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组连接器,安装在主印刷电路板上,包括绝缘本体、插入模组和包覆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绝缘本体设有至少一个收容孔,所述插入模组包括延伸入绝缘本体收容孔中的若干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模组部分收容在绝缘本体内,所述遮蔽壳体包括前、后遮蔽壳体,该前遮蔽壳体遮蔽绝缘本体,而后遮蔽壳体遮蔽插入模组延伸出绝缘本体的部分。(*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模组连接器,尤指一种用于网络通讯设备中的多端口模组连接器。
技术介绍
高速传输模组连接器通常设置遮蔽壳体以屏蔽外界环境的干扰,如1998年7月7日公告的美国第5,775,946号专利说明书揭示的多端口模组连接器设有包覆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该遮蔽壳体由金属板一体冲压成形,其后表面底部边缘设有若干垂直于后表面的固持凸出片,每一固持凸出片均向内冲设扣持片。绝缘本体底部对应遮蔽壳体的凸出片设有若干固持槽,每一固持槽内对应遮蔽壳体的扣持片设有扣持孔,通过扣持片与扣持孔干涉卡合而将遮蔽壳体安装在绝缘本体。然而,因应信号传输速度和传输密度的不断提高,模组连接器后部需要增设电子组件以改善其电气性能,使得模组连接器后部扣持片与扣持孔的卡合装配过程较困难,而且这种一体式遮蔽壳体的尺寸需要作相应的调整,亦即需要制造新的模具,不利于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安装方便的模组连接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模组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插入模组和包覆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绝缘本体设有至少一个收容孔,所述插入模组包括延伸入绝缘本体收容孔中的若干接触端子,所述遮蔽壳体包括前、后遮蔽壳体,该前遮蔽壳体遮蔽绝缘本体,而后遮蔽壳体遮蔽插入模组延伸出绝缘本体的部分。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设置二件式遮蔽壳体,分别遮蔽绝缘本体和插入模组延伸出绝缘本体的部分,从而在该模组连接器时,只需改变后遮蔽壳体,而不必改变前遮蔽壳体,有利于模组连接器功能的扩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模组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该模组连接器的插入模组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图2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2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该模组连接器的磁性、电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该磁性、电源模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该磁性模组与电源模组又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该模组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其中仅有两个插入模组收容在绝缘本体中。图9是图8的组合图。图10是图9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和图10所示,本技术模组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前、后遮蔽壳体21、22、收容在绝缘本体1中的插入模组3和后接地板4。绝缘本体1大致呈方形体,其前部设有若干收容对接模组插件(未图示)的上、下收容孔11、12,其后部设有收容插入模组3且与上、下收容孔11、12相连通的收容空间13,绝缘本体1底面设有若干凸出块14。前遮蔽壳体21包覆绝缘本体1的前部,其外表面靠近上、下收容孔11、12设有若干向外凸起的扣持片211,前遮蔽壳体21左、右两侧面与扣持片211相对的另一端设有若干固持钩213,下表面设有与扣持片211相对应的扣持口212。后遮蔽壳体22包覆绝缘本体1的后部,其与前遮蔽壳体21上的固持钩213相对应处设有若干固持凹部223,其底部边缘设有若干垂直于底面且向下延伸的焊接脚221。后遮蔽壳体22的后表面中部设有若干卡持片222。请参阅图2、图3和图4所示,每一插入模组3包括若干第一、第二接触端子31、32、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内置印刷电路板51、52、53、54和磁性、电源模组6。所述上、下接触端子31、32分别包括表面焊接于第二、第一内置印刷电路板52、51之上、下焊接部311、321及伸入上、下收容孔11、12中且用于连接相应模组插件之上、下接触部312、322。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内置印刷电路板51、52、53、54分别设有若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通孔510、520、530、540和若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焊接孔511、521、531、541。第三、第四内置印刷电路板53、54下、上表面分别设有若干电阻器、电容器等第一、第二电子组件5350、5440。第三、第四内置印刷电路板53、54分别设有接地焊接孔536和接地片543。请参阅图5、图6及图7所示,磁性、电源模组6包括第一、第二磁性模组61、62、电源模组9及固持板7。电源模组9包括绝缘块90及分别自绝缘块90上、下部延伸的若干上、下导电端子91、92。绝缘块90设有贯穿绝缘块90上、下表面的卡持槽901和设于后部的固持槽93。第一、第二磁性模组61、62分别包括第一、第二盒体610、620。第一、第二盒体610、620上部安装有向上延伸的若干短、长针状端子81、82;第一、第二盒体610、620下部安装向下延伸的若干针状端子84。第一、第二盒体610、620各设有用于收容磁性线圈(未图示)的收容室600,所述磁性线圈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短、长针状端子81、82和下部针状端子84电性连接。第一、第二盒体610、620上部分别设有若干第一、第二卡持槽611、621,下部分别设有第一、第二卡持口612、622。固持板7设有平板状主体部70、卡持部71和连接卡持部71与主体部70的连接部76,其中卡持部71两侧边缘设有若干卡持钩711。主体部70上、下边缘分别设有接地端子及接地尾部72、73,该接地尾部偏离主体部70所在平面;主体部70上部边缘设有垂直于主体部70分别向第一、第二盒体610、620方向延伸的上固持凸出片74,主体部70下部边缘设有垂直于主体部70且分别向第一、第二盒体610、620方向延伸的下固持凸出片75。请参阅图3、图4和图5所示,固持板7的上固持凸出片74卡持在第一盒体610对应的第一卡持槽611和第二盒体620对应的第二卡持槽621。下固持凸出片75分别与第一、第二盒体610、620的第一、第二卡持口612、622相卡持。电源模组9的平坦面902紧贴第一、第二磁性模组610、620的第一、第二侧面613、623;电源模组9的卡持部71插入电源模组9的卡持槽901中,且卡持钩711与卡持槽901内壁干涉卡持,以将第一、第二磁性模组61、62和电源模组9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磁性、电源模组6(如图3、图4所示)。请参阅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磁性模组61的短针状端子81穿过第一内置印刷电路板51且焊接在第二内置印刷电路板52的第二焊接孔521内;第二磁性模组62的短针状端子81焊接在第一内置印刷电路板51的第一焊接孔中,通过短针状端子81将上接触端子31与第一磁性模组61及下接触端子32与第二磁性模组62电性连接,第一、第二磁性模组61、62用作信号调整装置用于消除由上、下接触端子31、32产生的干扰。请参阅图2所示,第三、第四内置印刷电路板53、54堆栈设置,第四内置印刷电路板54的下表面545紧靠第三内置印刷电路板53的上表面534。长针状端子82下部与第一、第二磁性模组61、62相应磁性线圈电性连接。部分长针状端子82穿过第一、第二内置印刷电路板51、52对应的第一、第二通孔510、520焊接在第三内置印刷电路板53相应的第三焊接孔531中;部分长针状端子82穿过第一、第二、第三内置印刷电路板51、52、53相应的第一、第二、第三通孔510、520、530且焊接在第四内置印刷电路板54上相应的第四焊接孔541中;两根长针状端子82焊接于第三、第四内置印刷电路板53、54相应的第三、第四焊接孔531、541中,以将第三、第四内置印刷电路板53、54电性连接,从而在电子组件5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姆士·H·海伦德,凯文·E·约克,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