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油冷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7519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1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油冷冷却结构。利用油不导磁和不导电的特性,使用冷却油作为冷却介质,对电机定子叠片和绕组以及电机整体进行同时冷却,使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定子和定子绕组能够获得全面充分的冷却,且通过设置油泵和进回油管路,使得冷却过程能够自动循环进行;通过在电机壳体设置辅助热交换器,能够直接冷却电机定子的下部,使电机定子上、下部均匀冷却,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通过将辅助热交换器接入电动汽车自带的散热系统,利用车载冷却泵进行冷却液循环,能够对回油管内的冷却油进行初步冷却,进而提高冷却油的冷却速度,进一步提高了电机定子的冷却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油冷冷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驱动电机
,具体为一种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油冷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汽车驱动电机作为车辆能量转换机构,在工作中会由于磁通变化,绕组电阻等产生能量损耗,这些损耗的能量会以热能的形式导致电机内部的温度升高,进而导致电机的能量转换效率下降。
[0003]现有技术中,混合动力汽车上的驱动电机较多的采用的冷却方式为水冷,典型的水冷电机的定子设有专用的冷却水套,这种结构较复杂且对密封要求较高。同时,电机内部的热量通过定子及水套等材料传递到冷却液,但因为有热阻的存在,电机定子绕组与冷却液之间存在温度梯度,导致绕组无法被直接冷却,很容易导致电机局部过热。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油冷冷却结构,能够同时使电机定子叠片、绕组和电机整体获得充分冷却,且能够保证电机定子上、下部均匀冷却,提高电机使用寿命。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油冷冷却结构,包括电机壳体2、定子20和绕组9,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体2顶部开设有进油管1,底部开设有回油管12,侧部设有油泵17,所述油泵17一端连接进油管1,另一端连接回油管12,所述回油管12内装有冷却油;
[0006]所述电机壳体2中部设有冷却油环5,两端分别设有喷油环Ⅰ3和喷油环Ⅱ7,所述喷油环Ⅰ3通过冷却油路Ⅰ21与冷却油环5连通,所述喷油环Ⅱ7通过冷却油路Ⅱ22与冷却油环5 连通,所述冷却油环5顶部通过进油孔6与进油管1连通,所述喷油环Ⅰ3和喷油环Ⅱ7分别与电机壳体2顶部两端内壁构成集油路Ⅰ4和集油路Ⅱ8,所述集油路Ⅰ4和集油路Ⅱ8分别通过喷油孔Ⅰ24和喷油孔Ⅱ26与电机壳体2内腔连通;
[0007]所述电机壳体2底部两端内壁分别开设有回油孔Ⅰ11和回油孔Ⅱ14,所述电机壳体2内腔通过回油孔Ⅰ11和回油孔Ⅱ14与所述回油管12连通;
[0008]所述电机壳体2底部设有辅助热交换器23,所述辅助热交换器23设有多组冷却管13,所述冷却管13内装有冷却液。
[0009]优选的,所述油泵17通过进油管路18与进油管1相连,所述油泵17通过回油管路 19与回油管12相连。
[0010]优选的,所述进油管路18上设有热交换器15和过滤器16。
[0011]优选的,所述辅助热交换器23紧贴并包覆所述回油管12。
[0012]优选的,所述喷油孔Ⅰ24开设在所述喷油环Ⅰ3内壁,所述喷油环Ⅰ3内壁沿周向开设有多个喷油孔Ⅰ24;
[0013]所述喷油孔Ⅱ26开设在所述喷油环Ⅱ7内壁,所述喷油环Ⅱ7内壁沿周向开设有多个喷油孔Ⅱ26。
[0014]优选的,所述冷却油环5、冷却油路Ⅰ21和冷却油路Ⅱ22均为机加工成形。
[0015]优选的,所述定子20与电机壳体2为过盈装配。
[0016]优选的,所述喷油环Ⅰ3和喷油环Ⅱ7与所述电机壳体2为过盈装配。
[0017]优选的,所述冷却管13与电动汽车散热系统相连,所述冷却液由电动汽车冷却泵提供循环动力。
[0018]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的优点:
[0019]1、利用油不导磁和不导电的特性,使用冷却油作为冷却介质,对电机定子叠片和绕组以及电机整体进行同时冷却,使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定子和定子绕组能够获得全面充分的冷却,提高了电机的功率密度,且通过设置油泵和进回油管路,使得冷却过程能够自动循环进行;
[0020]2、通过在电机壳体设置辅助热交换器,能够直接冷却电机定子的下部,使电机定子上、下部均匀冷却,减小喷淋冷却造成的上下部温差,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0021]3、通过将辅助热交换器接入电动汽车自带的散热系统,利用车载冷却泵进行冷却液循环,能够对回油管内的冷却油进行初步冷却,进而提高冷却油的冷却速度,进一步提高了电机定子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电机壳体内部油路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辅助热交换器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油路示意图。
[0026]图中:1、进油管;2、电机壳体;3、喷油环Ⅰ;4、集油路Ⅰ;5、冷却油环;6、进油孔;7、喷油环Ⅱ;8、集油路Ⅱ;9、绕组;10、转子;11、回油孔Ⅰ;12、回油管;13、冷却管;14、回油孔Ⅱ;15、热交换器;16、过滤器;17、油泵;18、进油管路;19、回油管路;20、定子;21、冷却油路Ⅰ;22、冷却油路Ⅱ;23、辅助热交换器;24、喷油孔Ⅰ;26、喷油孔Ⅱ。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0028]实施例一,如图1~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油冷冷却结构,包括电机壳体2、定子20和绕组9,所述定子20与电机壳体2为过盈装配,以承载电机定子在工作过程中的扭矩。
[0029]其中,所述电机壳体2顶部开设有进油管1,底部开设有回油管12,侧部设有油泵17;所述油泵17一端通过进油管路18与进油管1相连,另一端通过回油管路19与回油管12 相连;所述回油管12内装满冷却油;通过油泵17与进回油管路相配合,使得冷却油能够在进油管1、壳体内腔、回油管12之间自动循环流动。
[0030]同时,所述进油管路18上还设有热交换器15和过滤器16,用于对即将进入进油管1 的冷却油进行降温和过滤。
[0031]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壳体2中部设有冷却油环5,两端分别设有喷油环Ⅰ3和喷油环Ⅱ7,所述喷油环Ⅰ3通过冷却油路Ⅰ21与冷却油环5连通,所述喷油环Ⅱ7通过冷却油路Ⅱ22与冷却油环5连通,所述冷却油环5顶部通过进油孔6与进油管1连通,所述喷油环Ⅰ3和喷油环Ⅱ7分别与电机壳体2顶部两端内壁构成集油路Ⅰ4和集油路Ⅱ8,所述集油路Ⅰ4和集油路Ⅱ8 分别通过喷油孔Ⅰ24和喷油孔Ⅱ26与电机壳体2内腔连通;
[0032]所述电机壳体2底部两端内壁分别开设有回油孔Ⅰ11和回油孔Ⅱ14,所述电机壳体2内腔通过回油孔Ⅰ11和回油孔Ⅱ14与所述回油管12连通。
[0033]其中,所述喷油孔Ⅰ24开设在所述喷油环Ⅰ3内壁,所述喷油环Ⅰ3内壁沿周向开设有多个喷油孔Ⅰ24;所述喷油孔Ⅱ26开设在所述喷油环Ⅱ7内壁,所述喷油环Ⅱ7内壁沿周向开设有多个喷油孔Ⅱ26;
[0034]所述冷却油环5、冷却油路Ⅰ21和冷却油路Ⅱ22均为机加工成形;
[0035]所述喷油环Ⅰ3和喷油环Ⅱ7与所述电机壳体2为过盈装配。
[0036]更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壳体2底部设有辅助热交换器23,所述辅助热交换器23紧贴并包覆所述回油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油冷冷却结构,包括电机壳体(2)、定子(20)和绕组(9),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体(2)顶部开设有进油管(1),底部开设有回油管(12),侧部设有油泵(17),所述油泵(17)一端连接进油管(1),另一端连接回油管(12),所述回油管(12)内装有冷却油;所述电机壳体(2)中部设有冷却油环(5),两端分别设有喷油环Ⅰ(3)和喷油环Ⅱ(7),所述喷油环Ⅰ(3)通过冷却油路Ⅰ(21)与冷却油环(5)连通,所述喷油环Ⅱ(7)通过冷却油路Ⅱ(22)与冷却油环(5)连通,所述冷却油环(5)顶部通过进油孔(6)与进油管(1)连通,所述喷油环Ⅰ(3)和喷油环Ⅱ(7)分别与电机壳体(2)顶部两端内壁构成集油路Ⅰ(4)和集油路Ⅱ(8),所述集油路Ⅰ(4)和集油路Ⅱ(8)分别通过喷油孔Ⅰ(24)和喷油孔Ⅱ(26)与电机壳体(2)内腔连通;所述电机壳体(2)底部两端内壁分别开设有回油孔Ⅰ(11)和回油孔Ⅱ(14),所述电机壳体(2)内腔通过回油孔Ⅰ(11)和回油孔Ⅱ(14)与所述回油管(12)连通;所述电机壳体(2)底部设有辅助热交换器(23),所述辅助热交换器(23)设有多组冷却管(13),所述冷却管(13)内装有冷却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油冷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17)通过进油管路(18)与进油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新鹏王崇勋李斌徐呈泽王聪
申请(专利权)人: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