。基板收纳部13a的底面是支承并固定电路板70和汇流条保持架140的支承面12。支承面12朝向上侧。
[0019]壳体筒部13b包围马达部20的径向外侧。输出部收纳部13c是收纳后述的输出部46的部分。轴承保持部13d保持第3轴承52。轴承保持部13d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从壳体11的下端部向上侧延伸。
[0020]上壳体11B是具有在下侧开口的凹部16a的容器状的部件。上壳体11B和下壳体11A通过沿轴向贯穿上壳体11B的多个螺栓而紧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1B相当于从上侧覆盖下壳体11A的开口的盖部。上壳体11B具有轴承保持部16b。轴承保持部16b保持第1轴承53。轴承保持部16b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向下侧延伸。
[0021]马达部20的中心轴线是中心轴线J1。如图1所示,马达部20具有转子22和定子23。转子22具有马达轴21、转子铁芯22a以及磁铁40。
[0022]马达轴21具有第1轴部21a、第2轴部21b以及贯通孔25。第1轴部21a沿轴向延伸并位于马达轴21的上侧。第2轴部21b沿轴向延伸并位于马达轴21的下侧。第2轴部21b的直径比第1轴部21a的直径大。更详细而言,第2轴部21b的外径比第1轴部21a的外径大。第2轴部21b是以相对于中心轴线J1偏心的偏心轴线J2为中心的偏心轴部。偏心轴线J2与中心轴线J1平行。贯通孔25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延伸。因此,第1轴部21a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延伸的圆筒状。第2轴部21b在下侧具有轴向的凹陷部26。凹陷部26以偏心轴线J2为中心而延伸。因此,第2轴部21b呈以偏心轴线J2为中心而延伸的圆筒状。凹陷部26的上侧与贯通孔25的下侧相连。马达轴21的第2轴部21b被第3轴承52支承为能够绕偏心轴线J2旋转。
[0023]马达轴21的旋转经由减速机构30而传递至输出轴41。输出轴41具有轴部41a和连结部42。轴部41a位于上侧,连结部42位于下侧。轴部41a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延伸的圆柱状。轴部41a的上侧通入到马达轴21的贯通孔25中。轴部41a的上侧端部向马达轴21的上侧突出。向马达轴21的上侧突出的轴部41a的上侧端部被第1轴承53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
J1旋转。马达轴21的上侧端部经由第1轴承53而支承在壳体11上。
[0024]连结部42的下侧端部向马达轴21的下侧突出。向马达轴21的下侧突出的连结部42的下侧端部被第2轴承51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1旋转。马达轴21的下侧端部经由第2轴承51而支承在壳体11上。输出轴41的轴向的端部被第1轴承53和第2轴承51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1旋转。因此,在贯通孔25中通入有输出轴41的轴部41a的马达轴21被轴部41a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1旋转。
[0025]第1轴承53、第2轴承51以及第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具有:马达轴,其由马达部驱动而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该马达轴在轴向上具有贯通孔;以及输出轴,该输出轴的轴向一侧通入到所述贯通孔中,所述马达轴的旋转被传递至该输出轴,在所述马达轴的轴向另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贯通孔相连的轴向的凹陷部,在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另一侧设置有连结部,该连结部从轴向另一侧与被传递所述输出轴的旋转的被驱动体连结,所述连结部的轴向一侧插入至所述凹陷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中,所述输出轴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和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从所述马达轴突出,所述输出轴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经由第1轴承而支承在壳体上,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所述连结部经由第2轴承而支承在所述壳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中,所述马达部具有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所述马达轴具有:第1轴部,其固定在所述转子上;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井宽小牧亲夫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东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