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73507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10:08
本案关于一种转接连接器,包含本体、插头、第一插座、第二插座、第一导接组件及第二导接组件。本体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相对。插头设置于本体的第一端,包括第一火线端子及第一中性线端子。第一插座设置于本体的第二端,且包括第二火线端子及第二中性线端子。第二插座设置于本体的第二端,且包括第三火线端子及第三中性线端子。第一导接组件的三个导接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火线端子、第二火线端子以及第三火线端子。第二导接组件的三个导接端分别连接于第一中性线端子、第二中性线端子以及第三中性线端子。性线端子以及第三中性线端子。性线端子以及第三中性线端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接连接器


[0001]本案是关于一种电源传输装置,尤指一种转接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电源供应装置的工作效能逐渐提升,使得电源供应装置所提供的功率也随之增加。目前,在通讯网络设备与服务器设备中,由于电源功率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需要使用高功率的电源供应装置来提供电源予客户端设备使用。然而,电源供应装置其所使用的电源插座的规格需要与其电源功率相匹配,因此高功率的电源供应装置必须使用能承载较高额定电流的插座,例如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 60320)标准指定的C20插座。此外,客户端设备则须使用具C19插头的电源线,通过C19插头与C20插座间的互配组接,使客户端设备与电源供应装置之间可以电连接,以实现电源传输与供电。
[0003]然而,于实际应用时,客户端设备部分会采用电源功率需求较低的设备,其通常使用具C13插头的电源线。由于C13插头所能承载的额定电流较低,且其外型轮廓仅能与C14插座互配组接,无法与前述高功率电源供应装置的C20插座互配组接,因此如需与高功率的电源供应装置的C20插座相搭配,则必须使客户端设备变更或更换,或使电源供应装置更换,如此将造成应用的限制与不便。
[0004]因此,实有必要发展一种转接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接连接器,其可提供例如双C14插座转单C19插头的电源转接功能,且可避免单边供电导致线材损坏,以及避免电误触的情形发生,并达到将可承载额定电流较低的电源线转接至高功率的电源供应装置的效果,以实现电源传输。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案的一较广义实施样态为提供一种转接连接器,包含本体、插头、第一插座、第二插座、第一导接组件及第二导接组件。本体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插头设置于本体的第一端,且包括第一火线端子及第一中性线端子。第一插座设置于本体的第二端,且包括第二火线端子及第二中性线端子。第一插座是架构于可插拔地容置且电性连接第一电源线的第一电源线插头。第二插座设置于本体的第二端,且包括第三火线端子及第三中性线端子。第二插座是架构于可插拔地容置且电性连接第二电源线的第二电源线插头。第一导接组件包含第一导接端、第二导接端及第三导接端,第二导接端连接于该第一火线端子,第一导接端连接于第二火线端子,以及第三导接端连接于第三火线端子。第二导接组件包含第四导接端、第五导接端及第六导接端,第五导接端连接于第一中性线端子,第六导接端连接于第二中性线端子,以及第四导接端连接于第三中性线端子。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案第一实施例的转接连接器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0008]图2为图1所示的转接连接器于另一视角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0009]图3为图1所示的转接连接器应用于一电源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0010]图4为图1所示的转接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本体的包覆层是省略未绘出;
[0011]图5为图4所示的转接连接器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6为图4所示的转接连接器于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7为图1所示的转接连接器的第一导接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其中本体的包覆层、第二导接组件及第三导接组件是省略未绘出;
[0014]图8为图1所示的转接连接器的第二导接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15]图9为图1所示的转接连接器的截面示意图;
[0016]图10为图1所示的转接连接器组接于第一电源线插头及电源供应装置的插座的截面示意图;
[0017]图11为图1所示的转接连接器的截面示意图;
[0018]图12为图1所示的转接连接器组接于第二电源线插头及电源供应装置的插座的截面示意图;
[0019]图13为本案第二实施例的转接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本体的包覆层是省略未绘出;
[0020]图14为图13所示的转接连接器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15为图13所示的转接连接器的第一导接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其中本体的包覆层、第二导接组件及第三导接组件是省略未绘出;
[0022]图16为图13所示的转接连接器的第二导接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3]图17为图13所示的转接连接器的截面示意图;
[0024]图18为图13所示的转接连接器组接于第一电源线插头及电源供应装置的插座的截面示意图;
[0025]图19为图13所示的转接连接器的截面示意图;
[0026]图20为图13所示的转接连接器组接于第二电源线插头及电源供应装置的插座的截面示意图。
[0027]【符号说明】
[0028]100、101:转接连接器
[0029]1:本体
[0030]1a:包覆层
[0031]1b:第一端
[0032]1c:第二端
[0033]2:插头
[0034]21:第一火线端子
[0035]22:第一中性线端子
[0036]23:第一地线端子
[0037]24:第一插槽
[0038]25:第二插槽
[0039]26:第三插槽
[0040]3:第一插座
[0041]31:第二火线端子
[0042]32:第二中性线端子
[0043]33:第二地线端子
[0044]34:第一凹部
[0045]35:第一侧壁
[0046]35a:第一穿槽
[0047]35b:第三穿槽
[0048]36:第一底壁
[0049]4:第二插座
[0050]41:第三火线端子
[0051]42:第三中性线端子
[0052]43:第三地线端子
[0053]44:第二凹部
[0054]45:第二侧壁
[0055]45a:第二穿槽
[0056]45b:第四穿槽
[0057]46:第二底壁
[0058]5:第一导接组件
[0059]51:第一移动导接件
[0060]511:第一段部
[0061]511a:第一接触部
[0062]511b:抵顶部
[0063]512:第二段部
[0064]512a:第二接触部
[0065]512b:第一导接端
[0066]513:连接段部
[0067]52:第一导接件
[0068]521:第二导接端
[0069]522:接触端
[0070]53:第二导接件
[0071]531:第三导接端
[0072]532:接触端
[0073]54:第三移动导接件
[0074]541:第一段部
[0075]541a:接触部
[0076]541b:抵顶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本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相对;一插头,设置于该本体的该第一端,且包括一第一火线端子及一第一中性线端子;一第一插座,设置于该本体的该第二端,且包括一第二火线端子及一第二中性线端子,其中该第一插座是架构于可插拔地容置且电性连接一第一电源线的一第一电源线插头;一第二插座,设置于该本体的该第二端,且包括一第三火线端子及一第三中性线端子,其中该第二插座是架构于可插拔地容置且电性连接一第二电源线的一第二电源线插头;一第一导接组件,包含一第一导接端、一第二导接端及一第三导接端,其中该第二导接端连接于该第一火线端子,该第一导接端连接于该第二火线端子,以及该第三导接端连接于该第三火线端子;以及一第二导接组件,包含一第四导接端、一第五导接端及一第六导接端,其中该第五导接端连接于该第一中性线端子,该第六导接端连接于该第二中性线端子,以及该第四导接端连接于该第三中性线端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接组件设置于该插头、该第一插座与该第二插座之间,且该第一导接组件是可断开地连接于该第一火线端子、该第二火线端子及该第三火线端子,其中该第一电源线插头与该第一插座互配组接时,该第一导接组件使该第一火线端子、该第二火线端子及该第三火线端子皆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接组件包括:一第一移动导接件,包括该第一导接端;一第一导接件,包括该第二导接端;以及一第二导接件,包括该第三导接端,其中,该第一移动导接件与该第一导接件及该第二导接件相分离,其中,该第一电源线插头与该第一插座互配组接时,该第一移动导接件是移动且与该第一导接件及该第二导接件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接组件设置该插头、该第一插座与该第二插座之间,且该第二导接组件是可断开地连接于该第一中性线端子、该第二中性线端子及该第三中性线端子,其中该第二电源线插头与该第二插座互配组接时,该第二导接组件使该第一中性线端子、该第二中性线端子及该第三中性线端子皆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接组件包括:一第二移动导接件,包括该第四导接端;一第三导接件,包括该第五导接端;以及一第四导接件,包括该第六导接端,其中,该第二移动导接件与该第三导接件及该第四导接件相分离,其中,该第二电源线插头与该第二插座互配组接时,该第二移动导接件是移动且与该第三导接件及该第四导接件相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头包括一第一地线端子,该第一插座包括一第二地线端子,该第二插座包括一第三地线端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三导接组件,其中该第三导接组件设置于该插头、该第一插座与该第二插座之间,且恒连接于该第一地线端子、该
第二地线端子与该第三地线端子。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头包含一第一插槽、一第二插槽及一第三插槽,其中该插头的该第一火线端子、该第一中性线端子与该第一地线端子分别设置于该第一插槽、该第二插槽及该第三插槽中。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插座包括一第一凹部、一第一侧壁与一第一底壁,其中该第一凹部是由该第一侧壁与该第一底壁定义形成,该第二火线端子、该第二中性线端子与该第二地线端子是彼此相分离,且皆部分地设置于该第一凹部中、部分地嵌设于该第一底壁,并且部分地从该第一底壁的一外表面朝远离该第一凹部的方向向外延伸,其中该第一插座的该第一侧壁具有一第一穿槽,该第一穿槽是贯穿该第一侧壁,并与该第一凹部相连通。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接组件包含:一第一移动导接件,包括一第一段部、一第二段部及一连接段部,其中该连接段部是连接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二段部,其中该第一段部包括一抵顶部以及一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段部是设置于该第一插座的该第一侧壁的表面,且该抵顶部是容设于该第一穿槽内,并且该抵顶部是部分暴露于该第一凹部中,该第一接触部是位于该第一段部的一端部,其中该第一导接端为该第二段部的一端部,该第二段部的该第一导接端是与该第一插座的该第二火线端子相接触,且该第二段部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接触部;一第一导接件,其中该第二导接端为该第一导接件的一端部,该第一导接件的该第二导接端是固定于该第一火线端子,该第一导接件的一接触端邻近于该第二段部的该第二接触部;以及一第二导接件,其中该第三导接端为该第二导接件的一端部,该第二导接件的该第三导接端是固定于该第三火线端子,该第二导接件的一接触端邻近于该第一段部的该第一接触部,其中当该第一插座未容置该第一电源线插头时,该第二导接件的该接触端与该第一段部的该第一接触部是彼此相分离。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电源线插头插入该第一插座时,该第一电源线插头是抵顶该第一导接组件的该第一移动导接件的该第一段部的该抵顶部,使该抵顶部受力变形而驱使该第一段部朝向该插头的方向移动,并使该第一段部的该第一接触部与该第二导接件的该接触端相接触而连接,以使该第一插座的该第二火线端子以及该第二插座的该第三火线端子通过该第一导接组件相互连接。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插座未容置该第一电源线插头时,该第一导接件的该接触端与该第二段部的该第二接触部是彼此相分离。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电源线插头插入该第一插座时,该第一电源线插头是抵顶该第一导接组件的该第一移动导接件的该第一段部的该抵顶部,使该抵顶部受力变形而驱使该第一段部朝向该插头的方向移动,该第一段部透过该连接段部使该第二段部朝向该插头的方向移动,并使该第二段部的该第二接触部与该第一导接件的该接触端相接触而连接,以使该插头的该第一火线端子以及该第一插座的该第二火线端子通过该第一导接组件相互连接。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插座包括一第二凹部、一第
二侧壁与一第二底壁,其中该第二凹部是由该第二侧壁与该第二底壁定义形成,该第三火线端子、该第三中性线端子与该第三地线端子是彼此相分离,且皆部分地设置于该第二凹部中、部分地嵌设于该第二底壁,并且部分地从该第二底壁的一外表面朝远离该第二凹部的方向向外延伸,其中该第二插座的该第二侧壁具有一第二穿槽,该第二穿槽是贯穿该第二侧壁,并与该第二凹部相连通。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接组件包含:一第二移动导接件,包括一第一段部、一第二段部及一连接段部,其中该连接段部是连接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二段部,该第一段部包括一抵顶部以及一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段部是设置于该第二插座的该第二侧壁的表面,且该抵顶部是容设于该第二穿槽内,并且该抵顶部是部分暴露于该第二凹部中,该第一接触部是位于该第一段部的一端部,其中该第四导接端为该第二段部的一端部,该第二段部的该第四导接端是与该第二插座的该第三中性线端子相接触,且该第二段部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接触部;一第三导接件,其中该第五导接端为该第三导接件的一端部,该第三导接件的该第五导接端是固定于该插头的该第一中性线端子,该第三导接件的一接触端是邻近于该第二移动导接件的该第二段部的该第二接触部;以及一第四导接件,其中该第六导接端为该第四导接件的一端部,该第四导接件的该第六导接端是固定于该第一插座的该第二中性线端子,该第四导接件的一接触端是邻近于该第一移动导接件的该第一段部的该第一接触部,其中当该第二插座未容置该第二电源线插头时,该第四导接件的该接触端与该第二移动导接件的该第一段部的该第一接触部是彼此相分离。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二电源线插头插入该第二插座时,该第二电源线插头是抵顶该第二导接组件的该第二移动导接件的该第一段部的该抵顶部,使该抵顶部受力变形而驱使该第一段部朝向该插头的方向移动,并使该第一段部的该第一接触部与该第四导接件的该接触端相接触而连接,以使该第一插座的该第二中性线端子以及该第二插座的该第三中性线端子通过该第二导接组件相互连接。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二插座未容置该第二电源线插头时,该第三导接件的该接触端与该第一移动导接件的该第二段部的该第二接触部是彼此相分离。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二电源线插头插入该第二插座时,该第二电源线插头是抵顶该第二导接组件的该第二移动导接件的该第一段部的该抵顶部,使该抵顶部受力变形而驱使该第一段部朝向该插头的方向移动,该第一段部透过该连接段部使该第二段部朝向该插头的方向移动,并使该第二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景棠何啟寿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