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接触装置(2),包括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6),该外壳内固定有用金属制成并配有第一触点连接器(16)的触点组(12)、以及经由连接件与第一触点连接器相连接的第二触点连接器(18),为两个触点连接器(16、18)配置相应的外壳开口(20、25)以连接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触点组(12)具有至少一个固定凹部(24),在外壳(6)内至少预设一个与固定凹部(24)对应设计的柄部(14),当触点组(12)安装到外壳(6)内时,该柄部嵌入固定凹部(24)并固定触点组(12)。(*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接触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接触装置,这种电接触装置包括用绝缘材料 制成的外壳,外壳内固定有用金属制成并配有第一触点连接器的触点 组、以及经由连接件与第一触点连接器相连接的第二触点连接器,为 两个触点连接器配置有相应的外壳开口以连接接触元件。
技术介绍
数十年来,电接触装置特别是端子板已为人们所熟知,并成百 万次地被应用在电气设备和仪器的布线中。端子板大多被固定在支承 轨条上,数条支承轨条往往布置在配电箱内。在电接触装置中,己知 有螺钉接线柱、拉力弹簧接线夹、闸刀式连接器或插接触点连接器被 用作触点连接器,特别是用作插塞触点或郁金香花形触头。除此之外,已知在电接触装置中,还将至少一个第一触点连接 器通过钎焊支架连接到一块印刷电路板上,或者,把第二触点连接器 制成为插件的插接连接器。正常情况下,电接触装置应当在两个分离的接触元件之间生成 电流。因此,为了连接接触元件,电接触装置具有至少两个触点连接 器,彼此通过连接件实现相互电连接。除了上述端子板的基本类型以外,另外还有许多不同的端子板 类型,特别用于与各种具体的应用场合相匹配。作为实例,在此可以 举出双层或三层端子以及三导体或四导体端子,这些端子各具有相应 数量的被设计成触点连接器的导线连接元件。除此以外,还有由基本 端子和连接插头构成的端子板,其中,基本端子具有接线端子外壳, 至少一个在外壳内被设计成触点连接器的导线连接元件,以及至少一 个与导线连接元件保持电连接并被设计成插接位置的另一个触点连 接器。连接插头同样也具有至少一个导线连接元件和与导线连接元件保持电连接的插头触点。在这种类型的端子板上, 一般是先把基本端 子固定在一条支承轨条上,然后再把连接插头的插头触点插接到相对 应的基本端子的插接位置上。上述各种电接触装置,如端子板、连接到一块印刷电路板的电 接触装置、基本端子以及连接插头,都具有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 具有两个触点连接器的触点组被安装和固定在该外壳内。为了避免触点组从外壳中松开以及操作人员直接接触带电的触 点组,对触点组在外壳内的固定要求很高。特别地,当在外力作用下 连接在触点连接器之一上的接触元件发生松开时,存在危险性。比如说根据DE 27 13 894 Al已知,为了在外壳内固定触点组, 在触点组和外壳内预设有卡紧件。这样的固定方式已在实践中证明有效。在上述这种类型的电接 触装置上,这种固定方式已知的缺点在于,只有当触点组与外壳被实 际卡紧时,触点组与外壳之间才有可靠的连接。为了保证卡紧,在电 接触装置制成后需要进行一次连接检验。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基本任务是,提供一种本文开头所描述的电接 触装置,这种电接触装置一方面在触点组与外壳之间具有抵抗拉力的 可靠连接,另一方面无须在电接触装置制成后对连接进行一次检查。本文开头所描述的电接触装置包括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外 壳内固定有用金属制成并配有第一触点连接器的触点组以及经由连 接件与第一触点连接器相连接的第二触点连接器,为两个触点连接器 配置相应的外壳开口以连接接触元件,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方法解决了上 述任务S卩,触点组具有至少一个固定凹部,在外壳内至少预设一个 与固定凹部对应设计的柄部,当触点组安装到外壳内时,该柄部伸入 固定凹部并固定触点组。在安装时,将触点组的固定凹部对着外壳的 柄部放置,这样在装入触点组时可直接保证获得能抵抗拉力的可靠连 接。除了上述优点之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接触装置还有这样的作用,即,只有在柄部损坏的情况下,作用在触点组上拉力才会使触点组从 外壳中松开。因此,在触点组与外壳之间建立了特别坚固的连接。除此以外,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优点是,在没有受到破坏的情况下, 只有在拆卸时触点组与外壳之间的连接才会松开。通过这样的电接触 装置设计,可使由于外壳受到破坏而导致触点组非有意从外壳中松开 的情况更加明显。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其他一些较佳的设计方案。优选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接触装置包括被设计成长形的外壳, 该外壳具有两个外壳长面、两个外壳窄面和两个端面,柄部基本上垂直于两个外壳长面之一延伸。优选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接触装置,触点组被设计成长形金属 部件,与柄部对应的固定凹部基本上垂直于触点组的长面延伸。优选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接触装置,固定凹部基本上垂直于第 一触点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和/或第二触点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优选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接触装置,柄部和外壳为整体结构形式。优选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接触装置包括被设计成长形的外壳, 该外壳具有两个外壳长面、两个外壳窄面和两个端面,作为第一触点连接器,预设有用来连接到一块印刷电路板的钎焊支架,在第一外壳 端,至少在两个外壳窄面之一以及第一外壳端的端面上,预设有外壳 开口,以便引出钎焊支架。优选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接触装置,该外壳包括可通过柄部连 接的两个壳体半部。优选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接触装置包括被设计成长形的外壳, 该外壳具有两个外壳长面、两个外壳窄面和两个端面,至少在两个壳体半部之一中预设有多个柄部,其中,将柄部布置为,相对于与两个 外壳窄面之一平行的平面,柄部的纵轴镜面对称。优选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接触装置,第二触点连接器被设计成 插头触点或者被设计成适合于电导线用的接线点。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描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电接触装置。 附图中图1为向被打开的外壳方向看去的轴测图,示出电接触装置以 及装入外壳内的第一触点组;图2为向被打开的外壳方向看去的轴测图,示出图l所示电接 触装置的外壳以及装入外壳内的第二触点组;图3为从其上侧看去的图2所示电接触装置的轴测图;以及图4所示为从图1和图3所示外壳中松开的触点组。具体实施方式图1所示为由相同的电接触装置2构成的端子配置4。其中每一 个电接触装置2包括由两个壳体半部构成的外壳6。外壳6的内部有特别设计的内腔IO,该内腔10在外壳6的两个 长面上是敞开的。内腔IO用来容纳在图4中单独示出的触点组12, 这在下面还要进一步说明。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外壳6被设计成长形,包括两个外壳长面13、 两个外壳窄面15和两个端面17、 22,在两个壳体半部之一上布置至 少一个柄部14,柄部14基本上垂直于两个外壳长面13之一延伸。 根据所示附图1至3,在内腔10的边缘范围内布置有多个柄部14。 优选地,这些柄部14布置为,相对于与两个外壳窄面15之一平行的 平面,柄部的纵轴镜面对称。在图中没有示出的第二个外壳长面13上,外壳6是封闭的。在 上述分配给第二个壳体半部的外壳长面上,对应地设置盲孔容纳件, 其布置与柄部14相对应,以连接两个壳体半部。可通过柄部14和上述盲孔容纳件,将两个或多个电接触装置2 相互连接,以这样的方式通过相互排列电接触装置2而形成端子配置 4。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电接触装置2的外壳6的封闭的侧壁遮盖 相邻电接触装置2的内腔10。对于布置在这种排列一端的电接触装置2来说,在其外壳6上,200720178455.8说明书第5/5页内腔10不是被相邻的电接触装置2所遮盖和封闭,而是预设图中没 有示出的遮盖件对其进行遮盖和封闭。在安装电接触装置2时,柄部14嵌入到图4详细示出的触点组 12的固定凹部24中。触点组12最好是设计成长形金属部件,其中, 与柄部14对应的固定凹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接触装置(2),包括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6),所述外壳内固定有用金属制成并配有第一触点连接器(16)的触点组(12)、以及经由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触点连接器相连接的第二触点连接器(18),其中,为所述两个触点连接器(16、18)配置相应的外壳开口(20、25)以连接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组(12)具有至少一个固定凹部(24),在所述外壳(6)内至少预设一个与所述固定凹部(24)对应设置的柄部(14),当所述触点组(12)安装到所述外壳(6)内时,所述柄部嵌入所述固定凹部(24)并固定所述触点组(12)。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斯特凡吉费尔斯,
申请(专利权)人: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DE[德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